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孔子也是有“功名利禄”心的,从一件小事就足可以看出孔子迫不及待的建功立业心:
公山不狃本是鲁国当权者季氏的家臣,曾经与阳虎等一起操办过季平子的丧事,深得季桓子的信任,季桓子派他担任了费宰。然而仅仅过了三年,即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公山不狃即与季桓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公山不狃虽然没有公开反叛季桓子,但他背地里与阳虎“勾肩搭背”,背后使阴招;在阳虎出逃齐国后,公山不狃仍占据着费邑和季桓子对峙。兴许也想有所作为,建立一番功业,以期扬名立万。公山不狃听人说,孔子的德行和名声都很受人们敬重,便派人请孔子去辅助他,想借此收买人心,获取更多的舆论支持。
孔子虽博学多识,但一直都没当权者肯用他,始终没有机会一展才华,实现抱负;因此一听到有人请,便按捺不住自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恨不能立马收拾行李,即刻起程。
子路在一旁冷眼看着欢天喜地,喜形于色的孔子,冷冷地说:”没好去处就算了,咱在家好好呆着不行吗?老师,您为什么非要去那种地方败坏自己的名声呢?”孔子听了,不以为然,还雄心勃勃地反驳子路说:“我们也不能动不动就从门缝里看人,说不定那些请我的人,人家还有更高尚的追求呢;如果他们肯重用我,我一定给他们重建一个东方的周国!” 听听,孔子的“野心”可真够大的,只可惜,那个时候的诸侯,都只想地盘多多,兵强马壮,越快越好;没人能等得了孔子那慢悠悠地“礼”治天下。好在,最后还是因为子路的坚决反对,孔子才没有成行。
连公山不狃这样的人请他,孔子都愿意去,可见孔子是多么迫切地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多么想望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啊!
机会终于来了:
后来鲁定公让孔子做了中都的地方官,一年之间大见成效,引得很多地方官来取经,很快,孔子便被提拔到朝廷,并由司空而升为大司寇,可见,孔子的才与德并非浪得虚名。
孔子不仅有治理才能,而且还有杀伐决断的王者风范,这从孔子诛少正卯可以看出。可惜孔子在鲁国掌权仅仅三个月,而即便在这三个月里,鲁国的民风官风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孔子周游各国的目的,就是想被某国重用,以便手握重权,施展一身学识能耐,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可惜,孔子的使命似乎是上天早有安排,无数次的机会都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给葬送掉了,只能退而著书立学开门授徒;而孔子最终反倒成为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功垂千秋万代!
正应了《圣经》里的那句话:“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事情总是会比我们想象中的“坏”好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