更多精彩资讯和影评、电影资源,关注微信号“杜克电影”
我很喜欢看黑白电影,这是我开篇极力想要表达的。
人们喜欢把黑白片归为老电影,彩色片称为“新电影”,在1939年第一部全彩电影《绿野仙踪》问世以后,黑白片可以说正式告别了大银幕。
尽管有如《辛德勒的名单》《冷战》《曼哈顿》《愤怒的公牛》《白丝带》《艺术家》等黑白电影的诞生,但我们始终明白它们仍属于新电影,那些专属黑白片的精神、质感和表达语言都已然封存在了上个世纪。
《辛德勒的名单》 《冷战》 《曼哈顿》 《愤怒的公牛》 《白丝带》 《艺术家》为什么我们需要看黑白片?
在好莱坞大师比利·怀尔德的众多精彩作品中,黑白片的上座率和口碑是最高的,在中后期唯有《热情似火》能够占据影史一席之地,而多数人们对于《桃色公寓》的喜爱却是挥之不去。
包括像伊利亚·卡赞或者弗兰克·卡普拉,虽后期也制作拍摄了多部彩色电影,却都不如他们前期的黑白佳作,如《欲望号街车》《一夜风流》《码头风云》等传世名作。
《桃色公寓》 《欲望号街车》 《一夜风流》 《码头风云》从电影理论上来讲,黑白片所呈现的视听语言明显低于彩色片,但作为电影艺术的雏形,黑白片所传达的影像精神却是极为丰富的。
在黑白片中,尤其是好莱坞的经典黑白电影,故事和表演是一个电影的灵魂,相较于早期法国或者意大利的电影,好莱坞制片公司更倾向于一个扎实的剧本和明星效应般的表演。
加里·格兰特但事实上欧洲人有自己的偏见,好莱坞的电影王国纵使在商业制度上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成功,打破了电影艺术的规律,却也输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导演和演员,任何事物的两面性都在好莱坞体现得淋漓尽致。
詹姆斯·斯图尔特就拿21世纪的今天来讲,此种生态平衡已然失效,好莱坞也在发生内讧,有关于超级英雄和艺术类型片的大战,有关于流媒体和传统银幕的争论始终在风口浪尖处摇摆不停。
凯瑟琳·赫本这一定是百年电影发展至今所要面对的考验,就像多年前我们从黑白片过渡到彩色片,那些导演纷纷投向彩色的光影世界。
但从本质上来讲,这和超级英雄片与艺术类型片却又大相庭径,毕竟彩色电影是一种技术上的革新意识,使电影人能够更广泛地进行创作。
《绿野仙踪》而今的流媒体已经成为大众的趋势,如何传达影像精神和表达自我仍然是最重要的,而非把技术和传播形式作为引爆的导火线。
就像李安所推广的4K120帧技术,他屡次提醒人们:你可以讨厌这部电影,但不要讨厌这种技术。
电影在变,技术在变,传播在变,口味在变,唯一不变的只有人们创作的不朽精神。
当然杜克说这些并非是一种激进或者言论导向,而是想让喜欢电影的人们多一些包容性,这是我们一直在电影世界中所挖掘的,昨天看到一个关于“你为什么爱电影”的视频想分享给大家,也希望通过今天的所说分享给那些不喜欢黑白片亦或者还未来得及看黑白片的影迷朋友,其实原始的也许是最好的。
Why,Do,You,Love,Cinema?你为什么爱电影_腾讯视频
上述提及到好莱坞的造星制度,这对全世界的娱乐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好莱坞,就没有我们所说的IDOL。
上个世纪好莱坞,风华绝代,流金岁月。
在我今天推荐的这部《费城故事》中,有三位好莱坞“上古时代”的大神——凯瑟琳·赫本、加里·格兰特和詹姆斯·斯图尔特。
这样的配置相当于今天我们在说布拉德·皮特、莱昂纳多、妮可·基德曼、安吉丽娜·朱莉等影坛大佬。
如果你常看黑白片,这三个人的名字一定如雷贯耳,而此《费城故事》并非汤姆·汉克斯拿下奥斯卡影帝的《费城故事》的前身。
两者名字相同,类型却全然不同,前者是爱情喜剧片,后者则是社会属性的剧情叙事片。(我也对后者撰文过,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在我的公众号找一找)。
