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闲话电影』
上帝创造了一个天才,却又将其毁灭

上帝创造了一个天才,却又将其毁灭

作者: 杜克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18:14 被阅读17次

    1990 年奥斯卡金像奖纪录短片提名名单当中,赫然出现一部以一位 JAZZ 乐小喇叭手一生坎坷的纪实,这部名为“Let’s Get Lost”的短片,正是 Chet Baker 本人的部分写照。他和早期乐手一样沉醉在音乐和酒的世界,并且在成名后只身前往欧洲,追求自己的音乐艺术,他曾被誉为“伟大的白人希望”,但多年的药瘾使他生活极不正常。幽暗的小喇叭声与低吟回荡的嗓音,就像那个失落的年代,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仍旧叫人怀念。

    喜欢爵士或蓝调的朋友当然会知道他,Chet Baker,一个充满灵性的音乐天才。我前年听到他的音乐后,才发现了爵士的另一层世界,整个世界,只有他独一无二的西海岸冷爵士。

    这是个极度热爱音乐的人,因为音乐染上毒品,一辈子没有逃脱过毒品的命运,最后在阿姆斯特丹坠楼身亡。和很多音乐家一样,他的平生遭遇坎坷,他对待自己就像是未出世的孩子,只想把生命献给自己的小号。他声音的忧郁和冷冽是你在其他爵士当中所感觉不到的,但在音乐之外,我在电影中看到的是他的复杂面,是他不为人所知晓的一面。

    影片开端就就用蜘蛛和犯了毒瘾的 Chet 作为对比隐喻,意表明他终将会被毒品所侵蚀。采用戏中戏的方式来还原当时拍摄纪录片的前后真实生活。

    这时候的 Chet 纵然已声名赫赫,可他染上毒品后就被抓入狱,音乐事业一落千丈,没有人再给予他帮助。直到好莱坞找上了他,希望他拍摄一部自己的纪录电影。

    优秀的传记片是具有多层次魅力的,像之前的《斯诺登》,虽然叙事平缓,但它却也抓住了很多细节。

    拍摄一部音乐传记片,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一来你的风格是不是适合,二来你的意图是什么?很显然,导演并没有一味地在刻画人物,而是去渲染人物本身的魅力和他的生活状态。

    而音乐传记类型片,实属冷门,在欧美音乐名人堂中,已有杰米·福克斯惊为天人的《灵魂歌王》作为典范,而后杰昆·菲尼克斯的《与歌同行》,鲍勃·迪伦的分身传记《我不在那儿》,汤姆·希德勒斯顿的《我看到了光》等音乐传记片都一一释出。

    因为这些电影的传播,我们才能看到这些音乐名人无可比拟的人生,同时,在这荒诞的现实中也能找到一丝温暖。

    Chet Baker 在一场俱乐部表演上因为遇到当时著名的爵士音乐家迈尔斯·戴维斯,也是他当时的偶像,所以他极力想卖弄自己的才艺而被戴维斯本人所批评。这样的方式听上去很残酷,很不显人性,但我们不错怪心直口快的戴维斯,他甚至告诉 Chet 你学会体验了生活再来告诉我什么是音乐?Chet 后来拍纪录片遇到女演员Jane,Jane 给了他一段坚定不移的爱。

    Jane 陪他回到故土,和父母在一起,让他知道亲情的重要性;一个是声名狼藉的音乐家,一个是默默打拼的女演员,两个人的际遇皆因在大城市里飘荡着孤独的心灵而碰撞,Jane 当然是爱他的,她帮助他克服毒瘾,又答应他的求婚,尽管连结婚戒指都没有一个。Chet 为了给自己一个机会,敲碎了自己的牙齿,决定不再碰毒品,专心地吹着自己的小号,可以说,这段爱情成就了另一个 Chet Baker。

    有人说像 Chet Baker 这样活着是很淋漓尽致的,他尽管沾染毒品,可他一心一意爱着音乐,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就像一个孩子投入到喜欢事物的专注,是任何一个大人都不能打扰的。可我看到的是 Chet 的脆弱和困惑,他爱音乐,爱 Jane,渴望拥有一段正常的生活,但他做不到,他无法像常人一样去分散注意力,这就是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差,他是天才,也是疯子,混淆了真实和音乐的世界。

    为什么 Chet 要吸食毒品?从来没有人知道他心中的想法,但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释,他每次上台的紧张不安,他害怕台下观众的漠视眼神,只有毒品,会让他忘记这些,忘记自己所处的环境,去表达自己想要的音乐。从爱情和生活上来讲,他是个自私鬼,贪婪地想要得太多;从音乐上来讲,他就是个疯子。等他明白了生活后,他回到录音棚,看着 Jane 在他身边,他可以很自如地演奏音乐。

