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李泽厚先生今日在美仙逝,惋惜悲痛。
得知李泽厚先生纯属偶然,师妹的父亲是著名出版人,当年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出版了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和《美学三书》等作品。她不经意赞许父亲的谈话,把李先生的大名印在我心理。
1999年祖母去世,在第一次经历人生最重要的人的离世的痛苦之时,试图从书籍中寻找安慰,结果就在路边小书店中看到了李先生的作品《论语今读》。从此李泽厚先生成为影响我思想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用厚重的情感倾注在这本书中,从中西方思想对比的角度阐释他对孔子及其儒学的理解。也向我打开了深入了解《论语》的窗子。这部书跟随我多年,历经几次搬家,一直在我书架之上,不是阅读。从2020年疫情开始,我发愿通读此书,并撰写笔记。期间多次被先生的深刻思想,针砭时弊的评论,甚至跨越时空的预见性所折服。他总结的中国人的“实用理性”简明到位,他讽刺“政治娼妓”和“传不习乎”的学者,他甚至语言二十年后的中国的知识阶层现状……
读他书念其人,于是经常去查询李泽厚的生平和作品,感受他的学贯中西和人生智慧,渐渐地仿佛有老师陪伴。
我《论语今读》的读书写作刚刚完成,没想到竟看到李先生逝世的消息。虽然只是一句话新闻和配上的先生照片,但是对我的冲击还是很大,颇感到少了些依赖。
李泽厚先生著作等身,我只读了他的只言片语,但是印象深刻。李先生说中国人注重今生今世,没有神或上帝这样的人格神的救赎,全靠自己强大的内心赋予人生意义和力量,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内心是悲壮的,在有限的今生今世,他们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们艰苦卓绝,自强不息,用心灵承接人生的悲苦,却有在人生旅程中,学习工作中,发现、追求欢乐。
我个人觉得这不仅是李泽厚先生总结的中国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本质,也是他自己内心和人生的写照。
我还是用中国儒者的方式追思李泽厚先生,我相信他的人生必是俯仰无愧,他的思想必是泽被后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