1940年的《费城故事》,有两重历史性意义,其一是让本片男主角詹姆斯·斯图尔特拿下了奥斯卡影帝桂冠,其二是开辟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叫做“神经喜剧”。
尽管这部片子可以看做是1938年《育婴奇谭》的续篇,因为都是凯瑟琳·赫本和加里·格兰特出演,而且其表达的风格也很类似,但《费城故事》确是真正意义上的“神经喜剧”鼻祖。
《育婴奇谭》我对好莱坞早期黑白电影较为中意的是就算是爱情喜剧片,也拍出了现代电影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费城故事》就是如此,它明义上是一出婚姻和感情的选择闹剧,实际上却影射了上流阶层的混乱和对人性脆弱的深刻描述。
故事看起来很简单,但人物关系却十分有趣,并且无太多刻意地处理和刻板地描写。
一个上流社会的富家千金,高傲、自命不凡、完美主义。
与前夫离婚两年后,准备嫁给另外一个德高望重的精英份子。此时,前夫赶回费城,并和一家《间谍》杂志的两名记者闯入了这场婚礼前夕,岂料富家千金和记者酒醉产生了感情,前夫、未婚夫、记者“情人”,她会选择谁?而谁又将是她真正的归属。
这样一个故事和人物设定只有可能发生在黑白电影,多角关系的婚姻之战,在现代电影的情境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才能在黑白片中看到如此有趣的故事,它似有些荒诞,却又如此对称我们的感情世界,我们爱谁?谁该值得我们去爱?我想要拥有什么?别人又是如何看待我?
首先男女关系的平等才给予了这个文本极大的自由发挥,凯瑟琳·赫本饰演的翠西,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神情,男人们对她的评价都是:是个女神,像个完美的雕塑,难以接近,却又想征服。
但事实上她内心想要的是宠爱,而非仰视,女人从不需要男人来仰视自己,可她却习惯在每个男人身上找残缺的部分。
她对前夫说:“你酗酒,根本没有任何情调。”
她对未婚夫说:“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内心,你只想得到我。”
她对记者说:“你是一个底层阶级的人,虽然懂我,但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按照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这个女人太“作”,甚至有些“公主病”,好在凯瑟琳·赫本的演绎下,翠西这个角色极富魅力,毫无矫情的做派,她让观众信服于翠西这个角色是完美而脆弱的,她言语犀利,却仍然是一个渴望被爱之人。
多角关系的对话是《费城故事》最大的亮点,台词精密,每一句都妙语连珠,夹杂着对社会、阶级、两性和婚姻的嘲讽,这是神经喜剧固有的特征,不太常规,有些戏剧化。
而在翠西和三个男人之间频繁相处和交谈的过程中,她隐有不安,可却始终期待一个完美的结局。
故事没有落入俗套,如果按照现代爱情电影的表达,翠西一定是和“记者情人”走到了最后,然而这个故事却给与了我们最清醒的现实感,看似是一种妥协,却是最令人惬意的结尾。
她和前夫海文重新走到了一起,他们青梅竹马,他们私自结婚,他们生活紧密,他们性格相知,他们互相磨合,在离婚两年后再次重新认识到:陪伴你的人一定是最了解你的人。
而那些风流轶事、冲动而炙热的情话、因为阶级而产生的差异感,通通都在一片闹剧中得到了幸福的印章,此刻,他们还像两年前那般欣喜,再次走进婚姻殿堂。
诚然,这归功于三位演员本色魅力的塑造和故事人物的精彩把控,但黑白影像的魅力仅限于此吗?
《费城故事》只是其中之一,当你看希区柯克的《蝴蝶梦》,当你看比利·怀德的《日落大道》,当你看弗里兹·朗的《M就是凶手》时,你才会发现,原来黑白才是我们爱上电影的最后一层底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