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东渡
纵观中国近代战争史上几次著名的黄河东渡,无一不是壮怀激烈,气吞河山的悲壮之举。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河既是防止鬼子“西侵”的河防重地亦是“东渡”打鬼子的出发地。因此,陕西境内黄河西岸的几处渡口就成了名垂千古的历史遗迹。
红军东渡
1936年2月,根据中央瓦窑堡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毛泽东率红军东渡黄河出征山西,史称“东征”。东征前,毛泽东面对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写下了为世人所传颂的不朽诗篇《沁园春·雪》。
据《陕甘革命根据地史》记载:1936年2月18日,毛泽东等由袁家沟来到延川县延水关的古峪村召开了东征军团长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親亲自做战前动员,同日,毛泽东,彭德怀发布了东征作战的命令。
1936年2月20日,红一方面军主力1.3万人,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毛泽东的率领下,开始东渡黄河。当晚发起渡河战斗;红一军团为左路军,红十五军团为右路军,分兵两路从晚上8时,21日上午8时分别在綏德的沟口和清涧的河口等处强渡黄河。
2月21日,毛泽东在清涧县的河口东渡黄河,随军指挥作战。
同年4月1日刘志丹率红28军 从山西兴县罗峪口附近渡过黄河,加入东征作战。
纵观整个东征作战,刚刚结束长征的红军就敢以区区一万多人的部队挑战老牌军阀,山西王阎锡山,而且大胜而归。即便以今天的眼光,也不由得不赞叹当年红军那是何等的胆略和气概。
当然,也付出惨痛的代价;1936年4月14日红二十八军在进攻三交镇的作战中,陕北人民的好儿子,军长刘志丹不幸牺牲。
八路军东渡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共合作全面抗战开始。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1日,按全国统一战斗序列,又改编为第十八集团军。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改编命令,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朱德,付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付参谋长左权。红军总政治部改为第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任弼时,付主任邓小平。全军下辖三个师和一个后方留守处,全军约4.6万人。
八路军东渡前,以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署名发布的“告抗日友军将士书”。图片来自《古韩雄镇》八路军出发前各师分别举行隆重的誓师大会。
是年8月22日至10月7日,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训处主任(政委)罗荣桓)、120师(师长賀龙、副师长肖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总部、129师(师长刘伯承、付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后由邓小平接任)先后从陕西韩城县芝川镇渡口东渡黄河出师抗日
有回忆文章记录下当时的情景:“…按照关中特委指示要求,在八路军东渡黄河前几天,就动员贫苦船工、渔户,组织筹集100多艘各类船只,召集数百名船工,为八路军顺利渡河做好准备。地方党组织还动员城乡群众捐献门板木料,在黄河滩湿地淤泥上铺就一条快捷便道,保证了八路军将士如期迅速顺利登船过河。老芝川镇街区的群众,还把饸饹摊、糊卜摊、凉粉摊、烧饼摊等搬至渡口附近(即现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广场),为饥肠辘辘、匆忙渡河的八路军官兵箪食壶浆、犒军送行。”
八路军东渡老照片,右一朱德、右二任弼时、右三左权。
史料记载:1937年9月16日,八路军总部从韩城芝川渡口渡过黄河。图片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二卷) 当年八路军东渡时的珍贵老照片。
自1937年8月22日国民革命政府发布八路军改编命令到十月初八路军全部渡过黄河,仅用了四十余天完成了部队集结,整编,动员工作。于韩城芝川镇窑儿坡底先后完成渡河任务,争分夺秒的赶赴抗日第一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八路军”作为正式的部队番号只存在不足一个月(1937年9月11日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却深入人心,影响久远。在华北敌后战场上,只要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政府人员一律被称为“八路”,只需用大姆指和食指比划一下大写的“八”,就能心领神会,敌我立断。甚至直到解放后,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民仍把政府工作人员称为“八路干部”。
