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B是我的同事,研究生毕业两三年了,他原本在一所大学的出版社工作。因为没有编制,待遇也不咋地,干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厌倦了出版社的节奏,想在更大的现实中扑腾一下,于是选择了跳槽。
当小B和我说起这些的时候,我哑了,心想:“这小子是作死的节奏啊!”
放弃在出版社养尊处优,进一家有上顿没下顿的民营公司找吃的,还是需要勇气的,他得时常掂量一下自己朝不保夕的日子。
他一脸热血的样子,我带着好奇心听他继续叭叭是怎么回事。不出所料,小B是个有理想的小伙伴。他说,之前在出版社,忍受着平淡无奇而干瘪的工作环境,目的只有一个,是想借着出版社宽松清闲的气氛好好复习一下,圆自己的博士梦。
结果,他试了两次,败下阵来,不玩了。
听完他那似曾相识的慷慨陈词,我的理想后遗症隐隐发作起来。没错,我在北京这鬼地方混吃混喝,是理想的副产品。我和小B一样,先理想碎了一地,然后拖着残躯在这给各种资本家打短工、打长工,一边领着他们打赏的小钱,一边审视资本家和书本上描述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我没发现资本家和书本上说的有啥不一样,反倒发现整个社会尤其是各种成功励志书几乎都是在推崇这个群体的丰功伟绩,几乎都是在向全社会宣传:这些人是全世界的榜样。
比起亿万屌丝,资本家的欲望在更大的程度上得到了满足,确实应该是榜样。
要是在几年前,我一定会劝小B:别灰心,你应该继续为理想奋斗。现在,我不会这么说了。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要劝别人追求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人聊理想,一定是言不由衷。
小B和我说,他原打算考个清史方向的博士,然后好好研究一下清代的社会民俗。当我听他这么说完之后,我瞬间整个人都不好了,我直接就当面否了他:“那玩意有什么好研究的!”说了之后,我马上就有点后悔了。我不应该否定或轻视他的理想,如果我把自己曾经的理想说出来,小B或许会更加不屑一顾。此刻,我似乎忽然明白了理想的真相——理想是特别执着的自以为是,是难以被别人认同的欲望。
我觉得,指向现实的欲望偏生存欲望,指向理想的欲望偏存在欲望。生存欲望,偏向为自己;存在欲望,偏向为他人。比如,小B决定脱离出版社,脱离一个看不到希望且死气沉沉的工作环境,换一个更有发展前途的工作,主要是为自己,而他原来想读博士搞研究,就显得很高大上,我们不太能一下子想明白他的理想到底是为了什么,或者到底意味着什么,大概为他人为社会吧。
有些人会说:”多读点书,更专业点对自己总是好的。“但现实并非如此。
生存欲望需要冲破的约束更小,存在欲望需要冲破的约束更大。所谓更小的约束,就是需要更简单的交际,所谓更大的约束,就是更复杂一点的交际。
小B为理想努力时,是想和无数历史人物打交道,为现实努力时,只需要和一个个我这样的人打交道,他真的要在人际关系上有所突破的话,还是现实更简单一点。凡是那些认为和历史人物打交道更简单的人,往往是我们所说的现实中想逃避和活人打交道的人。
2
阿德勒有一个说法:“这个看似饱含意义的世界的一大特征就是充满了各种谬误和荒诞。”
谬误对应着现实的错位,荒诞对应着理想的错位。
我们总是在现实和理想中摸爬滚打,就难免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来回制造谬误和荒诞。
相比于靠生存欲望活在现实中的人,靠存在欲望活在理想中的人会相对显得荒谬。
对于想靠存在欲望活着的人,我们有一种非常流行的劝说方法:你想改变这个世界,先改变你自己。是的,这句话乍听上去很容易接受,也很有道理,而且好像还能产生新的说法:改变自己,就是在改变这个世界。
可惜的是,不管我们如何改变自己,或者说不管我们如何改变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依然会充满各种谬误和荒诞。只要我们的欲望还在,只要欲望冲破约束的力量还在,我们就永远要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我们就永远摆脱不了谬误和荒诞,旧的谬误和荒诞消失了,新的谬误和荒诞就会闪亮登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欲望无穷已,谬误和荒诞便是那永远相似的江月,我们击不碎,我们赶不走,如影随形。因此,我们特别需要正视一点——欲望,是这个世界上一切谬误和荒诞的源头。
有人会说,我不接受你这个说法。那好,你不妨反过来想一下:这个世界上没有谬误和荒诞,会变得怎么样?
