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维小维。
前两天,我的朋友圈被一篇文章严重刷屏了——《一个叫1200的书店决定去死》。
文章很简单,书店只有3个月现金流,熬不过5月31日。疫情迟迟不结束,只能决定去死。
行文之间,没有哀怨,只有无奈。
似乎诉说着:疫情又踩死了一只蚂蚁,蚂蚁又有什么抗争之力?
老实说,人之于出身、天灾、变故,真的是只能束手无策吗?
我不是那么的认同。毕竟人的坚韧深不可测,短暂的阵亡,也许只是暂时不得要领。
好吧,今天就跟你们掰扯一下,我这阵子以来对这些“要领”的深度思考。
一、要领一:囤不够3个月现金,至少囤够3个月翻身之力
囤不够3个月现金的店,就必须去死吗?
还真的不一定。
我认识一个老板,在广州最繁华的体育西路开了一家女装店。
好了疫情来了,谁还逛街呢?再繁华也没什么用,店铺开不了,工资发不出。
她很聪明,到广州网红最新集散地同和村那些一溜儿的出租屋里,摆了个直播摊,找了十几个大三大四的女学生,开始搞直播。
我当时超级惊讶。为什么呢?
第一,那个破出租屋,她也没几个钱,怎么叫得动十几个学生来干活?
第二,连铺租都交不起的人,哪来的钱进货?
第三,没钱,哪来的流量?
也许这就是目前线下转线上的老板们,苦思冥想的问题吧。
尤其第三个,流量=钱,熬不住的老板们,就算把摊摆到App上,咋搞流量?
她一边整理着乱七八糟的直播间,一边气定神闲地告诉我这些答案:
第一,疫情下学生也缺钱,100块一天,直播打赏收入全部归她们自己,卖货还能提成。
如果提成超过了100块,咱基本工资就不发了。
采用淘汰制,女学生来两个星期,要是播不到100块基本工资的提成,直接让走人吧,自己再去发帖找一批。
那种旱涝保收的人,根本活不到第二集。结果大概两星期之后,她已经不用发工资了。
第二,不用进货,直接去分佣平台拿货,卖一件赚一件。
利润很薄,没关系,有现金流啊!
主播工资可以缓发,疫情之下,给包租婆的钱也可以缓交,打个时间差,就能活着。
第三,没钱哪来的流量?蹭啊!
事实上,很多直播平台都对开播时间长的账号有流量倾斜,很简单,就是干!一天24小时,开播20小时就成了。
再者,稍微研究一下平台规则,就知道同时在线人数很重要。
赶紧把历史积累的顾客用红包召回来,统统往直播上堆一堆,再搞几个1折大甩卖,人气就刷刷刷上来了。
于是,她用大概3万多块钱(大概就是3个月现金吧)就重启了自己的女装摊,从线下搬到线上,毫发无损度过了这三个月。
我总结下来,她做对了几件重要的事:
比如,把固定成本彻底变成了变动成本,卖出一件才给一份钱;
比如,把京东上市时玩儿的现金流时间差现学现卖——先收钱,缓交成本。
比如,不行的员工迅速淘汰,不养闲人,不做无用功。
但是我最佩服的,是她应对危机的行动力。
转身之快,无人能及。很明显不是危机来临才做的谋划,似乎更像在之前就有所研究和探索。
现在大多数老板之所以慌,是因为线下业务停摆,完全在意料之外。
早干什么去了?囤货、开店、扩张。
危机一来,完全不知道如何转身。
所以,小学老师教的“居安思危”,真的不是盖的。
虽然我也打趣地嘲笑女装老板没有囤够3个月的现金,但是她立马反驳说:我至少囤够了3个月内翻身的能力。
她还笑着说:“自从知道李佳琦出身是个柜员,我就不信什么阶层固化了;自从知道薇娅也开败了服装店,我就不信什么生死有命了。”
我还能说什么呢?
不认命的人,就认一个字:就是干!
干得比你快一些,想得比你深一层。
二、要领二:你的竞争对手,根本没有写进名单里
恕我直言,没有这次疫情,书店迟早也要死。
原因很简单,它的竞争对手,已经早不是“其他书店”。
正如方便面的衰落,不是因为另一家方便面,而是因为外卖;
相机的没落不是因为另一家相机公司,而是因为智能手机;
书店的竞争者,早就布满在各大知识付费平台、电子书App、图书电商。
甚至这些年,书店的竞争者是抖音、是B站、是直播、是所有占领我们时间的影像。
并不是大家在做同一件事才叫竞争,更致命的竞争来自于变革。
就像我现在在做的财商教育领域,竞争者多如毫毛,别说一些先入的老大哥,以及去年底冒出来的几十个新平台,就光说几个上市的大集团也插一脚这事儿,想想就郁闷半天。
但是我一直在思考,我的竞争者真的是这几十个平台吗?
