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据有关数据显示,国家盖的房子够30多亿人住了,但这个数据与平均数据比如人均可支配收入一样,一旦具体到某个人身上可能就不那么美妙了。
真有那么好,国家也就不会大规模实施扶贫攻坚计划了。
住房对很多中低收入者、对到城市漂泊的一代、二代打工者和工薪阶层而言,依然是一件很难的事儿。动辄集合二三代人积聚的资金去买一套房子的事并不少见。住房对家庭的透支可见一斑。
不过,可喜的是,据我观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住房长效机制正在形成。这是我对住房的第一个看法。
近年来北京、广东等地实施的住房供给侧改革比如自住房、共有产权、租购并举,近日国家住房建设委员会允许自建住房政策导致的土地供应多元化(不同于原来的住房建设用地政府一家供应土地),等等,都从制度建设这个长效机制层面释放出强烈的住房制度改革信号。
一旦市场能够给大家提供的住房不全是商品房,自住房、共有产权、廉租房、自建房等都占有相当比例,抛开流动性因素,一、二、三线城市的住房刚性需求肯定会有所缓和下降的。商品房的价格则会表现出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情况。
就流动性而言,有些专家的观点——2009年以来国内住房价格猛涨与美国弱势美元政策导致大量热钱涌如中国楼市紧密关联,我是赞同的。
尽管土地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稀缺物品,在人口集聚度高的一二线城市长远看只要政治经济稳定必然是要涨价的,但短期大量热钱的涌入和泛滥无疑会加速或提前这一预期,使得住房在短期内就出现泡沫化的飙升。
不过这种热钱效应伴随特朗普上台推出的强势美元政策正如潮水般在退却。美元不断加息与2018年加息预期的增强正导致全球热钱回流向美国,美元升值引发的人民币对应升值也使得国内资产价格中的水分被慢慢挤出,国内M2增速从两位数降到一位数,促使资产价格下降。
住房价格上涨的流动性因素目前看正在被稀释。这是我对住房的第二个看法。
此时,如果考虑到国家绿色协调创新发展大势下各行各业利用生态、高新技术进行的改造升级,住房品质的提档升级和住房价格的差异化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所在。这是我对住房的第三个看法。
时下各大城市搞的城中村集中改造、旧房改造,一些大的房企在国内外搞的一些绿色建筑、充斥中国文化的院子、智慧建筑,城市社区周边教育和医疗交通资源的配置也在日益得到完善和优化,等等,都是在不断提升着住房的内涵品质。
房子不仅仅是用来居住的,还附加着生活、教育、医疗、出行便利等诸多功能。那些地段好、配套全、小区绿化和功能设置好的住房,还是有着投资金融属性的。这些好房子,无论国家政策怎么转变,作为一种稀缺商品,从时下的价格与地方经济发展潜力看,还是有升值空间的。
伴随城镇新型化、信息化、绿色化,住房品质在不断提高,那些综合评分高的稀缺住房在市场机制下、在不同文化圈子影响下势必越来越表现出强烈的价格差异,彰显其核心价值和优势。
住房总体品质提高与住房价格差异扩大的趋势十分明显。
总体看,在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下,国内住房改革正深入挺进供给端,通过改革住房供给结构、提高住房品质等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解决大家住房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新旧交替之际,对于闲钱多的人而言,寻找优质的住房资产投资,目前看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完结)
封面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