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Philanthropy-and-36Vie

作者: 小镇蜗牛哥 | 来源:发表于2019-05-07 07:47 被阅读68次

今天旅途继续,继续从新浪博文搬篇文章来,发布于2019.4.17.。


思考了三天“教育Education”,可以稍许暂停一下。

今天转向“慈善Philanthropy”,温故知新,先抛一篇关于“公益”“公益心”比较和思考的旧文(原文和链接如下)。我写于2015年,一晃四年过去了,今年“一众基金”5岁了,而我也已届不惑。不喜欢“岁月是杀猪刀”这样的提法,因为学金融的关系,我更欣赏时间的沉淀带来的价值提升。此外,不管当时的思想境界是否准确深邃思想道路成长痕迹更让我欣喜

奥马哈小镇雕塑一瞥A

当时的文章里,我从“公与私”“益与利”“心与空”三个维度解剖了自己对公益心的理解。还清晰记得当时与几位公益圈的好朋友有好几次热烈而长时间深刻讨论,主题是关于“慈善和公益”的区别、关于“社会企业”的机遇和挑战、关于公益机构“行政经费”的现实困难。。。。。。

现在来看,那时讨论出来的思想闪光点在之后的漫漫岁月里沉淀到了内心深处,成了不可磨灭思想意识挺好

今天只是思考之路的起点慢慢走慢慢想吧。。。

另,3.18.开启的博客认知和修养之路,到明天就刚好满月咯!也挺好


**以下是旧文,写于2015年"一众基金"公众号,具体链接如下:
浅论公益心 —— 写在一众基金一周年(上)
浅论公益心 —— 写在一众基金一周年(下)

浅论公益心——写在一众基金一周年(合集)

一转眼,“一众基金”一岁了。为了这三百多天的公益实践,也为了随喜过往所有因“一众”而结缘的人,内心总想写点啥。终于,在小伙伴们的号召下,鼓足勇气动起笔,以自己浅薄的认知,努力探究一下“公益心”,算是清空凌乱的思绪聊以慰藉逝去的岁月吧!

浅论,就应该简单。于是,蜗牛哥灵感突发试图用“公”、“益”、“心”三章来解读,或许过不了一周,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可那又何妨?要不,这就开始吧!

那什么叫做公益心呢?公益顾名思义是公共利益对简称;而心则代表博爱的心。从普遍的价值认同来看,一个公益组织弱势群体进行物质层面的救助、提供超越商业服务,他们从事的事业也许就是公益;公益心是纯粹的无选择偏见的、有爱心的奉献;公益本身也许不该有大小之分,公益心并实践公益,对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变成了公益人。

公益心对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什么作用呢?公益心本身是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虽然没有刻意的公益动机,也不刻意张扬、宣传,但这份爱心能够树立好榜样,传递正能量,影响身边的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妨留心自己的言行,如何说话、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对他人对社会有益,哪怕只是一点点?如何作为、表现对社会无益甚至有害,哪怕只是一点点?如能把一言一行做好,我们或许就可以说自己是一个公益人,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有益的人

那么为什么要做公益呢?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公众的一份子,我们自身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的一部分,而公共利益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为它添砖加瓦。社会整体好了,大家好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好,这也就是公益心。或许,以上的道理已经早已被讲烂了,蜗牛哥在参与“一众基金”的公益实践之前,也很难说清楚“公益”和“慈善”的精确区别;甚至,也竟常常简单把捐赠等同于公益。

蜗牛哥和他的小伙伴们,最近的几个月一直在努力构筑起“久知智库”——一家以“践行独立思考、专注小微企业、寻找商业转型实践”为己任的研究型非营利机构。希望可以通过公益智库这一平台来分享创业者、商业及管理研究者、投资机构、政策制定者关于创新商业实践的经验与智慧。或许,以“思考力”来践行“商业公益”,也是其中的一种,也是蜗牛哥每天清晨早起的动力。

第一章 关于“公”与“私”的思考

这是对两个“P”的思考——Public和Private,蜗牛哥试图用三个具体事物的比喻辨析一下他们的关系。也许越是离得近的事物,越会因为被忽略而离心越远;很多概念本身我们或许经常脱口而出,却不一定是它原本的意义。

