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完成作业障碍症?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因为并没有收录到DSM-5中,只是一个贴切的表述。
存在3项(或更多)下列症状,可以定性为完成作业障碍症。
1、放学回家(或在托管班)后,不能优先完成当日作业。
2、边写作业边玩文具、玩具、电子产品等。
3、写作业过程中不停的上厕所,喝水,吃东西等。
4、比接受同样教育同样作业量的个体,正常完成作业的所用时间超出50%以上。
5、作业笔迹潦草,错误率高。
6、经常漏写作业或忘记将作业本放回书包。
最近的小学生心理障碍来访者中,几乎个个中标“完成作业障碍症”,家长提起孩子写作业,苦大仇深,真真是不写作业母慈儿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说起一个个故事,啼笑皆非。
大多都在说家长面对孩子完成作业困难的痛苦,那么,孩子的感受呢?
在前几天的一个心理咨询中,我对一个五年级男孩说,我要问你一个问题,你要立刻的回答,这样的要求是不让他用意识与思索,而是调用他的潜意识。
问题是:如果现在让你实现一个愿望,你的愿望是什么?
我话音刚落,孩子说:再也没有作业!!!
完成作业这件事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困扰与心理发育的阻碍,可见一斑。
我们先来说说关于无法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的隐患,可并不仅仅是学习习惯不好,给家长们再敲一警钟或是闷棍。
一、会影响规则意识的形成。
如果不从“作业”这一事物出现,就让孩子形成每日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作业这一规则,那么,家长将错过孩子形成规则意识的最佳时期。
由于对“释放天性”“快乐教育”的误读,很多家庭甚至是幼儿园在学龄前,对孩子几乎未进行有效的规则教育,从到处可见在公共场合大声喊叫,到处乱跑的孩子就可见一斑。
进入小学阶段,一桌一椅有规律排放的教室,每日的按课程表上课,老师留作业时要求将作业内容记录在作业记录本上,完成后家长签字,孩子进入了一个规则的环境,学校努力引导孩子按规而行。但,如果家长不能训练孩子按时有效的完成作业,就足以打破学校的所有规则,使孩子无法形成合理的规则意识。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慢慢的,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集体行动中自由散漫的行为,一二年级不明显,到三年级后从成绩上开始拉开差距。除了学业外,如果错过了规则意识的培养期,成年后,后果,不难想象。
二、会不利于自律意识的建立。
所谓自律意识,其实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管理自己的身体(体重等),管理自己的时间以及管理自己的情绪。
所有心理障碍患者几乎都无法合理的管理自己,无论是时间还是情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除了厌食障碍外,我们能看到,心理疾病患者基本都有肥胖的问题。
自律意识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能力。
孩子进入小学后,最初的自律意识培养就是:1、在学校内遵守纪律。2、放学后按时保质完成作业。
学校基本都能完成对孩子的自律意识培养,毋庸置疑,有“完成作业障碍”的家庭是无法对孩子进行那一半自律意识的培养。且因为这一半无法完成,会反过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自律意识形成,每个“完成作业障碍”的孩子的家长都会听到老师的评价里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集体活动中自由散漫”等等。
上学期间总是边玩边写作业,别人用30分钟可以完成的当日作业,拖到晚上10点甚至11点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人后有效的管理自己时间的。
日前,在教育部三令五申的减负要求下,小学期间作业量并不大,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完成作业如此困难呢?如何能预防和改变呢?
