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目的利用原有知识激发学生阅读期待,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紧紧围绕“预测”这一阅读策略进行编排的。预测是一种自然存在的阅读心理,儿童在阅读的时候都会无意识的运用这一策略。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变为一种有意识的阅读策略,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主动的进行预测,这有利于呵护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初始期待,促进他们的积极主动的思考预测之后的验证,会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趣味和快乐。
那么如何去围绕“预测”的要求去上这一单元的课文呢?以下是本人观课后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预测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预测的兴趣,证明我们的课就成功了一半。
从北京张一老师的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游戏“我是小小预言家”导课,激发了学生通过“预测”得到证实后的喜悦,这样孩子们就产生了阅读期待。
还有甘肃李雪老师画一条波浪线:“同学们,预测一下这是什么?为什么?”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用“看看你们的预测对了吗?这根又细又长的线,跟他有关,他就是胡萝卜先生”让学生体验到预测的趣味和快乐。
特别是河北张炜老师《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整本书的导读,无论是猜手影导课,还是阅读书名、封面、目录、文章内容节选调足了学生的味口,培养了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让学生也感受到预测带来的乐趣。
二、预测阅读的方法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上课时教师应教会学生预测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推想的能力,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北京张一老师在读文观察中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的旁批就是预测。
(出示课文内容)
师:指出《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有与众同之处?
生:边上有批注。
师:这叫旁批,这些旁批都是读者边读边思考而写下的预测,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师:我读课文内容,你们读旁批?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可以对题目预测
生2:可以对内容预测
生3:可以根据插图预测
……
师:所以我们怎样预测?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内容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助我们预测。
张一老师还让学生自己联系实际情况进行预测,让学生明白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这样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明白了预测的方法。使学生成为阅读的积极参与者,还成为了阅读过程中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三、预测阅读的依据
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要有一定的依据。依据是反映学生现实生活的疑问,反映学生原有知识是否丰富,是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保障。
请欣赏李雪老师的教学片段
出示:“有一天……因为他近视。”
师:读到这儿猜猜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猜测?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你怎么猜得这么准确,文章还有哪里让你猜测,到胡子没有刮干净,学习关注课文细节进行猜测?
学生读相关句子
师:蘸了果酱的胡子,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儿呢?同桌互相说原因是什么?
学生继续读原文
出示
规范学生的表达,让学生阅读预测应有理有据,既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四、运用预测,续编故事
运用预测,续编故事的方法,体现了语文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践性强。
张一老师的教学片段中播放作者录音介绍写作《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意图 ,续写结尾的一半,学生与同桌讨论续编结尾。
李雪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的最后也很不一样,是省略号,这省略号里省略的是什么内容?我们再来预测一下,这是发挥小组力量做到几件事:
1.省略号去了什么情况?
2.说清楚你预测的依据是什么?
3.试着把这个故事讲完。
(生试着讲故事)
生1帮助残疾人
生2帮助有困难的人
生3……
师:这跟胡子做了小男孩的风筝线,也可以做娘太太的晾衣绳,这省略号还有没有别的可能?还会成为谁的什么?
学生应用头脑风暴,尽心创编自己想象的故事,乐在其中。
总之,我们想上好预测课就得先激发学生的预测愿望,教给方法,明确依据,创编故事,教师要做到真实、主动、留白、坚固方可,预测应让学生读进去,想开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