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宁缺毋滥微诗诗品
海棠社161社,诗魁子丘,副魁长安旧人.喵喵

海棠社161社,诗魁子丘,副魁长安旧人.喵喵

作者: 长安旧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4-15 23:40 被阅读110次

    A

    七绝 拟易水上怀古

    易水深寒歌若闻,前人往事不堪尘。

    伊昔如待舞阳去,诗史或当另有文?

    _小李杜

    这首绝句标题是“拟易水上怀古”,因此第一句写易水,易水深寒,当日高渐离的筑声好像还依稀在,这句没什么问题,就是老套了点。第二句写所思,前人往事已经成了过往,“不堪尘”三字有凑韵的嫌疑。第三句又写过去的事就像秦舞阳一样已经过去了,跟第二句有什么区别?第四句“诗史或当另有文?”这句话容易引起岐义,我的理解是荆轲刺秦的故事可能有另外的版本。如果作这样的解释,那就不是怀古而是疑古了。所以这首作品其实是文不对题的。

    B

    荆轲刺秦.七古

    惊雷滚滚天地寒,山崩云裂草木枯。

    渐离击筑易水荡,一曲离殇燕人呜。

    一叶扁舟渡波涛,士为知己将秦屠。

    笑饮风霜人不还,城图穷尽利刃出。

    血洒金殿志未酬,暴秦百战厉鬼哭。

    荆轲高义载青史,千古留芳万人书。

    _云杉猎户

    这首七古是在讲故事,“惊雷滚滚天地寒,山崩云裂草木枯。”是描述荆轲别燕丹时的气候和环境,写的有气势,但是是失败的。一,惊雷滚滚若真是作雷声,北京的冬天是不会有雷声的,南方都不会有。违反常理。二,惊雷滚滚若真是作鼓声,燕丹想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派出刺客了?燕丹要刺秦是因为局势所迫,倒不如写当时六国的局势。总的来说这个故事讲的不成功,一是用字不当,二是讲故事就要有情节有高潮,这首作品都没有达到。

    C

    七古·荆轲

    读书击剑结豪客,荆公风度亦悠哉。

    胸藏日月无人识,拔剑四顾竟何之。

    三入韩魏屡碰壁,孤身茕茕入燕来。

    纵可良辰对美景,怎奈壮志付篙莱。

    屠户筑击藏悲意,壮士一闻乐开怀。

    起身两目初相交,便托丹心引知己。

    人生百年何足贵,情义万金岂能买。

    田家处士燕相客,慧眼识得英雄才。

    频入屠市询大计,荆卿意欲舍身怀。

    燕主九死始脱秦,深知秦师如虎豺。

    记议多时无良计,燕相无奈道田卿。

    田卿知丹孤注掷,险计相托燕王子。

    王子得计心头喜,燕市血泪低头拜。

    君王隆遇复何加,敢不舍死效愚才。

    告以田卿死前托,燕王泪流如玉箸。

    事急缓图犹有望,王心遑切已难捱。

    情知此去身必死,易水高歌赋悲怀。

    气吐白虹秋风紧,泪洒紫塞江草衰。

    渐离击节声已远,关山飞度到秦台。

    图穷匕见始皇惊,唏嘘垂成事功败。

    七雄霸业何处寻,秦砖燕瓦地里埋。

    唯有千古英雄事,长使豪情满襟怀。

    _阿汝

    这首古风就厉害了,写尽了荆轲的一生。这首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 :

    读书击剑结豪客,荆公风度亦悠哉。

    ...

    频入屠市询大计,荆卿意欲舍身怀。

    这一段写了荆轲的才情,他是一个侠客,有雄才,广结义士,但不得重用而入燕地。在燕地结识的高渐离和田光,引为知已。这段着意刻画荆轲的形象和能力,丰富荆轲这个人物。

    第二段:

    燕主九死始脱秦,深知秦师如虎豺。

    ...

    事急缓图犹有望,王心遑切已难捱。

    这段写刺秦的起因,是因为燕丹九死一生地从咸阳逃回燕国,见到了秦军军事实力的强大,六国危在旦夕,但是没有可以抗秦的妙计,田光给燕丹出了一条险计,杀樊於期,献城图,派一猛士刺杀秦王,荆轲刺秦的故事由此展开。这一段着重渲染了荆轲对燕丹的知遇之恩,表达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第三段 :

    情知此去身必死,易水高歌赋悲怀。

    ...

