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什么样的茶最鲜美,可能的回答,会不会是一个茶叶珍品大全?
茶乡的人不一定赞同这样的标准答案。因为都知道,茶能够称得上鲜美,唯有茶农尝鲜的才是,往往与招待贵客同步,相坐共品,堪称时珍。
1986年寒冬,记忆里真的很冷。因为查一封举报信的「莫须有」的名义,我被派到了一个不通车、不通电、更没有电话的深山村,而且查清问题才准结束。
那时候的偏远山村,几乎没有可供腐败的产出,举报信不仅语焉不详,就算句句属实,也很难算是反腐线索,因为几乎不可能达到立案标准(当时是一千块),所以一般不会列入初查,何况一趴窝就以月论,纯粹是消耗。至于消耗什么,当然取决于领导的心思。
我被消耗的那段时间,直观地感受到了小小村落的欢迎之情。那时候没有现在的诸多回避制度,与举报人甚至被举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是常态,而且奉为办案要诀。
三个多月的明察,终于结案。辞行适逢新茶露芽,老支书亲自到屋后去采摘了满满一大捧鲜嫩的芽尖,就着那时节家家都有的火塘,现场烤制,浓郁的茶香沁人心扉,也引来了四围的乡邻。茶不够分,我自带有玻璃杯,得以独享一杯。老支书等人就着几只大饭碗,一人一口,轮流尝鲜。
时至今日,三十多年过去了,玻璃杯里面的那份青翠,那股轻香,那般清澈,宛如眼前,浓郁而悠长。
走之前,老支书给了我一盒陈茶,我当然不肯收,纪律使然。当时老支书就说了「新茶放百日,陈茶过三年」,说新茶应该放一段时间才喝,不宜喝得太早,更不能太多,否则肯定上火。说这盒陈茶已经不止三年,是清热润肺、扶正祛火的「宝药」。虽然并不全信,我还是收了这盒茶作为防范。
当天下午,我的眼睛和牙龈,便真的红肿起来,赶紧按照老支书的吩咐,倒了新茶,换上陈茶。第二天上火的情况才慢慢好转。
一茶二性,亦火亦冰。动静秉心,因果随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