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心理学》(安妮塔▪伍尔福克著)阅读摘记1

《教育心理学》(安妮塔▪伍尔福克著)阅读摘记1

作者: 青石江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0-06 23:11 被阅读0次

    第1章  学习、教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  当今的学生与教学

    ☞    师生关系——对所有教师而言,深入了解自己的每个学生,并且有效地和学生合作是很重要的。

    ☞    “教师的效能感”——指一个教师坚信他有能力帮助任何一个学生,甚至是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这种自信是能够预测学生学业成就的为数不多的教师个性特点之一。

            教师的个人效能感与对老师和学生高期望学校氛围、学校的行政支持以及学生的真正成功等密切相关。

            效能感的增强来自于教学的真正成功,而不仅仅来自于专家或同事们的精神支持或鼓励。

            具有较高效能感的教师较少体验到职业倦怠感。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2002年,美国,简称NCLB)——三至八年级的所有学生,每年都必须参加阅读和数学的标准化成就测验;进入高中后还必须测试一次。除此之外,每个年级断的学生(3-5年级段,6-9年级段,10-12年级段)都必须参加一次科学测验。基于这些测验成绩,学校可以判断学生是否取得合格的年度进步而做出了足够的努力。

        《改革蓝皮书:<中小学教育法案>的重新授权》(2010年,美国,简称USDE)——其中最主要的改变是:从基于惩罚的教育体系转变为奖励杰出的教学和学生的成长。描述了五项优先权:

            ⑴  为学生的升学或就业做好准备。

            ⑵ 为每个学校配备优秀的教师。

            ⑶ 注重教育公平,保证每个学生机会均等。

            ⑷ 逐渐提高标准,鼓励优秀者脱颖而出。“力争上游”项目奖励各州和地方的领导共同致力于宏大的改革、进行艰难的抉择、开发综合性计划来改变各种政策和实践,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并最终鼓励优秀者脱颖而出。

          ⑸ 促进教育创新,推进持续性的提高。

    ▓▓  教师的重要作用

    ☞  早期研究发现,是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而不是教师教学决定着学生在校的学习效果。但教育心理学家大都拒绝接受“教师在面对贫穷和社会问题时无能为力”的事实。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质量与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之间有着极强的关联。

    ☞  研究者发现,幼儿园时期师生关系的质量(以“师生冲突水平”、“儿童对教师的依赖”、“教师对儿童的情感”为指标)能够预测八年级时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表现,尤其是对那些存在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预测效果更加明显。如果教师能够敏感地感知到他们的需要,并经常提供一致性的反馈,就能降低他们在接下来的学校生活中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感悟1】 “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怎样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交流中做到:平等、宽厚、和蔼、善良、耐心、陪伴、鼓励、帮助、发自内心的爱……。需要教师对学生责任心和爱心,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缺乏智慧的教育是有害的教育。

    2、劣质教学的代价————  研究发现,能力差的教师教育的学生,在标准化数学成就测验中成就很差。

    ☞  优秀的教师能促使所有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更加出色的表现,尤其是原本成就比较差的学生更能从优秀教师的教学中获益。

    ☞  教学效果不但具有累积性,也具有延续性。高年级的有效教学仍无法完全消除低年级的劣质教学带来的缺憾。研究发现,学生考试成绩中的差异至少有7%来源于教师的作用。

    第二节  什么是优质教学?

    ☞  优质教学不仅局限于教室内,同样也可能发生在家庭、医院、博物馆、会议厅、治疗师的办公室和夏令营中。

    ☞  优秀的专家型教师——他们对学生总是尽职尽责且充满信心的,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采取适宜的指导和评估方式。不仅教授了学生知识,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感。

          他们在教学中,事先精心准备,高效地收集和批改学生的家庭作业,对学生重新分组、指导学生、发放材料和处理一些破坏行为。

          他们还是反思型教师——深思熟虑,同时具有创造性。能够通过回溯教学情境,分析自己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进而思考应该如何改善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    教师应该兼博学与创造性于一身:他们能够灵活使用各种策略,并且他们会发明新的策略;他们应该懂得一些基于研究的常规课堂管理策略,但是当情境发生变化时,他们应该主动从常规管理模式中跳出来;他们不仅需要从整体上了解学生还要知道由文化、性别及地理环境所塑造的学生的个体特异性

    1、差异化教学

    ▓▓  什么是差异化教学?

