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读书想法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 嗜睡的肥虫 | 来源:发表于2019-05-09 20:39 被阅读8次

    最近,读了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感触颇多。里面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这本书,在探求小孩子的想法和怎样与小孩沟通上,我找到了很多共鸣,也学到了很多技巧。书中有几点,讲述的是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判断和评价式的称赞、如何处理我们的愤怒,令我印象深刻。书中分析了这些情况下父母或孩子的心理,列举了父母与孩子在不同沟通方式下的不同成效。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

    但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学会聆听与互相理解

    书中提到,当孩子说起或询问起一件事时,最好的反应,通常是不要针对事件本身,而是要针对事情暗示的联系。当孩子回到家,不停地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生活时,最好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而不要试图查明事情的真相。

    我觉得与小孩相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聆听小孩子的感觉。很多父母,由于自己工作忙、心情烦躁等原因,总是缺乏耐性去聆听小孩子的话。有时候小孩兴致勃勃地向爸爸讲起他是如何在画画课上调配处色彩,才讲到一半,爸爸可能就会跟他讲“嗯嗯,好了,我懂了,你去写作业吧”,小孩的热情就像被一盆冷水浇灭,他只得悻悻地回房写作业了。

    聆听,才能理解孩子。聆听过程要注意:无论如何先顺着他的语气回应,让他有被理解的感觉。当他觉得被理解了,他自然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了。其实很多小孩都很聪明,他也知道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不好的。很多时候他抱怨,不是因为他不懂事,而是因为他心里不舒服,想寻求安慰。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就要读懂小孩的暗示了。

    有次去亲戚家做客,亲戚家有一个小孩,特别的调皮。那天,她奶奶要她关掉电视去做作业,她很不情愿,奶奶一生气就抢过她的遥控器把电视关了。紧接着,她冲着奶奶大喊大叫,奶奶一气之下就打了她,毫无疑问她哭了……等她妈妈下班回到家,她立刻跟妈妈说,还没说完,她妈妈就生气地骂她:“你怎么能这么大声冲奶奶大喊大叫?你怎么只看电视不写作业……”最后,她就哭着闹着停不下来了,看人的眼神里全是狠狠的凶恶。

    我尝试和她沟通,“奶奶那样命令你,你肯定很生气了,你肯定想再看两分钟就把遥控器给她的,对吗?”她有些惊讶,“对呀!”……整个聊天过程,我都耐心地听她说,她的怨气慢慢消退,到最后还有说有笑了,还说做完作业之后,跟奶奶道个歉。

    所以,小孩是需要被理解的。很多小孩子不是不讲道理,只是在讲道理之前,他们会先照顾自己的情绪。因为在孩子的大脑中,情绪系统已经成熟运转,而理智系统还非常稚嫩。因此,要求孩子用弱小的理智去控制强大的情绪,是不符合他的生理现状的。我们要做的,是要多聆听孩子的感觉、多理解他们的想法。

    学会称赞

    书中提到,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不要称赞孩子的性格和人品,如“你是个好孩子,你很棒!”那些话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只能称赞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对此,我有另类的看法。

    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在课本看到必背的一个句子“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捡到钱交给老师,老师夸我一句“你真是一个诚实的孩子”,我就开心了一整天。

    根据调查,更多的小孩会更愿意老师直接夸自己是好孩子,“你真是个好女儿!你真是妈妈的好帮手”……这些赞美也会令他们愉悦。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的教育,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以称赞小孩的性格和人品为主,而且很多人觉得,称赞一个人的品行同时也间接称赞了这个人的家教良好,即连这个人的家人也称赞了,这样更显称赞的诚意。教育的潜移默化,一旦“诚实、善良、聪明、慷慨”这些标签贴到小孩身上,他就会明白这是对他的称赞,也是对他所做事情的肯定。

    虽然我以上观点与这本书中的观点矛盾,但书中的观点我也是赞同的。孩子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干扰,这样孩子就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称赞他们的努力,那他们可能会对艰难的任务更加坚持不懈。所以中国的父母总习惯脱口而出对孩子品性和人格的赞美。

    因此我觉得,在脱口而出称赞其品格后,要记得加上对他们努力和成就的夸奖。比如小孩考了100分,听到消息的一瞬间父母真心地说出了“你真棒!”,接着记得看看他的试卷,然后说“你看这里,这么难的四则混合运算你都做出来了!”。这样他就能明白,的确是自己这部分知识点学得好才被表扬的,而不是仅仅考了100分。下次他也会把精力放在要学的知识点上,而不是去担忧能不能考100分。

    学会处理愤怒

    书中讲述到,跟孩子打交道时,我们可以表达愤怒但不要攻击孩子的人品或者性格。我们可以说出自己生气的原因、感觉,并说出自己的期待。

    我非常赞同吉诺特博士的观点。当小孩惹怒父母时,如果父母对他只有暴跳如雷的谩骂、威胁、责备和惩罚,那这小孩形成的性格也是比较暴躁的;如果父母说出生气的原因以及自己希望产生的行为,这样既可以帮助父母释放怒气而不至于引起伤害,也在无意中教会了孩子如何安全地表达愤怒。

    但是生活中,有些熊孩子,尽管你已经很明确表示你已经生气了,但他们还是我行我素,完全忽视你的话。在这个时候,我觉得父母可能就要思考平时对孩子的关注度是否足够了。如果父母平时都不怎么管教小孩,他们也不会理睬你的愤怒的。而有些小孩为了引起父母或老师的关注,会选择故意激怒你们,看到你们怒气冲冠的样子他就觉得特别开心。我以前当小孩时,就曾一次次故意激怒我妈,看到她气冲冲又奈何不了我的时候,我就会很开心,因为她的关注度都在我身上了。

    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应该学会转移自己的愤怒,并把自己对孩子的关注告诉他们,然后说出自己的期望。小孩一旦感觉自己被重视,大都会按父母的期望去做的了,因为他们要去维护父母的重视。

    书中也提到当孩子愤怒时,该如何回应。面对生气的孩子,我们要指出问题所在,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我觉得处理小孩的愤怒,也要转移他的注意力,有时候时一个人的幽默感也是重要的情感润滑剂。我遇到的一些孩子,当他们生气时,用吉诺特博士的方法并不可行。当他们愤怒的时候,无论是指出问题,还是给出建议,都不起效果。他们只是想通过大喊大叫、扔东西等方式、单纯地向先发泄自己的愤怒,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愤怒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别人,而且当他们愤怒时,并不会那么理性地去解决令他们愤怒的事情。这时候,我们要幽默化解或者转移注意力,比如说:“什么事情令大老虎来啦,咱们咬它!”“哎,你摔地上的那把扇,后面有一行谜语呢”,然后等他冷静一下。等他发泄完毕,再静静聆听,并且告诉他正确的发泄愤怒的方法。

    总结

    这本书让我明白,关心而有效的地对待孩子是有可能的。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要聆听孩子的感受和体验;承认他们的经历和体会;不要批评而要引导孩子;生气时,说出自己看到的事情、感觉和期望;赞扬孩子的努力;在生活中给孩子选择和说话的机会等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懂得了孩子的心理,也知道了如何更好地与孩子相处。书中的与小孩沟通的技巧很好,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照搬。

    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指导父母和老师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也是指导我们人际交往的重要指南。因为这些与孩子的交流原则,往往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例如:朋友之间的交往,认真聆听很重要;竞技赛场,承认对手的经历和体会,理性公平参赛;大学生住宿生活,舍友间有矛盾,要各自说出自己看到的事情、感觉和期望,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ng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