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人物
衣冠南渡又北归 不忘初心桓温血战复故国

衣冠南渡又北归 不忘初心桓温血战复故国

作者: 观澜不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9-27 23:20 被阅读345次

英雄迟暮

这是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故事,也许在多年以后,某个暮秋的午后,权臣桓温在自己院中,回想起自己再次踏上早已沦陷的东都洛阳,并祭拜宗庙的感受时,心情依旧难以平复。与其说桓温的一生都在继承王导北伐中原的遗志,不如说实在做他自己。人,总归要走自己的道路,才能在迟暮之年而无憾矣。

桓温老年日常

褒贬不一

桓温,生于公元312年(壬申),出生这一年的人投胎技巧相对高超。据考证,桓温是一个血统纯正的汉人,没落贵族的后代。在南北朝时期,包装自己的出身成为了一种潮流,而我相信桓温应该没有包装,因为他的这个姓氏,在几次机缘巧合中给了他恰如其分的帮助。原本可以平稳过一辈子的少年,偏偏成了驸马,这一次的婚姻以后,这位少年的命运被彻底改变。在获得了初次的政治资本后,桓温用他的武功韬略,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当然,是权臣的时代。也许有人说他专权废立,遗臭万年。但是笔者要说的是评价一个人,若是没有时代作为背景,那么所有的话语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我们要从桓温的时代来解读这位英雄人物。

桓温

神州陆沉

由永嘉之乱引发的民族悲剧,深刻的改变了中国的文明体系和历史进程。魏晋风骨,潇洒飘逸。从世说新语的描述来看,似乎装逼和扯淡成了衡量一个人政治素养的标准。由于缺乏务实的文化氛围,看中门阀和流于清谈的处世准则,魏晋上层社会的战略素养和军事远见,相比那些汉化的胡人而言,一代不如一代。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弱冠壮志

衣冠南渡之后,再无神州。当时流离失所的汉人,从底层到上层都是人心未定,不可终日。本来应该奋发图强,可偏偏在这个时期,仍然有人不思悔改,妄想继续享乐,偏安于石头城,秦淮河自古以来都是风流才子的必到之地。作为一个生活简朴的人,桓温并没有被秦淮河的柔情所留恋。显然,这里的一切与桓温的志向是格格不入的。

商女唱歌之地

据世说新语记载,在某次高级将领的军事会议上,桓温说:“诸位多少都听说过刘景升吧?他有一条千斤重的大牛,吃的草料,比普通牛多十倍,可是拉起重载走远路,简直连一头瘦弱的母牛都不如。魏武帝进入荆州后,把大牛杀了来慰劳士兵,当时没有人不叫好。”由此见得,桓温对当时的应该有过深刻的反思,桓温以牛比作氏族的清谈之流。同时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当时上层的门阀的孱弱。有人把桓温比作孙权,此言差矣,孙权关屯于江东,坐断东南,而桓温确实是真的实干者。

功勋卓绝

人生的长度是有限的,它的宽度也是有限的。但是总有一些人在宽度上会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地步。在攻城拔寨这一领域,桓温可以说是卓有成效的人才。桓温效仿昔日魏武故事,屯兵与荆州,襄阳,横槊赋诗,光复故土,为天下人所重。

由于东晋立国江东,南方汉族政权及其统治下的汉族广大人民与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当时历史的主要矛盾。而桓温在掌控朝廷内外大权后,也开始了他的三次北伐。 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北伐前秦,兵锋直指霸上,逼得前秦皇帝苻健退守长安内城。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进兵河南,在伊水击败羌帅姚襄,收复旧都洛阳。但他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北伐前燕,一直打到枋头,距前燕国都邺城只有二百多里,还收复了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虽然最后功败垂成,但终究威震天下。

观澜不语:谈南北朝历史,桓温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他虽然在生前没有帝王之名,却掌有帝王之权。桓温有魏武之才,机谋巧变,兴兵革之利,用武侯之遗计,光复华夏,虽败犹荣。当时四海未平,王业不敢偏安,桓温可以振兴实业,整顿吏治,为汉人后期在江南奠定了基业。做了中山的伟业,背负了世凯的骂名。相传桓温,遇事有奇正之变,能谋善断,这个特点他和日本的德川家康很像,二者都属猴,可惜德川有藤吉郎这只小猴子可以供驱使,桓温却只有一人孤身奋斗,一生是悲剧还是喜剧,君当自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linwood:乱世英雄多?
    linwood:@观澜不语 只能说,斗争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方式或方法。
    观澜不语:@linwood 兴亡多少事 皆付笑谈中 按照社会阶层的划分 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斗争中涌现的参与者 斗争愈剧烈 参与者愈多 故事越多

本文标题:衣冠南渡又北归 不忘初心桓温血战复故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my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