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亲子关系无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无数家庭成员普遍关心的问题。不少人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损身劳形,却不能很好解决。接下来就站在阅读人关心的角度,简单的分析一下亲子关系及其问题。
亲子关系,并不是独立人与独立人之间的关系, 它是一种赡养与抚养的关系,同时,它还是法律所规定的一项义务。
亲子关系,前前后后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家长对子女履行抚养义务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子女没有能作为独立人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而社会并不会对子女的生存与发展负责,这一切的义务与责任会落到家长头上。
相信读报的人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与家长斗争的时期,这是新价值观刚刚形成的青年与持旧价值观家长的碰撞,亦或只是单纯的欲挣脱家长的控制而已。
在这一个阶段里,子女总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因为家长对子女履行抚养的义务,作为子女的青年们在过去的十几年的时间里都是脱离生产的状态——他们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家长供给的,这也导致了他们形成的价值观是脱离一定的现实,具有一定的空想性的,这种价值观,很多在社会中都不能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实现。
在家长一方面,社会要求家长义务抚养子女,并不是要求他们培育一个独立人(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没有可以培育独立人的物质条件),而是培养一个可以参加社会劳动的机器而已。大多数家长参与的社会生活,实际上,很少的、或者并没有参加任何以自己的意志为主导的活动,因为他们的物质水平并没有达到允许他们自由活动的水平。
家长们切切实实的成为了劳动机器,受这一客观条件的影响,家长们便会对子女的价值观进行压制,让他们沿着社会制定的道路前行。
以上是受物质决定的,属于最广大的底层群众,小市民阶层的矛盾表现,还有一种与这种表现有所不同的,属于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矛盾表现。
后两个阶级中家长对子女履行抚养义务时期的矛盾就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物质的束缚,转向了被社会价值的束缚。
虽然他们在控制子女时的理由和底层群众一样:为了生活,但实际上他们并不需要担心这些问题,只是以逐利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让他们还在进行着这些对他们的生存没有必要影响的活动。他们在追求到生存环境的安定后,便开始追求社会尊重、归属这一需求。
但是社会的阶级性以及其自身塑造的,以逐利为基础的价值,决定了中产阶级与上层阶级在追求社会尊重与归属时在行动上与底层群众一致这一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家长抚养下的子女们并不与生产挂钩,但他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环境却是社会本体,这也代表了他们的独立的、从生产中解放出来的人格并不是完全的独立人,社会价值意识的渗透是无处不在的。
综上所述,在家长对子女履行抚养义务时期的矛盾,实际上就是社会的意志与从生产中解放出来的独立的,自由意志的矛盾。而社会意志通过家长表现出来,独立自由意志通过子女表现出来。
第二阶段:子女脱离抚养,步入社会,家长依然有劳动能力,不需要子女履行赡养义务的阶段。
这一个阶段,是矛盾相对较少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生产终于有机会直接插手亲子关系,把家长与子女硬生生地分开了。这里可以运用《共产党宣言》里的一段话:
“无产者的一切家庭联系越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他们的子女越是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
从这里和现实生活都可以得出,大工业,社会生产的发展,把建立在小农经济上的,中国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给割裂开了,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以及雇佣劳动的发展让子女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其他地方讨生活。在这期间,孩子开始接受社会生产以及社会价值的改造,即所谓的“磨平棱角”。他们从一个从生产中解放出来的人重新被生产占领,慢慢地理解了父母当年的做法,在这个时候,矛盾也慢慢地缓和了,取而代之的是纯朴的亲子关系:爱的回暖。他们这时的矛盾便相比之前缓和了很多,这是一种双方互相思念,却不能相见的矛盾。不过也有很多家庭在第一阶段的矛盾的斗争中就产生了很多严重的创伤,以至于造成了这一阶段亲子不相认的后果。
这种状况是普遍的,不过在个别家庭也会出现例外,但是例外的状况不会普遍出现在底层群众这一阶级里,在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这种例外的情况会比较多。
中产阶级或者上层阶级的家长在其工作地有良好的关系网络或者是良好的物质条件,他们如果愿意的话,完完全全可以动用这些能力来解决子女的工作问题,生活问题。他们不必要向底层群众一样背井离乡,出卖劳动力而苟活于世。