    ☞    基于学生的准备状态、兴趣和学习需要,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过程目标的一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它考虑了学生的能力、先前知识和面临的挑战,从而使得教学不仅与学科内容相匹配,而且还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

    ▓▓  为什么需要差异化教学?

    ☞  “一个班级包含有不同需要、不同成绩水平、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有效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差异,而不是忽视它们。”

    ☞  教师们不仅需要考虑到他们所任教学科的不同,也需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差异化的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步伐不同,有时他们所选择的学习内容也不同,评价他们学习状态的标准也不同。

    ▓▓  如何实施差异化教学?——差异化教学的要素

    ☞  差异化教学认为所有学生都有寻求目的、挑战、归属、力量和贡献的倾向。

    ☞  有良好效能感的教师应将这些不同的学生需求看作是机会而不是问题。以邀请参与、积极投入、坚持不懈、持续反思等作为回应。同时,教师会为每个学生制定专门的、参与性的、高要求的、有重要意义的、支架式的课程和教学。

    ☞    同差异化教学这些特点如同钟表的齿轮,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每个学生的需求都与教师为他们制定的差异化课程和教学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感悟2】  在班级教学中,差异化教学是理想状态。但也是可以努力做到的。这需要教师的责任和爱心,也需要教师的专业智慧。差异化教学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在每一个单元课程教学中,需要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精心指导组建学习小组,在课堂内外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教师要预设好课堂探究活动,保持课堂教学的灵活机变,稳步推进教学计划,确保单元课程目标的达成。

    2、新手教师的成长

    ☞    新手教师都面临相似的顾虑。如: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如何评价学生的作业?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处理与其他教师的人际关系?等等。

    ☞    新手教师与有经验教师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新手教师常常会问“我做得怎么样?”,有经验的教师却会问:“我的学生做得怎么样?”

    ☞    专家型教师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倾听学生。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初期:教育心理学与教学的联系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很早以前,就在讨论关于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习的本质学习中情感的作用等主题。

    ☞  1940——1950年,教育心理学关注个体差异性评估方式学习行为

    ☞  1960——1970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关注的是学生怎样进行概念学习和记忆

    ☞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开始探索 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作用

    2、当今的教育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关注教与学的过程的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和理论,同时也有自己的方法和理论。探索教育提供者(如:教师、家长)、教学内容、受教育者(如:单个学生或一个小组)、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一)、运用研究去理解和促进学习

    1、  描述性研究——通过单独或同时使用观察、调查、访谈、录音等方式,搜集关于具体情境的详细信息。描述性研究的结果通常包括:调查报告、访谈记录、教室里的真实对话片段、课堂活动的录音和录像资料。

    ☞    人种志——一种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关注群体生活,并试图理解群体事件对相关人群的意义。这种方法来源于人类学。

    ☞    参与式观察——一种描述性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为了更好地理解群体生活而成为了某种研究情境的参与者。

    ☞    案例研究——对一个个体或情景的深度研究。

    2、相关研究

    ☞    相关——对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统计描述。分为正相关、负相关。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3、 实验研究——研究者操纵变量、记录结果并进行分析以期发现相关关系和规律的方法。被研究者称为参与者被试。被试是随机分配到每个实验组的。

            准实验研究——满足大部分真实验的要求,但它与真实验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被试不是随机分组的,而是以现存的组如班级或学校来参加实验的。

    4、  单被试实验设计——通过对一个个体进行系统干预以观察干预效果的实验设计。

    5、  微观发生研究——详细地观察分析认知过程中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需要几天或数周的时间才会发生。其目标是要解释变化的深层机理。                                      微观发生研究方法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从变化开始到变化相对稳定的整个改变过程中,研究者都在进行观察。

          ②研究者使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观察。这些观察可通过视频、访谈等方法进行记录,并对被观察者的话语进行转录。

          ③行为是被“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的,也就是说,被观察者的行为被不断地反复检验。

    6、时间在研究中的作用——心理学家所关注的很多问题(如认知发展),需要几个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发生。

            纵向研究——研究者花费数年的时间来观察被试,以研究他们的改变和发展。[长时间跟踪观察某一个(组)被试]

            横断研究——同时关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如:研究3-16岁儿童对“生命”这一概念的理解,研究者可以访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而不是对同一批孩子追踪14年的时间。