“八路军”为什么能如此威名天下,深入人心呢?这和当时的华北抗战形势有关;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沦陷,日本人大举增兵,八月中旬沿平綏、平汉,津浦三条铁路,大举进攻南下。正面战场的国军将士奋力低抗,不乏感人动人的战场表现;但終因蒋氏国府腐败无能,畏敌避战,丧师失地。正面战场的几十万国军,溃兵如潮;当时有民谣“聞风三十里,枪响一百八”,整个华北战场一片颓势。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的华北是这样的;
7月29日北平沦陷,
7月30日天津沦陷,
8月27日张家口沦陷,
9月13日大同沦陷,
9月24日保定沦陷,
10月10日石家庄沦陷,
11月8日太原沦陷,
12月26日济南沦陷……
短短半年,华北的半壁江山悉入敌手。
正是在这种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身而出;以区区四万余人的弱旅,仅有中正式,老套筒为主的老旧武器就敢迎强敌而上,逆颓势而进,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民族脊梁。
据八路军军史记载,作为八路军抗日先遣队的115师主力的1.5万余人更是行动神速;8月22日25日分两批从陕西三原出发,边整编边赶路,8月31日从韩城芝川镇渡口东渡黄河,至山西候马沿同蒲铁路北上,9月25日,首战平型关告捷,歼灭日军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日军的第一个大胜利。
“八路军”不是一个简单的部队番号,他代表的是一种信念、一股力量;在民族危亡之际给人民以希望,这也就是八路军名扬天下,万世永存的根本原因。
陕军东渡
七七事变后,东渡黄河紧急开往华北抗日前线的还有一支部队——“陕军”。
“陕军”是指杨虎城的原西北军部队,因以陕西籍战士为主,俗称为“陕军”。据《抗日战争中的第十七路军》记载;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时,杨虎城“弃冯附蒋”,为蒋屡立战功。他的部队被蒋先后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师、第七军、和第十七路军。1930年11月,杨虎城率部进驻西安,出任陕西省主席,主持陕政。
西安事变后,原东北军,西北军受到蒋介石的打压,张学良被拘,杨虎城被迫出国。
史料记载:1937年5月,国民政府撤销西安綏靖公署和十七路军总部。所属部队改编为第三十八军,孙蔚如任军长,下辖十七师和一七七师、警备一旅、二旅、三旅,以及教导团、骑兵团,共约三万多人。赵寿山任十七师师长,李兴中任一七七师长,孔从洲任警二旅旅长,十七路军另一名战将李振西任教导团团长。这四人,每个人都是从血泊中杀出来的猛将。
此后,再无十七路军番号,但在北方老百姓的口中,他们不知道三十八军和以后的三十一军团及第四集团军,只记得十七路军,他们一说起这支队伍就说十七路军。
据《十七路军军史资料(1)》记载:
“7月16日(1937年)由十七师师长赵寿山率六个整编团,在渭南东站举行抗日誓师大会,身受关中父老之重托,东去抗敌…”。
据《渭南抗战历程》记载:
“9月1日(1937年)孙蔚如第三十八军李兴中第一七七师五二九旅在旅长许权中率领下从三原出发,到渭南乘火车,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9月3日(1937年),教导团(三十八军)奉命由西安开赴华北前线抗日。出发时,全团官兵在西安北校场举行了抗日誓师大会。”
图片来自《抗日战争中的第十七路军》陕军抗日名将李振西(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教导团团长)在回忆录中有相近的记载,只是时间上略有出入。
这应该是最早出发赶赴华北抗日前线的陕军部队。
图片来自《渭南抗战历程》陕军的大部队东渡是在1938年,史载1938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改编为第三十一军团,后又改编为第四集团军。于六月间先后由陕西东渡黄河。7月22日军团长孙蔚如率军团部和直属部队由朝邑(今陕西大茘县)大庆关渡过黄河,加入中条山保卫战。
以三十一军团为主的陕军仅三万余人;在中条山战场上浴血拼杀,顶住日本鬼子十余次的进攻,这根“中条山的铁柱子”坚守中条山长达三年之久(1938年—1941年),日本人始终未能越大庆关、潼关、茅津渡半步。
伟人东渡
据《汪东兴日记》和党史资料记载;1947年3月18日,胡宗南占领延安,毛、周、任率领中央前委和中央军委机关撤离延安后,转战陕北的十二个县38个村庄,历时一年零五天,行程一千多公里。仅以四个半连的警卫部队与胡宗南的二十万大军周旋于陕北的沟豁涧峁中,创造出近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图片来自《吴堡县军事志》 图片来自《陕甘宁边区史纲》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许多中央领导从吴堡县宋家川渡口东渡黄河,周恩来更是多次由宋家川往来于陕甘宁边区与晋綏根据地之间。
毛泽东渡黄河,登岸山西。1948年3月23日是个不平常的日子;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前委负责人徒步来到吴堡县川口村,在村南元子塔渡口登船东渡黄河。自此 ,中央离开了战斗生活过十三年的陕北,前往华北解放区,开始了解放全中国的新的征程。
黄河无语,滚滚东去;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默默的记住了每一位为国家民族出征的忠勇将士。
一叶随风
2021.2.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