就算几十个平台最后都偃旗息鼓了,竞争归于几个大平台,难道我就能一直活得下去?
很明显不是。
教育领域最大的对手不是跟你做得一模一样的教育,而是“寓教于乐”。
很简单,如果现在冒出来一家公司,可以一边游戏一边把理财给学了,转身在游戏里面还有个教练带你把钱给模拟赚了,你会不会觉得很酷,你会不会很舍得花钱学?
答案大概率是肯定的。
你不知道,现在那个叫做“Keep”的健身App,竞争对手早就不是另一个叫做“咕咚”的跑步App…
而是一个叫做“Ring con”的游戏App。
想不到吧?一边打怪玩游戏,一边顺道把健身给做了,谁还跟着枯燥的教程瞎折腾自己?
所以从这角度看,书店选择了去死,未尝不是一种自救。
如果老板找到另一种让读者更方便买到书又不用交租的方式,比如直播卖书,又为什么要去为商铺老板打工呢?
我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生存的赢家,永远不能一劳永逸。
你的竞争者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你得时刻做好应对的准备。
三、要领三:比抱紧现有更重要的,是抓住增量
我家旁边有一家电影院,这阵子真没闲着,每天都在公众号推送:预售电影票。
一年有效的电影票4张,才卖50块钱,这不就是引人犯罪剁手为快吗?
除了电影票,它顺带还卖点零食、饮料、奶茶、冰淇淋、爆米花什么的,送货上门。
作为一个街坊,我深深为这个电影院点赞。
不仅为它自救的各种办法,还为它时刻在想着:除了电影,我还能卖点什么?
没错,在卖什么这件事上,增量才能出奇制胜。
什么是增量呢?举个例子。
一瓶辣椒酱能卖给客户下饭,那你是在卖存量。
一瓶李子柒做的辣椒酱能卖给客户下饭,同时想象一下田园之美,那你是在卖增量。
增量到底多重要呢?
混沌大学的投资人,也是我的好朋友,我们时不时就在讨论:到底混沌卖的是什么?
作为一个知名的创业者知识付费平台,
表面看,卖的是一些视频,一些课程,一些领路人的经验。
实际上,卖的是明星创业者的个人IP,是对成功心得的归纳整理,是亲近名人的可能性。
所以,买单的人到底还想买什么?
——给他一个成功创业的可能。
所以,混沌大学还卖线下课,卖投资者见面的机会,卖社群,卖人脉。
这些增量,才是混沌大学真正的盈利点所在。不然,靠你给个一千多块钱的年费,还真的活得没那么潇洒。
就像一个女孩子挑老公,大部分都会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年龄、差不多背景的一起奋斗。
然而潘石屹的老婆张欣就不一样,作为华尔街精英的她,挑了一个中国创业土著,外人怎么看都不明白。
事实上,了解张欣的人都知道,这种就是投资里面的增量思维——找一个和自己不一样的,才能带动人生的增量。
回到准备去死的那个书店的案例里面,增量在哪里?
很明显,不在卖书这件事上。
既然公众号能做出刷屏级别的公关事件,那么未来卖这种“刷屏”的策划能力、卖文案和活动组织能力,不是比一本一本书吭哧吭哧卖更香吗?
就此而言,准备去死的书店,也许办的不是葬礼,而是初生喜宴。
四、写在最后
电商世界里,现在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三足鼎立”。
淘宝、京东、拼多多。
淘宝月活跃用户6.57亿,拼多多2.43亿,京东只有0.9亿。
成立了8年的京东,愣是被后来者按在地上摩擦。而老大哥淘宝,也未必把王位坐得心安理得。
这个世界其实很多翻身的机会,就看你从哪里入手。
美团成立九年,市值已经900亿美金,头条成立七年,估值到了780亿美金。
再不然,看投资界,掌管140亿美金的彼得.林奇,年幼时是个捡球的球童。
你不看这些大人物吧,光看身边的微商,是不是一直在找办法想出路的,都干出了个月入上万?
阶层并没有如你想象中固化,困难并没有如你想象艰难。
当你的事业不得已要去“赴死”,也许生机就在丧礼的那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