    Chet 因为有 Jane 的陪伴而变得认真,但离开 Jane,他就变得没有安全感,Jane 是个伟大的女人,但再伟大她也需要自己的生活,在最后一场俱乐部表演,她希望 Chet 可以一个人面对;但糟糕的是这个男人失去了方向,他不敢上台,他害怕重新面对观众,甚至还有当初指责他的戴维斯。

    他的焦躁和心碎我们尽能感知,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其实就是个孩子,喜欢一件事可以发了疯去做,对于爱他的人他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他和这个世界始终有距离,只有靠毒品来寄托自己内心的痛苦。于是,他再一次在真实和毒品中,选择了后者,此时 Jane 已怀孕,最后她还是赶来了,她看着台上激情迸射的 Chet,起初是高兴的,但她明白这个男人,她太了解他了,知道他又一次碰了毒品,最后,她含泪离开,直到 Chet 说出那句:Born to Blue,电影黑场。

    这可能不是最好的音乐传记片,却是最独特的一部,因为 Chat Baker 足够特别,他的一生都像是命运的交响曲。有人说:听 Chet Baker 的音乐,仿佛迷失在一个心碎浪漫主义者的浅吟低叹之中。

    也有人说: Chet Baker 是一个天才演奏家。他虽然未写过一首乐曲,但他的创意却完全流露在他对乐器的驾御和对音乐的演绎中。他的演奏常常能为一首乐曲注入灵性,令它出现全新面貌,为听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感染力。

    音乐是他的灵魂,我们很难断定在自己身上这样的说法有多沉重,我们看着自身,羡慕那些拥有才华的自我主义者;而那些才华加身却无法自拔的人,却只希望终其一生活在平凡的世界。我们当然感受不到那样的矛盾,历史上无数名人提醒着我们,毒品给不了我们才华,狂热给不了我们沉静,疯狂给不了知足,而我们所以为的偏执,早晚会被现实所代替,最后走向虚无的极端。

    所以看完后我只能唏嘘:这是一个孤独的人。我能想到很多名人,比如莫扎特,Johnny Cash ,Ray Charles,张国荣,James dean……这些在历史上都曾惊鸿一瞥,在自己的生活中与孤独,忧郁和病痛,毒品做过斗争,却在自己的领域中成为疯子的人,说到底,他们都掩藏着一颗孤独的心。

    音乐传记片是同类型片中最难描述的,故事的层次,真实人物的性格,画面的渲染,音乐的选择,以及风格的营造,都缺一不可。

    《生为蓝调》很慢,这种慢调子的电影只适合在午夜观看,看着 Chat Beker 虚幻的人生在我眼前一闪而过,他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不需要被认可的人,所以他才会极度缺乏安全感,那种脆弱和无力,纯粹和偏执,是人性矛盾的综合。

    有人生而便是上帝的宠儿,大概为了来人世间感知冷暖,用了太多的精力,便总要回到上帝身边。看到这样的人存在,便无法再次把平凡推开,因为生命的卑微足以让我们体会到活着的乐趣,这不是件坏事,因为纵使才华横溢,却也抵挡不住心魔的恐慌。

    当然,看完这部电影,再次折服于伊桑·霍克的表演,又一个不成疯便成魔的演员,让 Chet Baker 这个真实的人物跃然于银幕上,入木三分,酣畅淋漓。

    曾经的朗朗少年在《死亡诗社》里唤着:”噢,船长,我的船长” , 后来在理查德·克林莱特的《爱在三部曲》,他开始被时间所雕刻。 这对黄金搭档合作了十多年,前年的《少年时代》,席卷了各大电影节,提名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 而这部《生为蓝调》,我看到了一个男人在经过岁月洗礼之后再一次触目惊心的表演。

    又说回电影,其实就像清醒剂,帮你打开一扇通往虚幻的门,带你走进梦幻的人生,返回时,清醒不已。纵使你看懂了所有人,却还是看不懂自我,这是肯定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找寻自我,再难界定我到底是谁?我要去向哪儿?我要做什么?电影告诉了我这些答案,这些看似简单却极为哲学的答案。

    活得平淡不好吗?活得轰烈又有什么错?

    Chet Baker 到生命的最后阶段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同时他为之抗争了一生。原来这就是人生,浑想起冯梦龙口中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才觉得恍惚过了数年,生命又回到了原点,一切都还未尘埃落定,一切又像回到当年少时,渴望日后恣意洒脱,只为自己而活。就这样,走向明亮的原野,永远都不要回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帝创造了一个天才,却又将其毁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an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