结果只有一个:人间从此变成天堂,人人都是上帝。你想啊,没有谬误和荒诞意味着什么,这个世界将是完全正确的完全理性的,那不就是天堂吗?每一个人将是完全正确的完全理性的,那不就是上帝吗?
但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想办法解决谬误和荒诞,否则话,谬误和荒诞只会越积越多。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面对欲望,解决欲望的约束和冲突问题。
差不多在100年前,阿德勒把人类的所有问题归为三个: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然后,他又高呼:人生的真谛就在于奉献和合作。事实上,他的说法还可以再浓缩一下——人类的问题和人生的真谛只有一个,那就是交际,而交际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解决欲望的约束和冲突。
当年,美国人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一说,有的人不愿意承认,觉得文明没有什么可冲突的,文明是可以并存的。然后又说,各种文明,是可以选择的,例如,你可以把一种文明理解为米饭,把另一种文明理解为馒头,你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好了,哪里有什么冲突啊?如果文明没有冲突,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冲突是怎么回事?只是政治冲突?只是经济冲突?没有宗教冲突?没有意识形态冲突?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我们总不至于把所有冲突都理解为“不文明的冲突”吧?你说文明可以并存,这貌似没问题,可实际上并存的东西不代表没有冲突啊,就如同这世界上并存着几十亿人,你不能说这几十亿人之间没有冲突。你觉得米饭和馒头没有冲突,那是你的一厢情愿啊,一个南方的女人嫁给一个北方的男人,难道就不会有米饭和馒头的冲突吗?
冲突,不是用来回避的,而是用来面对的,我们越是回避冲突,就越是在制造冲突。我们的一切冲突,说到底都是欲望的冲突,而欲望的冲突,集中体现为交际的冲突——我们的一切冲突,说到底都是都是关于生存欲望和存在欲望的交际冲突。
生存欲望,就是我们得活着,存在欲望,就是我们得好好活着。生存欲望,源自我们的身体需求,存在欲望,源自我们的心理需求。生存欲望,主要意味着我们向世界索取,存在欲望,主要意味着世界向我们索取,索取什么,索取多少,怎么索取,因人而异。
3
讲到需求,不得不提一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曾想,这个家伙提出的这一套真有用吗?
当时没有意识到,我并不认同他这一套理论。马斯洛的这套理论,乍看很有道理,再一看会觉得都是废话。如果把人的需要比喻成一个西瓜,马斯洛是用刀把这西瓜切成了五块。我不认同他,因为我会说这个西瓜可以切成三块,可以切成四块,还可以切成六块,等等。
事实上,马斯洛在晚年还真想切成六块,他加了一层”超自我实现“。说实话,这套理论对于满足生存欲望,是有效的,而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也就是对于一个特别在意满足存在欲望的人来说,由于心思从一开始就放在了”自我实现“这个层次,所以不太会认同他。
那么,这几个层次究竟靠什么来实现呢?
马斯洛没有说明白,而我认为只能靠交际,也就是靠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当我们把交际嵌到这几个层次里,就如同用一把钥匙开启了一艘欲望的飞船。马斯洛的这套”需求层次理论“,其实也就是一套”欲望层次理论“:生理欲望—安全欲望—情感和归属欲望—尊重欲望—自我实现欲望—超自我实现欲望。
这些欲望,前面四个偏生存欲望,后面两个偏存在欲望。生存欲望容易满足,存在欲望不容易满足。满足一定的欲望需要一定的交际能力,存在欲望的满足需要特别强的交际能力,往往那些政治领袖、经济领袖、艺术领袖和思想领袖们更能满足存在欲望,而试图在网上留言引起围观的人,很难满足自己的存在欲望,因为那些留言很难说起到多大惠及世人的作用。当然,一些真正的慈善家也可以满足自己的存在欲望。
你会说,这些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吧?