1.公园(公园,暂且认定是为Public Park,和他相对应的是私家园林)

在家且天气允许的话,蜗牛哥早上常常去家或者出差是宾馆附近的公园走走。那么,什么是公园呢?它是否欢迎每个人进入呢?每个人都能进入么?当然,公园门口一般会挂着一个“衣冠不正者禁止入内”的牌子,撇除这种极端情况,公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景,只要你去看,好像也没人会拒绝你。

有公园晨练的日子,蜗牛哥觉着生活真心美好。因为每天在公园,不管高矮胖瘦,也不管华服褴褛,大家都一样享受阳光、空气和景色,都一样可以净化身心,一样可以体会自然共生的美好。但是,理性思考一下其背后的快乐,是否来源于基本无偏见的、“来的都是客”的公园的特质呢?那么公园,是否算是一种常见的“公共物”呢?

奥马哈小镇Old Market街景
2.学校

学校的前面加上那两个“P”,就有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或许有了定语,能理解一下“公”的对立面究竟是什么。有一个挺值得思考的问题:学校从基本的教育功能来讲,老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因材施教、学生学习课本中的各种知识,排除老师的教育能力差别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是否应该有相对的优先劣后顺序呢?理论的答案或许很容易,那么现实的不同又如何解读呢?

再进一步问一下:真正的好老师,不管是公立学校的还是私立学校的,会不会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和财富差异而故意忽略一些学生呢?答案,至少常识告诉我们,他们不会,也不应该。

或许到这里,有人会质疑,那私立学校如此不菲的学费,难道没有优先去选择富贵人家的子弟么?这一点或许不置可否,但是蜗牛哥想用一个例子来进一步问个问题,全世界范围内最领先如“哈佛”、“牛津”和“剑桥”这样的大学,为什么都能一直以私立形式而存在?而从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来看,为什么经常能看到出生于“寒门”的知名校友?或许,这样的回答又过于极端,或许我们可以再需要仔细辨析一下每家私立大学在入学考察时的真正标准是什么?这需要在教育类文章中深入分析。这里蜗牛哥想说明的其实是学校的存在形式和教育本身的“公共”属性,应该没有必然对应关系

那再说回来,目前中国的公立学校,难道真的都很“无私+无差异”对待学生么?我觉得如果用批判和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也许目前这两种教育业态在中国,都还有很大的改变空间,好吧,这就跑题了。学校部分暂且先到此。

一所普通教会学校旁的小路
3.公司

那我们就再回到主线,公益机构和公司,是否都应该富有公益心呢?可以的话,在哪里能具体体现呢?在公益机构工作和在公司工作又有什么不同呢?做公益的人,能够用公益让自己、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们生活的更体面、更美好一些呢?一连串的问题,让愚笨的蜗牛哥慢慢体会。

先从公司这个词来理解,似乎它是一个外来意译词,我一直觉得挺有趣的是,它有一个很让人误解的“公”字。因为蜗牛哥觉得,即使再大的公司,其实也是“自私”的。蜗牛哥是一个会计手艺人,从第一天接触财务报表,蜗牛哥就被教导公司的所有权一定是师出有名,人们在公司努力工作的天命,似乎就是为公司的股东创造价值。因此“自私”,对公司来说,或许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进一步理解这个名称包括的“公”字,或许古人在提醒着我们,公司人千万不能忘记“公”这个字呀!不得不说,古人真是智慧无穷呀!

