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学习内容,作为日更。
儿童和少年的心理问题呈现井喷式增长。
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检出率为17.6%。
初中生抑郁倾向约三成,重度7.6——8.6%;高中生约四成,重度10.9——12.6%。
临床表象不同,低龄化,自伤行为和厌学茧居行为居多。对上海、北京、深圳三个城市的青少年的统计,茧居人群约占比6%,在日本这个数据仅为2%。
抑郁双相、人格障碍,伴有解离感、不真实感、空虚感、麻木、人生不值得等状态增多。厌学、自残、反复自杀的情形往往很难治疗,几年治不好。
病理性人格结构的形成因素有1、文化的 2、社会的、 3、家庭的、 4、母婴关系的(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父母控制等问题。
文化或社会的压力,要求他们遵循特定的行为准则或达到某种标准。被歧视、鼓励或遭受欺凌时,前期创伤和性虐待,会增加风险。
当前的社会急速发展,这种变化下, 社会对一个人的支持功能变少,滋养效果变差,在大环境中,贫富差距增大导致的无力感、人处于高度竞争状态下,人际关系过度功能化,赚钱、成功、养家、不公平待遇、满足自恋等,这些成年人有的越来越不稳定,他们在跟孩子打交道的互动过程,影响着孩子,可能导致孩子发生病理性人格的诱因。
父母的抚养方式缺失边界,缺乏独立人格培养,有些本身存在创伤,父母也有隔离状态,于是有的对孩子高度控制,导致孩子的自主空间;有的父母不认为自己需要改变,导致孩子绝望。父母做好容器,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科恩伯格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有8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与之相关的心理危机。成功解决每一阶段的心理危机,可以帮助个体发展必要的技能和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