当然,政治领袖和经济领袖一般有很强的直接交际能力,如语言交际能力。艺术领袖和思想领袖那就不见得了,比如梵高,比如尼采,这两个人,似乎根本不善于交际,甚至多少还有点自闭。
交际,可以是直接的交际,也可以是间接的交际,可以是语言的交际,也可以是思想和精神的交际。政治领袖和经济领袖,一般强在直接交际或语言交际,艺术领袖和思想领袖,强在间接交际或思想、精神交际,梵高和尼采就是强在间接交际,即强在思想、精神交际。
以曾经的小B或者我本人来说,似乎更愿意把理想放在间接交际或思想、精神交际这一边,现在看来,这是相当危险的。当然,我们不能说做这样选择的人都会陷入交际困境,但确实有相当的比例。其实,这个很好理解,一个人一直呆在校园里,一直读书读书读书,正所谓”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长期困在一个在封闭环境里,直接的交际能力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扼杀,环境会逼迫你去强化自己的间接交际能力,但如果你提升不到一定的段位,你就会郁闷、痛苦,甚至绝望,你就会陷入交际困境,你就会难以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和存在欲望。
一个人的交际受限,就会出现交际困难的现象,就会欲望不畅。反过来,一个人一旦欲望不畅,就会导致这个人在职业、交际和两性三大人生问题上陷入困境。
4
阿德勒和马斯洛的思想,差不多都有弗洛伊德的影子,甚至就是脱胎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划分: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的这种划分,是一种人格划分,我们也可以将其转换为欲望划分:本欲—自欲—超欲。
解释起来也很简单,超欲是法规道德化的欲望,自欲是自我意识化的欲望,本欲是生理欲望。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本欲要先过自我意识关,再过法规道德关。例如,你的本欲是想伸手从一个面包店里拿起一块面包,可你得先想一下自己有没有钱,这是过自我意识关,这会约束并形成你的自欲,如果没有钱,你再想清楚自己拿走这块面包会怎么样,这是过法规道德关,这会约束并形成你的超欲。
在这整个过程中,决定你最终拿或不拿,以及怎么拿的是什么呢?是交际,也就是要看你与面包店老板交流到何种程度,这将决定你究竟是不买,是买,是偷,还是抢。
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黄渤最后饿得不行了,抢了面包店的面包,结果被面包店老板狂追,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和这个面包店老板没什么交流。他抢面包这个举动,就是很典型的欲望冲破法规道德约束的现象。
我们去一家饭馆吃饭,可以先给钱后吃饭,可以先吃饭后给钱,可以赊账,还可以吃饭不给钱。每一种情况,都取决于我们现实的交际状况。
以”吃饭不给钱“为例,可能这饭馆是我们亲戚或朋友开的,这时,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了饭馆老板的角色,所以不用给钱。通过交际,我们的生存欲望突破了”吃饭就得给钱“这一法规道德约束,但是这是一种正确的突破。当然,吃饭不给钱,还有另外的情况,比如吃霸王餐,这时的生存欲望也突破了法规道德约束,也是通过交际来实现的,但是这是一种错误的突破。
吃霸王餐和偷吃都属于错误突破,这样的交际和不交际,这让饭馆老板损失了一顿饭,因此压抑了老板的生存欲望。而我们如果是老板的朋友或亲戚,我们吃饭不给钱,老板不算是损失了一顿饭,因为老板满足了自己的存在欲望。
交际,或不交际,以及如何交际,直接决定了我们欲望突破约束的性质。
除了直接交际中会出现欲望突破约束问题,间接交际中,也会出现。例如,郭敬明抄袭事件,琼瑶状告于正事件,大学里各种论文抄袭事件,都是典型的间接交际,也就是思想、精神交际。在这些事件中,欲望突破了法规道德约束。琼瑶就如同《疯狂的石头》中的面包店老板,于正就是偷面包的黄渤,琼瑶告于正剽窃,就如同面包店老板狂追偷面包的黄渤。
一个人交际不顺,欲望要么被严重约束了,要么错误地突破了约束。反过来,一个人欲望被严重约束了,或错误地突破了约束,就会导致这个人在职业、交际和两性三大人生问题上出现谬误和荒诞。
交际就是为了解决欲望约束和突破问题,而欲望约束和突破问题,是一个人最根本的人生问题。
5
一天,一群人吃完午饭回公司,在楼下遇见了小B。
小B问:“你们为什么不换个地方吃饭呢?”