    唯有千古英雄事,长使豪情满襟怀。

    这一段就是著名的刺秦了。作者首先描写别燕单时悲壮的气氛、好友的壮行和入秦行刺的心切,接着描写刺杀过程 和结果。这一段相对前两段逊色太多,故事不丰满,枉费了前面洋洋洒洒的铺垫。因为整个故事最出彩的部分就是刺秦。所以这里建议增加笔墨,分成两段,一段着重写刺秦的过程,一段用来总结荆轲的壮举。

    D

    七律·刺秦

    赵覆燕寒驱客刺,报君取义赴强秦。

    擎风飒马黄沙道,绝死横名赤子心。

    易水潇潇凭隽志,雄关瑟瑟任孑身。

    烛峰钺影飞光处,却作嬴皇剑下宾。

    _长安旧人

    这首七律不错,用词简练,把刺秦的起因,荆轲的刻画,入秦时的悲壮和刺杀的过程都写到了,但是结句“却作嬴皇剑下宾”这个宾字我感觉是在凑韵。荆轲不是去喝酒的。还有就是中间两联有点描写过度了,为什么不分点字来总结一个刺秦这个故事,结句“却作嬴皇剑下宾”收不住这首诗。

    E

    七古•荆轲刺秦

    荆轲拔剑青史驻,秦王一统负骂名。

    从来帝王招恨意,是非何堪后人评。

    倘使当日真得手,安知就能益世宁?

    _喵喵

    这首诗好矛盾啊。“秦王一统负骂名”,秦统一六国功大于过。“从来帝王招恨意,是非何堪后人评。”历史就是后人评的,只是公允不公允而已。“倘使当日真得手,安知就能益世宁?”前面都说“秦王一统负骂名”了,这里又说“安知就能益世宁”,矛盾了,究竟该不该统一?其次语言也需要凝炼一下。标题最好也改一下。

    F

    少年游2·荆卿

    西风萧煞,兵临易水,歌筑应天寒。整肃衣冠,拜辞太子,今去几时还?

    凭谁问,败功而返,无面将军樊。匕见图穷,舞阳怯懦,谁与报燕丹?

    _苏冽

    这首词一上来就犯了历史错误“兵临易水”,建议不如写“拜别易水(我没有考虑平仄啊,只是表达个意思)”,其次“今去几时还”,这里不建议用还字,荆轲去之前就知道回不来了。这里还问,虽然是反问,感觉多此一举。再接着“败功而返”,谁返了?秦舞阳?所以这首词的内容需要仔细的斟酌。

    G

    七古•叹荆轲

    秋雨萧瑟易水寒,击筑高歌白衣行。

    小人难逞匹夫勇,君子不畏秦王嬴。

    手染友忱为大义,徒作信物系衷情。

    此血只为君主殷,斯心唯向家国明。

    壮士一去不复返,英雄未还空余名。

    丈夫于世当如此,莫如蠕虫苟且生。

    _婵衣

    这首诗写叹荆轲,基本成功。我说几点问题:一、语句需要凝练一下,让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二、“家国”两字不准确,荆轲只能算客卿,他不是燕人,用个其它字会更好。三、“壮士一去不复返,英雄未还空余名。”前后好像是一个意思。

    H

    五律 · 咏荆轲二首

    (一)

    壮士辞丹去,离歌叹至今。

    当年羞太子,异日遗千金。

    感怆田生诺,悲怜刺客心。

    秦王施暴政,易水响余音。

    这首诗作者用了倒述的手法。首联“壮士辞丹去,离歌叹至今。”,起调高昂、悲壮。不禁让读者想,作者要叹什么呢?接着颔联“当年羞太子,异日遗千金。”,噢,原来作者是要感叹燕丹的知遇之恩。颈联“感怆田生诺,悲怜刺客心。”感叹的还有田光对自已的诺言。尾联“秦王施暴政,易水响余音。”,暴秦横虐天下,我要为天下苍生去刺杀秦王。“易水响余音”又回扣“离歌”,作者真是下了心思啊。句句点到为止,把想象和不尽之言留给读者。

    (二)

