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总是会忍不住想要看文末的注解,但我看到第二、三段,就不想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物格”“格物”,让我想到第一段的“虑而后能得”,把一件事琢磨透,才是真正的能明德之人啊。
而这里有个矛盾点就是,“格物”是“知至、身修、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开始,但第一段又说,只有有目标的人,才能坚定人生方向,只有坚定了人生方向的人,才能静下心来,然后才能拥有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会认真地思考自己所做之事,最终才能收获你所想获得的人生。明明思考是一切的开始,但为何又是结束呢?
人们“以始为终”的出发,迷失自我了吗?
这也许,就像你来到这个世上,有的人以出生为起点,有的人以现在为起点,有的人是未来为起点,但终点,往往在走人生这条路的时候,就迷失、丢弃了。
小左刚刚上一年级,左妈妈的希望就是孩子每天能多认识点字,就可以啦。
当小左作业本上像睡觉的字,被老师批上日期,而其他孩子的本上不是优就是良时,小左妈妈立刻给他报了练字班。
当看到小左拿回来的试卷,刚够及格线,又开始焦虑,到处在妈妈群里问,哪个培训机构好。
在生活中,你会常见,很多创业的人,看到什么挣钱,就跟着去做。
比如,疫情时,看到他人做口罩发国难财。很多人看到网红挣钱,毅然放弃本职工作,做主播。付费知识的时代,你有没有被迷失呢?
“以终为始”,也许才是指路的迷灯?
当你第一次为人母、为人父时,你希望的是孩子健康快乐,足矣!
然而,当你“以起为终”时,就发现,你对孩子的欲望越来越多,希望他比别人高一点、强壮一点,希望他比人成绩好一点,希望他给你带来更多荣耀时刻。
《大学》里以"知止”为起点,其实就是“以终为始",以目标为导向,才会明白“格物能知至,知至能意诚,意诚能心正,心正能修身,修身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孩子的教育中,不是盲目的随从,也不是自我任性教育,是需要先思考,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比如,方方妈妈,一直希望女儿能有一技之长,健康快乐地养活自己就可以了。却又不小心,给孩子报了许多“一技之长”的班,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却没想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大学》里第一章,就向你说明了,人这一生,都是在修行,只有自我的修行悟“道”,方能收获自己想要的人生。
很多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给孩子各种奥数、英语等培训班,结果会发现,孩子本应该在幼儿园学会“与人相处、以礼待人”,却需要在上大学时回来补上这一课。这就是验证了《大学》中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无论是“以终为始”还是“以始为终”,都应该“道法自然”!
《黄帝内经》教给中华儿女,养生应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易经》凡是分阴阳;《论语》凡事讲究孝悌为先。
“顺其自然”或许是老祖宗告诉我们最纯也最简的道理,无论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应该遵循“自然”之法则,什么样的年龄,就做什么样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