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爱好我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我的哲学”。今天在学习的时候,查一个『非理性主义哲学』的概念,然后借此机会大致了解了一下叔本华。以前只听过名字,知道他是一个哲学家,但具体他的一些著作、论述都不清楚。
今日相遇,为他的才华,为他的直接,为他的幽默,为他的思想深深着迷。
『读书时,作者在代我们思想,我们不过在追循着他的思绪,好像一个习字的学生在依着先生的笔迹描划。我们自己的思维在读书时大部分停止了,因此会有轻松的感觉。但就在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了他人思绪驰骋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在读书的人,虽然可以借此宽松脑筋,却渐渐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时常骑马的人渐渐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读书太多反而变得愚蠢。经常读书,稍有空闲就读书,这种做法比体力劳动更容易令人思维麻痹,因为我们在干体力活时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遐想,一条弹簧在久受外力的压迫之后会失去弹性,同样,我们的头脑如果经常处在他人的思想影响之下,也会失去自己的活力。又譬如食物能够滋养身体,但吃得过多,反使胃肠受累,损害健康;而我们的精神生活如果向外摄取过多,也是有害无益的。读书越多,使你的头脑就像一块重重叠叠书写的黑板,每一篇读过的东西能够留存的越少。读书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神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稍纵即逝。就像我们所摄入的食物只有五十分之一能够被身体吸收,精神食粮也只有小部分真正成为大脑的营养。
况且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见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这是叔本华谈读书当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其实我不想摘录这么多,但是真的每一句都舍不得删改,于是就选取了这一段放上来。当然我觉得这也是对我自己的一个批评。为我后面的学习过程提供一个反思进步的方向。
有时候我自己会有一定的阅读恐慌,会觉得自己输入的内容不够多,想要更多地去看不同类型的书,但是在上一次的学习中,通过阅读金老先生《书读完了》,我明白书要有选择的去读,可以读基础的书,去搭建自己的一个阅读框架。我们只要把一些基础的书读懂了,就能够触类旁通,就能够在茫茫书海有一颗识别的慧心。我们要为自己选择一些根本性的书籍,去读一些“精典”的书,而不是囫囵吞枣,只是一味盲目地去追求数量。
我们读书要会选择、会辨别,要明白什么是坏书,什么是值得去读的书。叔本华也说过:“我们当今十分之九的文学作品除了蒙骗读者,从其口袋中枢出几个铜子以外,再没有别的其他目的。为此共同的目的,作者、出版商、评论家绝对是沉澄一气,狼狈为奸。”回想自己以前读的一些畅销书,其实真的是很没有营养,很浪费时间。也许以前会觉得每本书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但现在真的发现读坏书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让我们的思想暴露在外,遭到一种伤害。
读书,除了要会选择,更要有自己的思辨思维。我们如果紧跟着读者营造的世界去探索,跟着他的一字一句去想象画面,那么我们就停止了思维,在他的书中,我们不用思考,我们只是被指引。那么我们所得到的知识也并不是我们自己所建构的,而只是作者灌输于我们的,我们不能识别正确与否,不懂分寸如何取舍。我们只是按照他的思路陷了进去。
如果跳脱出来,也许我们会发现我们进入了一种荒谬的理论中。所以要想真的读好一本书,就要有思辨的思维。既要看到作者通过文字传达出来的世界,也要看到他文字背后隐喻的世界。
『你要知道,凡为愚者所写作的人是常会受大众欢迎的。不如用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如果不懂如何选书,这就是方法。时间早已帮我们沉淀,帮我们选择。
用有限的时间做到真正的开卷有益,我们需要有一颗通透智慧的心。我学习哲学总像进入一个黑洞,掉进一个漩涡。但每一次挣脱出来,我都觉得自己又更加明朗清晰一些了。
今日是为叔本华着迷的第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