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一个朋友找我倾诉,说她刚和孩子吵了一架,让她干点事,就是不干,而且还找理由,跟自己犟嘴,很生气,真想揍她一顿,被家人拦住后,实在没办法就气哼哼地下楼了。她说:仅仅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感觉自己除了把她揍一顿,其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在生气之余,又觉得自己很无助,不知道怎么管孩子。
其实,像这样的场景,生活中随处可见。先说四个常见的误区,看看你有没有躺枪。
一是控制型父母。这种父母要保持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绝对权威,孩子能做的只有绝对的服从,否则后果就会很严重,轻则严厉的教训,重则一顿胖揍。
这种环境成长下的孩子,大概率会有两个成长方向,一种是唯唯诺诺,完全放弃自己的内心想法;一种是到了叛逆期会爆发他被压抑已久的情绪,从此逃离家庭。
二是放纵型父母。这种父母和第一种正好是两个极端,这种父母对孩子的“容忍度”极高,一般是要星星不给月亮,经常会说“没关系,放养就行了,不要束缚孩子的天性”。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缺乏边界感,经常会惹怒别人但是自己却无感,而进入学龄期之后,就有可能成为学校里的“小霸王”。长大以后,会比较容易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很有可能会混一些小帮派,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三是贿赂型父母。这种父母最喜欢的是用外部奖励来刺激孩子去做一些想让孩子做的事。比如考试成绩好可以去旅游,可以买玩具;如果孩子哭了、闹了,他们会说:别哭了,妈妈给你买个洋娃娃好不好?总之,用物质来贿赂孩子听他们的话。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会变成做任何事都要先看有没有报酬,有没有外部奖励,没有就不干。这种孩子其实就已经失去了内在的动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很难获得内心的满足感。
四是忽略型父母。如果孩子哭了,这种父母经常会说:别哭了,多大点事,值当的吗?如果孩子摔倒了,经常会说:没关系,不疼不疼,快起来。我想问一句,你怎么知道不疼?如果你和你爱人在外面散步,不小心摔倒了,你爱人跟你说:没关系,不疼不疼,快起来。那时,你会是什么心情?肯定会很生气,因为你明明真的很痛,但是别人却好像并不关心你。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般会缺少同理心,也就是我们说的共情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总是被忽略,因此,他们也会下意识的忽略别人的感受和情绪。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说的情商低,不会看眼色。
那如何跳出这四个误区呢?这就要进入今天的重点,用“情感引导”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学会了解自己的情绪并照顾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能学着自己来解决问题,那具体如何做呢?
第一步,播下种子。比如你今天要带孩子去朋友家玩,去之前你要跟孩子说,去了之后不能像在家里那样,想玩儿什么就玩儿什么,如果有想要做的事,要提前跟妈妈说,妈妈同意才可以,如果妈妈不同意就不能做。然后出发前说一次,在路上说一次,等快到的时候再说一次,这就是播下种子。
第二步,观察和判断。这一步就是要你除了和朋友聊天之外要观察孩子的行为,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是否会出现大的变化,一旦你判断孩子的情绪可能出现波动,那就要进入下一步。
第三步,倾听。这一步其实很重要,是整改环节的转折点,很多家长经常是不问经过,直接上来就做判断,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这时候其实需要家长蹲下来,和孩子保持平视,专注的听孩子说发生了什么。
第四步,表示了解,并体会孩子的感受。简单说就是要学会反应情感,可以说: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你现在是不是很失落?或者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吗?”这样做其实是帮助孩子恢复平静,并有助于进入下一步解决问题的环节。
第五步,引导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比如“你觉得这件事情怎们做更好呢?”“你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再想想”其实,单就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来讲,也有很实用的方法,下次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介绍。
好啦,这5个步骤就讲完啦,其实哪怕你只做到了其中的1-2个环节,你就已经超越80%的父母了。
教育孩子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一样,总要不断地去尝试好的方法。
咱们下次聊聊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