我见小B一脸满意的样子,想必他今天中午吃得很happy。
小B最近总是单溜,以前出来吃饭,他和我们一起,在一家固定的饭馆。
小B一边介绍自己今天吃了什么,一边用手比划着吃饭地点在哪儿,顺便还介绍了一下附近几个可以吃饭的地方。没等他说完,同事小X猛地冒出一句:“附近早都吃遍了,你不用介绍了。”
小B立刻无语,一脸尴尬。
我忍不住问了小B一句:”你为什么一个人跑那边去吃呢?“
小B说:”我感觉那边的刀削面和之前吃的有些不一样。“
我说:”难道那边的刀削面能吃出米饭的味道!?“
两句话,我就暴露了自己是一个缺乏交际能力的人,我从小B的眼神里看出来了。
有时,我刚说完话就意识到不妥了,可话已经说出去了。与此同时,一句自我安慰的话就会在我脑子中闪过,”没关系的,对方一定知道我这是在开玩笑。“
在交际过程中,言语不礼貌,或者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人,一定是一个急于满足自己欲望的人。一个习惯于直抒胸臆的人,一个不顾及对方感受的人,一定是一个特别自我的人,一定是一个把突出自我当成自我实现的人。
微博/微信普及的时代,我们都会加些个朋友圈,如果你没能加入一个本应该加入的朋友圈,那你一定是在压抑自己的欲望。
现实也是一样的,凡是上过大学的人,都该知道或参加过老乡会。毕业后,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也会有老乡会,有校友会,等等。我们加入一个组织或团体的目的,可能是基于生存欲望,也可能是基于存在欲望,也可能二者都有。这很好理解,你要是为了索取,就是因为生存欲望,你要是为了付出,就是为了存在欲望。
小B这几天一个人独来独往,他的初衷也许是为了换一换口味,可能是为了满足生存欲望。但是,从我和小X的立场看,他这样做是想满足自己的存在欲望。
一个人从一个组织或圈子中脱离出来,圈子中其他人就容易产生“此人非我族类“的想法,圈子中人产生不满意的情绪,是因为此人离开后,就降低了圈子的整体生存欲望和存在欲望。这种情况,会出现在一个班级里,会出现在一个公司里,会出现在一个家庭里,会出现在任何有交际活动的圈子中。
一个人在一个团队里或圈子里,相对不容易满足自己的存在欲望,而一个独来独往的人,或者特立独行的人,更容易满足。为什么呢?一个人在一圈子里,生存欲望和存在欲望往往是相互抵消的,我们时常连自己都搞不清,自己从圈子里索取了什么,又付出了什么,是索取的多,还是付出的多。一个独来独往的人,自己索取什么,或者付出什么,都是清晰的,生存欲望和存在欲望的满足都是清晰的。
例如,在奥运比赛中,获得个人冠军,肯定比获得团体冠军对个人的意义更大,因为个人冠军对于个人的存在欲望满足是清晰的,团体冠军对个人的存在欲望满足是不清晰的。一般人只在乎林丹是羽毛球男单冠军,不会太在乎他拿过多少团体冠军。
对于一个圈子来说,个人的存在欲望一定会受到约束,因为任何圈子都有自己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在圈子活动中,个人的欲望必须让位于群体的欲望。这时,一个人的交际能力最终将体现为自己的协调和配合能力。
6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欲望与他人的欲望有冲突时,是面对,还是逃避,交际,还是不交际,以及怎么交际,是真正考验一个人的时候。
那天中午过后,小B选择了隔三差五和我们一起吃午饭。我想,这大概就是小B解决生存欲望和存在欲望问题的交际方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