关于预防:
在这里要说到一个词汇“幼小衔接”,在孩子幼儿园毕业,即将进入小学的前的暑假里,进行了“幼小衔接”的孩子,很少会出现完成作业困难的现象。在幼儿园期间,孩子放学后的作业大多是手工或是探索性活动,以及幼儿园的“游戏式教学”让孩子对于放学后要坐在书桌前写写画画是完全没有概念的。而幼小衔接的主要作用就是上课模式的改变和作业习惯的初期训练。
除此以外,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记住一个关键词:预先告知。对于孩子从没有接触和体验的事物,应该合理的做出预告。在孩子大班的后期就应该在合适的时机开始不断的重复:你将要进入小学喽,到时候,你就要有一个任务了,这个任务就是放学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完成作业。什么是合适的时机呢:比如,和孩子去亲朋好友家做客,看到有小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除此以外,在开学前,不要等到老师要求,先买些作业本和孩子一起给作业本包书皮。这样,让孩子对写作业这件事儿有了好奇的感受,同时接受着放学后第一件要完成的是作业这一规则。
并不困难,对吗?以上,奉送给孩子还在幼儿园的爸爸妈妈们。
那么对于已经上了小学,有完成作业障碍的孩子又该怎么办呢?家长们都说,奖励,惩罚,以及专门有一个家长陪写的办法都已经上了,没有效果啊。
首先要说的就是,坚决不能养成陪写作业的习惯,其中的危害说起来太多,就不在这里赘言。
那么为什么奖励和惩罚的办法也无效呢?在说明之前,我们必须先定义清楚这几个名词: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很多人都会草率的使用“奖励”和“惩罚”这类词。
正强化:得到让个体感到愉悦的事物,使得个体的某种行为增多。
负强化:个体为避免讨厌的事物而导致的某种行为增多。
惩罚:通过任何令个体讨厌的事物使得个体的某种行为减少。
父母或是老师经常不经意的对他们进行“错误训练”。 正确的训练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三阶段训练法”:
第一阶段:确定目标,也就是终末行为,以后都在放学后第一时间完成作业。
第二阶段:确定起点,也就是起始行为,从某日开始,放学后,从几点到几点,共用多长时间内完成作业。(这个完成时间可以与孩子的任课老师咨询)
第三阶段:对接近终末行为的所有行为表现给予正强化,同时忽略所有其他的行为。
有几点是需要家长必须注意的:
1、什么是“第一件事”:既然制定了目标是要在放学后第一时间完成作业,那么家长必须与孩子一致并坚持这个目标。这个规则,通常被家长自己所打破:例如,家里来了客人,让孩子停止作业与客人打招呼甚至一起互动。例如,放学后的家庭外出,作业就自然被排在外出后完成。例如,中国家长总觉得吃饭大于天,孩子在写作业,饭做好了,让孩子停下作业吃饭。
2、不要自己盲目确认完成时间的要求,在征求老师意见后,对已经有完成作业障碍的孩子,可以从150%的量提出要求,伴随着孩子的行为矫正,再逐渐减少到与老师建议的一致的时间。
3、对孩子的正强化,也就是奖励,应该是的确让孩子能感到愉悦的,这一点应该与孩子进行商议,因为作业是每日都有的,所以,可以进行一定量的累积后获得奖励,但每一次是必须要进行记录的。
4、在完成作业训练中,要忽略其他行为,比如发现孩子书桌房间混乱而训斥,或其让家长有情绪波动的行为。一切都要等作业做完,再进行处理。
对于儿童行为的矫正,常常也意味着改变父母的行为。行为矫正的关键在与“一致”和“坚持”。
在这个训练中,有家长提出,因为孩子放学后去托管班或是孩子放学后,家长并没有下班,怎么来确定孩子是不是在放学后在第一时间,按要求时间完成呢?
关于这一点,我给出的建议是,和孩子一起做一张完成作业月历,建议使用大纸张,由孩子自己记录每一天开始写作业和完成作业的时间。家长回家后,则可以用贴纸等方式确认。孩子可以文字记录,可以绘画记录。总归是把这件事有趣化起来。
关于和孩子进行训练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要求,当然还有奖励,都一条条的写下来,并命名为契约,家长和孩子正儿八经的认真签字,甚至按手印。这样的行为,能在家长和孩子的潜意识形成约束性。
对于孩子所有的行为矫正,三阶段训练法都有效。当然,什么是对于孩子行为矫正是有效和可取的,建议家长咨询心理学家。
希望,以上的文字,对于每个有“完成作业障碍”的家长和即将有孩子进入小学阶段的家长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