本章小结

好了,再回到公益机构,它似乎应该天生“无私”。蜗牛哥以“一众基金”会员的身份,有幸参加了今年的项目资助筛选,看了二十多份资助申请书,也去了好几家公益机构实地调研。期间,蜗牛哥见到了好多公益机构创始人和工作人员,他们有很多人都是全职做公益工作,脑洞大开的同时,佩服之心油然而生

因为作为一个一毕业就进入公司体系的人,蜗牛哥以前一直很难理解,是什么样的心态和勇气让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公益?从理性角度来思考,难道他们不用吃饭?他们的小孩不用花钱读书?他们的父母难道不用去赡养?或许是我的浅薄,到现在,我脑海里还是根深蒂固的认为,公益是在“衣食无忧”之后的“博爱”之心。但是,公益机构是客观存在的,里面的全职员工也在那里认真的用劳动换取他们应得的工资或者报酬

好了,本章最“敏感”的部分应该说出来了,在一众基金第一年的公益实践,让蜗牛哥似乎明白了一点,公益机构的“共”和公益机构员工的“私”应该和谐共生。或许这一点如果能够被普罗大众广泛接受,公益机构在中国就能更理直气壮、更有生命力、更体面地存在了。不是么?

第二章 关于“益”与“利”的思考

圣・玛格丽特教堂旁的雕塑

说完了公与私,是不是可以想想公益机构的使命问题了?也用两个英语单词解读一下“益”与“利” :"interest"和"benefit",组织形式不同,目标也不同,那会不会影响到人的行为呢?再换个角度去问,什么是功利心,一个好的公益机构怎么样制定自己的“愿景”和“使命”,以让员工和社会都能欣然接受?我们还是用三个部分辨析一下吧。想了半天,蜗牛哥就用公司人惯用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试着来思考一下“公益机构的战略”吧!

1.愿景

对公司来说,愿景是方向问题。那么,一个公益机构毫无疑问也都会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这一点本来无可厚非。那么复杂的问题是什么呢?蜗牛哥想在这一个部分谈两个有趣的话题:

第一个是社会企业:这个名词据说在公益圈非常的敏感,很多有情怀的公益人唯恐避之不及。究其原因,也许是它被太多的人误解和误用了。一个社会企业,是不是要努力赚钱?是不是要挺着腰杆去创造价值?是不是需要逢人就说,我们是社会企业,你们来帮我,就是帮我的弱势员工有更好的生活?这些问题,根源上,蜗牛哥太愚笨,很难有唯一正确见解。但是,如果愿景问题没有去好好思考,再有智慧的创始人,也会预见现实的无奈。

第二个是公益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即使没有以社会企业的形式存在,很多公益机构都在为社区、学校、养老机构提供各种特色的服务和产品。但是有一件事,他们和公司相比,经常难以启齿,那就是收费问题。一方面,公益机构经常会获取捐赠和政府的补贴;另一方面,他们还是需要用正常的服务和现金流来确保自己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运营更加健康。可是,挑战在于如何清晰的制定自己的愿景和方向。

2.使命

使命是公司的行动纲领。那么公益机构的从业人员也是非常需要的,做公益或许因为现实的更难而更需要我们去践行。

蜗牛哥认识几家公益机构,提供非常有特色的学前儿童艺术课程。在学生的筛选和学费的差异化制定上有一些困难。原因是:工作人员如何界定好谁是可以享受公益价格而谁不可以?

此外,正如前一部分所述,很多公益机构已经绑定了自己的社会企业,他们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于是,在运营层面的无奈选择就是经常混淆了自己的身份。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混淆在极端情况下,也会被利用起来。于是,公众就会误认为有很多“伪公益”的存在。只能说十几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3.价值观

价值观对于公司来说是定位问题。那么我们不可否认,以传播正能量和正义感的公益机构,价值观有何等重要!

回到本章讨论的主题,公益机构不应该是“牟利机构”,那么“牟益”行不行?反过来问,如果公益机构不为自己的目标收益对象努力“牟益”,又如何成为一家成功的“公益”机构呢?

或许这一节的思考理论上很容易,但是在现实中的无奈会让很多公益人谈及“利益”要么落泪、要么愤慨。蜗牛哥也经常为此陷入深思,只好用时间和进一步的实践来解脱。

本章小结

“渔”与“鱼”,应该怎么定位?又该如何兼得?如何把公益做得更加持续?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可以大声挺直腰杆说出来?让公益机构和公益人能够简单做事、快乐做公益?那就让公益实践来告诉我们。

