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生活、文字心灵之约
《麦田里的守望者》:那年我正好17岁

《麦田里的守望者》:那年我正好17岁

作者: 妖精的眼睛 | 来源:发表于2018-11-19 07:14 被阅读0次

霍尔顿,一个普通美国孩子,17岁,头发灰白,身高六尺二寸半,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律师,另外担任公司法律顾问和投资百老汇演义业。学校里,霍尔顿没有朋友,对浅薄的学校生活深感无聊,对欺骗、作弊、伤害等行为深感无奈,对学习也渐渐失去兴趣,选修课除英语外门门挂红,被勒令退学。这是他第四次退学,霍尔顿不敢贸然回家,在纽约街上独自游荡。他在寒冷的市中心流浪一天两夜,所见所闻皆令他感到心寒和绝望。他逃离纽约,准备隐居西部,却被妹妹的真情感动,渴望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心里很难过,我那时心里有多沮丧,你简直没法想象。”[美]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页。

“一霎时,我觉得寂寞极了。我简直希望自己已经死了。” [美]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霍尔顿的世界:家庭、学校、纽约,充满着狡诈、自私、欺骗。在学校,所见都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在纽约,见到的都是变态狂和撒谎者,这让他“痛恨住在纽约”、“痛恨一切”。有身份的老人在一件件穿上妇女的衣服在房间走来走去,一对男女在房间中嘴对嘴喷水,而这些人到第二天早晨有会变成谦谦君子和文静淑女。社会的混乱与不可理喻,让年幼的霍尔顿陷入深沉的悲哀中,使他变成如同哈姆莱特王子一般,因这人性中不能改变的缺陷所悲哀,以至于不再有行动的勇气。正如哈姆莱特所言,知识无法改变人的本性,对于霍尔顿来讲,一切行为,因无法改变丑陋、肮脏的社会,而变得不再有行动的必要和价值。

马斯洛在论述儿童成长需要时特别论证了安全需要,它包括“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的需要;等等……儿童一般更喜欢一个安全、可以预料、有组织、有秩序、有法律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他可以依赖的。”[美]A.H.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徐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4-46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罗恺:现实总是与美的好期望相去甚远!

本文标题:《麦田里的守望者》:那年我正好17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zn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