但是在这种优渥的物质条件下,社会价值又开始作祟。这时,青年脑中受很大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影响的,从生产中解放出来的独立意识,在初步接触了社会以后,开始发生了转型,他们变得在意起社会的价值规范。很多青年们不愿被扣上一个“啃老”的帽子,纷纷选择离开家庭独自闯荡,这就与家长欲把子女留在身边的想法产生了矛盾。
但是,这种矛盾始终只是意识上的,不像底层群众是的的确确受困于物质的。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青年们,想回家便可以回家,这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脸面问题。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关注到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造成的家庭分裂,这种分裂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并且分裂也像《共产党宣言》所说的一样,正在不断扩大。于是我们可以看见,这几年政府正在推行城乡改造以及新农村建设,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在家乡创造就业机会,让工作者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这是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的稳定社会的措施,如果切实有效地实施了,不仅对于上层阶级,对底层群众都是有好处的。
在经过这一矛盾稍微缓和的阶段后,亲子关系会迎来第三个矛盾激化的时期。
第三阶段:家长失去劳动能力,子女需要承担赡养义务的时期。
这个阶段,家长成为了家庭的负担。这个矛盾会把底层群众的家庭推向悲剧,严重一些的,甚至会推向毁灭。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然而这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家庭基础上的。子孙都聚在一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老人在家,几个后辈共同照顾也是势在必行。
但是现在社会生产的主体已经成为雇佣劳动制,子女已经不能同以前一样聚在老人身边,老人出现了什么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
在这一阶段,如果老人身体不错,能自己照顾自己,只是不和子女住在一起,那他们的矛盾便只是第二阶段思念的延续,不过这只是一个少数的,比较幸运的情况。
大多数情况是老人独自在家,身体多病痛,越来越不能自理,但子女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有条件的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选择便是接到自己身边,请人悉心照顾。没有这个条件的,就是子女们盘算着把老人送进养老院。但是养老院供给也有限,连养老院都不能送的,便只能在一个子女的家中,忍受着女婿或者儿媳的白眼,勉强活着。又或是子女之间互相踢皮球,在各个子女的家庭辗转寄宿。
现在,虽然五险一金越来越普及,但是养老问题实际上是越来越成为家庭内部的问题,原因是社保政策的失误所造成的资金空洞(如医保大小病都管而资金缩水导致的向医院施压,医疗资源的压缩)。
老人的医药费用成为子女们一项财政负担,如果老人卧床不起,更会影响子女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久病床前无孝子”在现代也体现了出来。
然而,很多人喜欢站着说话不腰疼,认为养老问题是子女们嫌弃老人所致,是道德问题。这种情况的确是存在的,但却不是决定性的,只有物质决定意识,没有意识决定物质的情况。就和从前的困难年代,孩子生多了,父母们也要忍心丢几个,如果有良好的物质条件,父母们自然是很愿意把孩子养大。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第三阶段养老矛盾的实质是社会把作为劳动机器的人榨干后却丢给子女们料理后事的矛盾。
值得新一代独生青年们注意的是,父辈们几个兄弟姐妹一同料理老人都手忙脚乱,如果政府和社会不能解决严重的养老问题的话,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严重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代社会生产制度正在逐渐打破旧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冷漠的金钱关系,在家庭方面体现了如此,在各个方面更是如此。很多勤劳的人们不懂这其中资本破坏的原理,认为自己身上的悲剧都是自己的问题,殊不知一切的罪魁祸首,正在黑暗的角落里哈哈大笑。
人需要有清醒的头脑,该是自己的问题,便是自己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也不要强扣在自己头上。虽说在很多文化潮流中,等待救世主的人民群众才是好的人民群众,但是人民群众不能因为这些价值导向就哑口不言,默默无闻。人民群众要积极地加入到改造社会的行动中去,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主体”。
虽然说是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同时也可以影响物质,我希望寄于这份文章上的意识,能影响到在读的各位。从自惭形秽中、从社会虚荣中、从麻痹娱乐中、从保守冷漠中挣脱出身,去直面未来,为塑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