    7、教师作为研究者——教师参与课堂和学校层面的研究,是改进自身教学和促进学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型研究中运用的观察、干预、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法,也可以运用到教室内,以解决各种课堂问题——这类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究,称之为行动研究

    (二)、基于科学的研究——⑴通过系统观察和实验获取可靠而有效的数据;⑵运用严谨、适当的程序分析数据;⑶描述详细,具有可重复性;⑷研究已经通过该领域专家严格的独立评审。(人种志和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不太符合基于科学的研究)

    【感悟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对教育心理学关注的问题开展基于科学的研究,可促进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发现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因此有助于科学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改进。工作改进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关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往复循环的不断上升和发展的过程。关键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基于什么标准来认定的?这还得从教育的哲学原点和教育思想的逻辑中对标。也需要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第五节  教学理论与学习促进

    (一)教学研究与理论

    ☞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目标就是理解当一个人(通常是教师)在某一情境(教学环境)中教授另一个人(通常是学生)某一件事情(教学内容)时究竟发生了什么。(Berliner,2006;Schwab,1973)

      教学原理——如果在某一领域内进行了足够多的研究,并且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和可重复性,那么我们最终会发现有效教学的原理。

    ☞    教学理论——能更好理解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工具。是相互联系的一组概念,用于解释一组数据,并对未来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目前,教学理论(如:有关发展、学习和动机的理论)已经可以解释人类语言如何发展、智力差异如何产生、人类如何学习等问题。

          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既是研究的起点(演绎推论)又是研究的终点(归纳验证)。

          理论为研究提供用于验证的假设或有待检验的问题。

    ☞  真正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持续环路。它包括:⑴基于现有知识和理论提出清晰的研究假设或研究问题;⑵对精心筛选的被试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系统的收集和分析;⑶基于分析结果对理论解释进行修改和完善;⑷在所完善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和更深入的问题。如此循环。

    ▓▓  心理学循证实践(EBPP)——“在充分考虑患者特点、文化和偏好的背景中,对最有价值的临床专长研究的整合。“(美国心理学会定义)  亦即——整合考虑患者的特点、文化和偏好与专家型实践者的领悟和研究专长的实践。

    ▓▓  应该采用哪种类型的研究来指导教育?

      正方观点:研究应该具有科学性,教育改革应该建立在有可靠证据的基础上。——Robert· Slavin(2002年)

      反方观点:实验不是证据的唯一来源,它甚至不是证据的最好来源。——David·Olson(2004年)

      超越非此即彼:像教育这样的复杂问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人种志的方法非常重要,比如: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时间序列研究、设计型研究、行动研究。所有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搜集可靠证据,以便挣脱束缚教育的枷锁。政府不应该鼓励教育研究者只使用单一的研究方法。”——Berliner(2002年)

      Merle·Wittrock(1992年):教育心理学更是脚踏学术和实践两个世界。“教育心理学特别关注于对日常遇到的教育问题进行心理学研究,并从这些研究中推演出原则、模型、理论、教学程序以及教学与评估实践方法,同时还关注适用于研究学习者的认知情感过程以及学校复杂的社会文化过程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以及测量与评估的过程”。

    (二)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Jihyun·LeeValerie·Shute (2010年)研究发现,直接影响中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变量有11个——其中分为:学生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

      学生个人因素·:

          1、 学生投入——⑴、行为层面的投入(学习时间);⑵、认知和动机层面的投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内在动机,培养自我效能和学业情感);⑶、情感层面的投入(兴趣、好奇心、对班级的归属感、成就感)。

          2、学习策略——⑴、认知策略(对有意义的信息进行深加工,如:归纳、演绎、论证和应用等);⑵、元认知策略(监控、调节和评价自己的认知过程、优势、不足、为何以及如何使用某一策略等);(3)、行为策略(对自己的行为、动机、情感及所处环境进行管理,监控和评估的方法和策略,如:时间管理、考试应对、寻求帮助、做笔记、家庭作业管理等)

      社会环境因素:

          1、学校氛围——⑴、对学业的重视(对学生的高期望、号召全校财经同样的做法等);⑵、教师变量(教师群体:有较高的效能感和自主性,有较高的归属感等);⑶、校长领导力(校长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有较高的道德感,师生可以参与学校管理)。

        2、家庭与社会影响——⑴、家长投入(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支持);⑵、同伴影响(创造一个尊重学业成就、鼓励同伴互助的班级和团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安妮塔▪伍尔福克著)阅读摘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pq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