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概念的构成中,文化环境和自我有着双重构建和影响。自我深受所处文化属性环境的影响和局限;反过来,自我的行为展现出的文化和变异,又对于自我所处的文化环境形成了涟漪效应。
1
西方工业文明以来,西方文化中个体主义盛行。
总起来说,文化属性的个体主义是指个体的总目标要高于和优先于集体和群体目标的重要性,在定义个体身份认同和本性的时候往往根据个体的归属属性,而不是根据群体的身份来定义个体的身份认同。
西方一般有核心家庭,也就是以夫妻为中心带小孩;孩子满18周岁就要独立离开家庭;虽然也有因为婚姻或者工作失败又短期啃老,但会被父母和周围邻居瞧不起。
西方独立的人格:独立自主的青年人,拥有特殊生存能力、独立性格、价值观和梦想。
在大家和社会中,我是特立独行的。
从西方文化认为独立自我控制、自力更生会丰富人生。当人们经历富裕、流动、城市化和大规模现代媒体时代,个体主义会继续盛行。
在强调贡献的时候,个体主义往往强调自己的贡献而忽略别人和大家的贡献。
2
与之相对的是集体主义文化,是指人首先是群体中的个体,遇到矛盾冲突的时候,集体目标优先于个体目标,集体利益为上。
在东方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一些大家庭集中居住,个体变成相互依赖的个体,是大家中的自我。
在强调贡献的时候,集体主义者往往把个体贡献放在集体里面,比较低调。
3
任何文化都不是静止不变的,文化始终是动态演进中的。
把文化分为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二分法,过于简单。在现实中,无论东西方文化中,集体主义中有个体主义,个体主义盛行的西方文化中有集体主义。比如行业协会就是西方行业经营的常态。
有一个倾向,在东西方都比较普遍,在个体主义盛行的西方文化氛围中,在集体主义为主的东方文化氛围中,新型现代化的个体主义都在异性的形式在增长。
年青一代,随着现代化城市集群越来越集中,现代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富足,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主义越来越增长。
4
文化和自我认知。
文化和自我认知是由基因沉淀的。东方集体文化和西方个体文化,都沉淀在地理人群的基因里,在成长环境中表达出来。
生活在西方个体文化中的人,往往在社会活动中表现自己,比如身体刺青或者肚脐眼、耳朵上穿钉,女孩抽香烟、甚至犯禁忌吸大麻、喝酒等,以显示自己比别人更酷。当询问学生语言的功能的时候,美国学生可能回答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而一个韩国学生可能首先说是为了与别人沟通。
对于相互依赖的文化自我来说,自我更看重的是社会属性和归属感。
即使是在同一文化氛围之内,个人成长的历史经历,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乡遇故知,之所以让人心里温暖,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说的都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得到别人的认同,勾起个人历史经历的记忆。
如果是一直在小镇居住的人,当别人认出他是属于哪个家族或者哪条街上的时候,也会感到非常高兴。
如果你在生活中一直与同样的人互动,比如伴侣,比如孩子们,他们对于你的身份认同就比那些新交的朋友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因为只有你自己的影子才会始终如影随形,只有你自己的经历才是你可以终身儒行随性携带与身的东西。
5
文化和自尊。
自尊在集体主义文化氛围里,意味着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因此这这类文化属性中,自我概念会经常变化多端,因为大众对个体要么忽视、要么武断判定,再加上大众心理不定性、善变,情况变了,评价和意见就变了。
一个人的是非善恶,在集体主义文化氛围里经常会因为大众价值观和大众心理的飘忽不定,带来对个体心理自尊的影响。
自尊在集体主义文化氛围里往往带来社会比较,社会比较的结果带来压力和不满足感,让个体自我不断提升,不断超越他人。
自尊的另一面是自卑,一线之遥。过分自尊的人,往往也是过分自卑的人,转换往往一瞬之间。
对于矛盾冲突的方式也不一样。集体主义文化中的矛盾冲突,往往在群体之间,个体需要站队;个体主义文化氛围的矛盾冲突往往产生于个体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