第三章 关于“心”与“空”的思考

本章是关于“安心”的思考。想了半天,竟找不到能直接对应的英文单词来解读,索性就放下吧。

公益机构创始人的心?公益机构员工的心?公益机构捐赠人的心?公益机构受益人的心?这么多人、这么多心,如何安放?坦率说,蜗牛哥也是束手无策。但是,在黑暗不见五指的地方,或许能悠悠地体会这片混沌;或许,公益心本来就无需安放,听着有点“玄空”,暂且用三颗心来解读一下

1.捐赠人的心

要是问大家,谁是中国最高调的捐赠人?谁最唯恐天下人不知他有捐赠心?估计大家肯定有答案。但具体是谁并不重要,值得深思的是,当我们发心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怎么做才是最放松和幸福的?一定要写上我们的名字么?一定要让对方说声谢谢么?一定要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目标去使用捐赠物?达不到心会受伤甚至埋下怨恨?

太多的问题,太难有标准答案。然如前面所说,蜗牛哥在这一年实地走访了好几家公益机构,也参加了2015的“鸡蛋暴走”,认识了好多默默的布施者他们能不求前述问题的些许肯定、但求快乐是因为有了无缘的布施心或许对捐赠人来说,能够施以帮助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

再深入思考一下,就算是有能够帮助他人的能力,仅仅这样安放就可以了么?他对我们现实的指导意义是什么?需要如何实践?快乐的“润物细无声”或许是最大的学问,需要用生命来慢慢体悟!

2.受益人的心

谁是受益人?一定是弱势群体么?在接受帮助或捐赠时,如何安放受益之心?难道一辈子只能做受益人一种角色么?说声感谢是应该的,但是更应该做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很简单,也很难,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想法。蜗牛哥没有唯一答案,但是想就这一年的公益实践谈及两点。

如果接受了帮助,且效果非常好;或者接受了帮助,却有了反效果;甚至,根本就是阴差阳错,连应有的捐赠都没有达到。在这几种境遇下,是否应该怀有平淡心?笨拙的蜗牛哥想了半天,或许最好的心,就是什么都不想。这样反倒是最快乐的。

常识告诉我们,主动的传递和再分享是快乐的;接受帮助的人,再去努力帮助别人,是非常有价值的。或许有人会质疑,接受了帮助的人,怎么会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但是,帮助人这件事,财物捐赠真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当下的中国,或许我们更缺少“爱心和正念”的传递。

3.公益人的心

聊完主体和客体,心转移到两类也不可或缺的人:公益机构创始人和员工,“一众”在刚设立的时候,我们倡导“一人一票”,每一个会员都是平等的。

或许我们不是一个典型的公益机构,公益机构类型很多,有公益的、慈善的或社会型的不同机构,承载了不同的公益责任。有了这些组织和机构,就有创始人(包括管理人)和员工了。

先思考一下创始人,结缘联劝和一众后,蜗牛哥认识了一些很厉害的公益机构的“创始人”。他们有激情、有梦想、有现实理解力、更有推动力。和他们成为了朋友,也许也是我这一年来的最大的收获。回到文章的问题,或许我不应该替他们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如果用我经常听到他们讲的“口头禅”,或许可以透视一下什么是公益创始人的心——“公益是有梦有趣的事业”

一定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最广大的公益机构工作人员,如何安放他们的心?对他们来说,公益是事业、也是工作、更是一片蓝天……或许文章里讲的所有一切和他们都有关系,蜗牛哥未来几年愿意继续在“一众基金”里面好好的做公益,也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或许,如果我们都这么想的话,安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本章和本文的小结:

对“心”的思考似乎结束了,结论或许是什么都不用去想反倒是最安的;那么,什么又是“空”呢,或许是文章写完了,但是又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路继续走、饭继续吃、公益继续实践……

奥马哈小镇雕塑一瞥B

相关文章

  • Education-Philanthropy-and-36Vie

    今天旅途继续,继续从新浪博文搬篇文章来,发布于2019.4.17.。 思考了三天“教育Education”,可以稍...

  • Education-Philanthropy-and-36Vie

    今天下午即将离开奥马哈前往“西行”的最后一站 - 西雅图,抽空把 新浪博客本主题最后一篇博文 搬过来,内容如下。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Education-Philanthropy-and-36Vie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ak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