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专栏编辑仙灵推荐。
推荐语:家长的言传身教很重要,想起那句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如果有问题,原件一定有问题。”如果家长发挥好榜样作用,给孩子提供改变的途径和方法,并付出足够的精力和耐心,相信孩子的坏习惯能够慢慢改变的。
电梯里的对话:
T:现在小孩玩手机的时间都有限制了,每天不能超过1小时。
X:1小时这么多吗?
T:多吗?你要知道,现在的孩子都是玩一整天的。
X:我家的是看一天电视。
说完都嘻嘻哈哈的,嘴巴里说着“很烦”,语气和表情看起来却无所谓,不难看出,TA们认为这是正常的,每个小孩都这样。
我想反驳: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这样啊,我小侄女就不这样,她一天玩手机和看电视加起来不会超过1小时。
但想了想,终究还是选择沉默。这些年总试图改变别人的想法,到头来发现谁都无所谓,只有自己心理受伤。如果一个人生活在毫无觉察中,生活完全被惯性思维和自动驾驶模式所控制,任凭别人怎样说,都无效。
嘴上没说,心里却在想:为什么现在很多小孩子都喜欢玩手机看电视呢?想到了这些:
1、家长的榜样作用
T说:我小孩现在很烦,每天晚上吃完饭,往沙发上一坐,就要看手机,可能是看我和我老婆吃完就在沙发上玩手机吧。气死我了!
这话太好笑了!能想到孩子是跟自己学的,为什么是生气而不是反思和改变自己的行为呢?孩子没有价值判断的能力,他只会模仿成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很努力,很爱学习,给孩子树立了积极向上的榜样,孩子怎么可能养成一天到晚想看手机的习惯呢?
育人先育己,这个道理很多家长不懂,或者懂了也不行动。
我认为这里面可能有一个错误的信念认为:作为孩子你就该听话,该好好学习,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我现在是自由的,你理所当然要听我安排。
大错特错!孩子的经历和认知,与你完全不同,他模仿你的行为,才是理所当然的。从人类生存的需要来看,孩子自己不具备生存能力,需要依附于成人,所以他会本能地通过模仿成人来获取成人的喜爱。
2、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有意义的活动机会
(1)一个人为什么会打发时间浪费生命?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于这个人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很多家长,出于爱孩子或者嫌麻烦的想法,不乐意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认为那是捣乱。是的,如果孩子参与,其实需要花费的时间比大人自己完成的时间要多得多。但是,剥夺孩子学习的权利,是对孩子的伤害。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是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人格的,参与家庭事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最好的“工作”。
如果家长喜欢伺候孩子,为孩子包办一切,孩子会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失去自信心。正面管教认为,行为不良的孩子,都是丧失了信心的孩子。对自己丧失信心,对生活丧失信心。
(2)孩子无事可做,他也会无聊,无聊就想看电视玩手机。
曾经在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在忙时,她的英国老公带着两个女儿,制作音乐剧,小孩很喜欢也很专注,根本没有时间玩手机和看电视,连念头都没有。
家长如果愿意花时间花心思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带着孩子探索,孩子会非常乐意去做。有事可做的孩子,就不会想着看电视玩手机了。
3、家长没有为孩子付出足够的精力和耐心
人性本懒惰,要养成坏习惯很容易,一瞬间的事,而养成好习惯却是个长期的过程。
家长往往缺乏耐心,孩子一闹就觉得烦,为了尽快安抚孩子,就把孩子丢给电视和手机。年轻的家长们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些帮忙带孩子的老人家。
我同事的小孩,是婆婆带的,她婆婆喜欢玩抖音,小孩也就整天跟着看抖音。说实在的,老年人的精力有限,也该享福,我们不能苛责老年人,但也要看到,很多有觉察能力的老年人,也愿意学习如何科学带娃的。
说到底,家长有没有觉察能力,有没有耐心理解孩子陪伴孩子慢慢成长,才是关键。年龄有关系,但那是其次。
我家虽然也没有做得很完美,但算是很不错的。
我小侄女现在5岁半,她早上起床时,如果家里人在做其他事情,她会自己翻看绘本;中午大家都睡午觉,她不想睡午觉,会自己看绘本和玩玩具;要看电视和手机会征求家长的同意,约定看多久就看多久,不会不肯关掉。
这些,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小时候,她闹的时候,我们不会把她丢给电视,会带着她玩玩具,带她出去运动,绘声绘色地给她讲绘本;她回老家的时候,爱看电视的爷爷会自觉把电视关掉;她看视频时,在很懵懂的时候,由大人进行时间的把控,等到她能与大人沟通了,我们会和她约定好时长,时间一到就关掉,并渐渐地让她养成自己主动关掉的习惯,等等。
把娃丢给手机和电视,无疑是带娃最省事的方法。但是,李跃儿老师说过,养娃的过程是公平的,在孩子人生的头6年,家长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的人格和生活技能,的确是轻松了,但是错过了头6年的关键期,家长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未完成之事。
孩子的习惯,不管好与坏,家长都功不可没。
与其想着纠正孩子的行为问题,不如先从自己做起,做一个内心真正成熟的家长。
文/我若盛开
2021/9/1 日更92/10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