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学习《曾国藩》,学习他是如何和宿敌相安无事的?
在曾国藩被解除军权后,蛰居荷叶塘的曾国藩,被宿敌攻击成假道学、假忠义。
这时一直以为唯我独忠的曾国藩是有口莫辨,也是很窝心,曾一度病倒。
在这段时间,被酷热击中的荷叶镇,夜半仍然如同火炉。彻夜不眠的曾国藩时而在床上辗转反侧,时而在室内外踱来踱去。几年来的种种经历缠绕在他心头,在给曾国荃的信中,他说自己在家中“回思往事,处处感怀”,“心中纠缠,时忆往事,愧悔憧扰,不能摆脱”,“近日天气炎热,余心绪尤劣,愧恨交集。每中夜起立,有怀吾弟,不得相见一为倾吐”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非常在乎自己的权利和社会地位,失去这些让他寝食难安,后悔不已,时时处在一种焦灼之中。
他还是放不下这一切。
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几千年前的圣人之言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让他恍然见到了另一片天地。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读书的意义,不一样的书给人带来的改变是不一样的,庄子的思想给了他答案,无为而治。
曾国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经过反复的自我反省,他改掉自身最引以为傲的行为方式,去掉了所有的棱角,变得顺应潮流。
曾国藩阅读好友来信,反复回忆既往,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我们可以从这段文字看出来,曾经的热血变成了仕途上的障碍,变成了弱点,他还是非常在意自己的归属。
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通过这段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开始大隐于朝廷,闷声做官,从此遁迹,不在坚持己见。
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终于读完这本书,立志成为圣贤的曾国藩,最后还是放不下家国,放不下自己的身家性命。
面对伤害,作家毛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因为别人的愚蠢而生气的话,那么他一辈子,就会生活在永久的愤怒中。”
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蔡康永却言:“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到对方够不到的地方,过好自己的生活
面对伤害,原谅和报复都不是良策,唯有让自己过得更好,站到对方难以企及的高度,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反击。
我们永远都没有办法决定对方对你的方式,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你不必大度选择原谅,也不必报复,那样只会让你自己变得面目可憎。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才是最好的报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