    壮士今何在?空闻易水声。

    渐离击筑泪,樊氏献头情。

    匕首能惊座,杀身尚留名。

    自兹无刺客,千古竟纷争。

    _子丘

    这首诗的起句比上首更高更悲切,一下子就把感情就提起来了。起句的问句妙不可言,虽然是一个很寻常的句子。颔联“渐离击筑泪,樊氏献头情。”,“击筑”暗承首联的“声”字,作者通过两个事迹将这份悲渲染的更加重了,这里要特别留意作者的两个字眼“泪”和“献”,为了刺秦的大义连生命都可以付出,读起来真有点要流泪的感觉。颈联“匕首能惊座,杀身尚留名。”,流水对,这是律诗里最难的对仗了,而且对的还比较工整 。这联里的“惊”字真是将秦王的心里写透了,牛B啊,荆轲,敢在寡人的大殿上来行刺孤。一个字就将整个场面写活了。尾联“自兹无刺客,千古竟纷争。”作者是个情绪高手,没有把这份悲一直继续下去,如果再继续这份悲就该伤了。作者及时收住,用一份平淡来对冲上面的悲,平复读者的心情。

    这两首五律厉害,是真正的咏荆轲。作者写出一对流水对“匕首能惊座,杀身尚留名。”这个作者下了功夫,两者诗的结句都是余音绕梁。而且对仗比较工整,韵律优美。这两首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节奏的运用,把握的特别好,缓疾有度。

    J

    七律 咏荆轲

    风云燕赵尽悲歌,易水潇潇感慨多。

    纵是男儿千尺血,依然社稷万年波。

    犹思信义久疏远,且问沧桑容碾磨?

    相忆英雄常赴死,余生不敢怅蹉跎。

    _墨言之

    这首诗不错,也是感叹荆轲的事迹,而且有深度。作者不是感慨荆轲这个人,而是由荆轲刺秦这个故事想到了天下苍生。六国的纷争给天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者是用一颗博爱的心在感叹,信义尽失,战争不断,人世间能经受多久这样的折磨?就为这个要赞作者一个。尾联作者回归自身,作为今天的我该如何呢?当然是奋发图强,不要再蹉跎,像荆轲一样来一段轰轰烈烈的人生。作者真是用心了,再赞一个。

    K

    排律.寄荆轲十韵

    刀兵燕赵起,刺客问谁知?

    易水初凉日,悲歌赴死时。

    素车挥不疾,白马啸难驰。

    高义殊难断,强秦未可期。

    冲冠凭怒发,嗔目动遥思。

    生死岂由命? 江山自有之。

    图穷见遗恨,流世做谈资。

    碧血燃丹尽,秋风过耳稀。

    谁堪称猛士? 算去一人欺。

    我欲听风雨,还来三万痴。

    _飘然客

    这首诗也很厉害,构思独特,不正面描写荆轲刺秦,而是寄情于故事,用情感来引导故事,一步三叹,引人入胜。只是最后一句“我欲听风雨,还来三万痴。”,跟上面有点点脱节的感觉,或者说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朦胧了。

    L

    七言古绝•咏荆轲

    易水河边饯行酒,刺秦筹码樊将首。

    难靠帮手献宝图,只身舍命与秦斗。

    _木贞

    这首诗的标题叫“咏荆轲”,但这首诗是在叙事,咏是要有感情的,有自已见地的。而且故事讲的也不好,没有真实的还原故事。其实就是语言了,用词和句子都要加强。要写咏叹作者可以详细读一下J的作品。

    M

    七言·荆轲别母

    瑟瑟秋风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屋蓬滴沥无人修,雨打心头处处伤。

    可怜荆母蹒跚路,为儿临行密密缝。

    痛饮一洒英雄泪,来世别再为母子。

    忽忆幼时扑虫鸣,阿母在旁哈哈笑。

    而今青砖土里埋,杜鹃啼血抒不成。

    古来忠孝不能全,切齿拊心为君亡。

    后人念此多嗟叹,但惜身边执手人。

    _唐知昔

    这首诗好乱啊。一、起句有问题,标题是“荆轲别母”,起句是“瑟瑟秋风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接下来写的是荆母住处的光景,跳跃的没道理。二、“痛饮一洒英雄泪,来世别再为母子。”,没有这样的母子吧。如果是我,我会说来世再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三、“忽忆幼时扑虫鸣,阿母在旁哈哈笑。”作者确定荆轲是去刺秦,而不是去旅游?四、“后人念此多嗟叹,但惜身边执手人。”,“执手人”是指夫妻。五、句句换韵,没有一点音韵美。六、结构安排太乱了,没有一点逻辑性。我只能说这是凑出来的。鉴于这首问题太多,我说的多了些,而且用词也严厉了些,请作者勿怪,我是对作品不对人。若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棠社161社,诗魁子丘,副魁长安旧人.喵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bo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