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爱国主义
呃……
类型:动作/战争
呃……
演员:塘主张翰
呃……
看到这样的介绍,题主作为沉迷于科幻武侠、校园都市、温情搞笑类型电影的妹子,毫无犹豫将《战狼II》从自己的待看list中划掉。
但是!
周末看到朋友圈内众多好友强势推荐,纷纷表示要吞下这枚爱国主义大补丸。作为意志薄弱,立场不坚定,而且好奇心爆棚的题主,忍不住走进了电影院。
2个小时过后……
散场时,题主觉得自己内心沸腾,也恨不得把国旗贴在家里的客厅中。
战狼II,可算得一部接近好莱坞水平的战争大片,水下打斗、坦克漂移、非洲追车、直升机坠落等,让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
海上军舰)空中飞机)
(铁汉三兄弟)
虽然这些大场面,大动作并不能吸引题主,
但是,
吴京的硬汉形象,感觉瞬间把小鲜肉们给秒下去了!
隔壁《人民的名义》片场的赵东来和达康书记也来串场,让人频频跳戏。
在网络上被黑地不成样子的鱼塘塘主张翰,在这部剧中也有不错的表现,承担了众多笑点。
这部片子到处宣扬着涌现浓浓的爱国情怀,但是观众反映这一点儿也不突兀,不反感,反而觉得很燃,很激动。
为什么这次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不招黑呢?
题主认为除去动作大场面外,还存在很重要的原因是:
故事发生在非洲!
01 我的两个故事
回想题主的人生经历,有两次印象比较深刻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的事件。
第一次,是在非洲。
题主本科毕业时去了一趟非洲,呆了一个多月,在那里,晚上天黑后,女孩子绝对无法一个独自出门,会有黑黑的歪果仁盯着你看(画面自行脑补),然后朝你吹口哨,于是每次下楼买夜宵的时候都要拉上小伙伴。
有次出门不小心撞到当地游行,黑压压的一片人,呼啦呼啦地叫着你也听不懂的语音,然后拿着当地国旗。
当时内心就在咆哮,国内真好!想念在国内凌晨12点还能去街边夜宵摊吃烤串的日子,想念国内能够在看完夜场电影之后慢悠悠溜达回学校的时刻。
(非洲时居住的房间,来没来得及挂上国旗)
第二次,是在斯里兰卡。
题主和荣同学吃完晚饭,回到旅馆打算睡觉时,发现包忘在餐馆,于是两个人傻眼了,我们的护照、身份证,外加钱包都在那个包里,于是我两有种想装晕在墙上的感觉。
最后,回餐馆找,但是餐馆已经关门了。举目无亲、不知所措的我们,在夜里凌晨吹着冷风的街道上,最后只能抱着希望上网找了当地中国大使馆的电话,竟然还有24小时热线!听到电话那头熟悉的汉语,真的是有种想哭的冲动,对方一直安慰我们不要着急,让我们明天再去确认一下,真的丢失的话,赶紧来大使馆补办临时身份证明证件,这样还能赶上回国的机票。
当时,内心就在想,有大使馆真好,感觉有了依靠。
(丢失护照机票钱包的餐馆,一辈子都忘不了)
前段时间,中国留学生的圈子里曾经流行过一个说话,“出国前是大愤青,出国后变成脑残粉”,似乎出国让人们变得更加爱国。
再仔细回想一下,国内大范围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涨是不是都是在遇到一些与外国有关的事件之后,比如章莹颖事件、钓鱼岛事件、萨德事件。
可是为什么爱国情怀中总是有外国的影子呢?
02 爱国主义是一种联结感、忠诚感
在长辈的朋友圈中,有段时间总是流行着这样的信息:
“不转不是中国人”系列信息,比如“请大家相互转告,不要再买苹果6 的智能手机,不要做了错事,让美国人耻笑我们中国人!”
“ 中国人拍的《金陵十三钗》在日本小鬼子票房为零。小日本拍的《贞子》将在中国大陆上映,大家坚决不去电影院,一起为《贞子》票房为零,做努力!”
看到这样的消息,题主内心是奔溃的。
抵制外国货=爱国?
砸烂外国店=爱国?
暴打歪果仁=爱国?
对于这类人和行为,题主真的想说,不要打着爱国的幌子,发泄自己内心的邪恶。
百度百科上说,爱国主义以是指个人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
这个定义题主基本上是同意的,但题主更喜欢心理学研究中的另一种定义,爱国主义是个体对国家的一种忠诚感(sense of loyalty)和联结感(sense of attachment)。
03 国家的本质是一个群体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人们存在归属于某一群体的需要,这会给个体带来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家庭是一个群体,班级是一个群体,学校是一个群体,老乡是个群体,其实国家本质上也是一个群体。
之前毕业季的时候,流行一个说法:
母校是什么?母校就是那个自己一天骂X遍,却容不得别人说一句不好的地方!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共鸣,题主在R大生活学习7年,虽然也常抱怨西区的大伙食堂、大开间的浴室、拥挤狭小的宿舍楼,但是如果真的有其他人(非R大学生)说了R大的坏话,题主心里一定很想给他甩一万个白眼。
其实祖国也是也一样的,
祖国是什么?祖国就是那个自己人吐槽千万次,却容不得外国人说一句不好的地方!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为什么呢?其实心理学家已经早给出了答案。
04 爱国主义的理论解释
上面讲到,国家本质是一个群体。
而群体行为与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Tajfel和Turner等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是这个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
1、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
内群体偏好:对内群体成员持有更积极的态度
外群体偏见:对外群体成员持有更消极的态度
2、当所在群体受到挑战时,个体的自尊会受到威胁,从而产生一系列维持积极群体整体形象的行为。所在群体优于其他群体时,个体的自尊相应会增加,从而加强对群体的认可。
当你在国内的时候,是否是中国人绝不会成为你进行人群分类的标准,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啊,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太容易出现以中国人为群体的内群体偏好,就不太容易产生爱国主义。
你在国外的时候,或者遇到与外国有关事件的时候,是否是中国人就成为你分类的首要标准,你也会将中国与自己的自我认知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内群体偏好就出现了。
如果出现威胁中国形象的情况,同时你也会觉得自尊受到挑战,从而会使中国人内部更加团结,一致对外。如果出现了中国特别优秀的情况,你也会觉得自己的自尊得到提高,从而升起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和骄傲感。
05 爱国主义 vs. 民族主义
最后,题主分享爱国主义的两种形式。
一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强调个体与祖国之间的积极情感联系,比如“我爱我的国家”,“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我觉得自己与祖国之间存在某种联结”;
一种是偏激的爱国主义(为了避免混淆,以下简称民族主义),强调个体存在国家优越感,比如“我的国家道德和政策更有优越性”,“我的国家就是应该有更大权力”。
实证研究表明,爱国主义得分高的个体更倾向反对战争,更加希望世界和平,而民族主义得分高的个体更倾向支持战争,更加支持军事竞争,试图打压其他国家。
题主希望每个人都能是拥有真正的爱国主义,而不要演变成民族主义。
最后,
在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的时刻,
题主决定为爱国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坚持理性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理性爱国,拒绝冲动。
你如果想懂心理 | 屯干货 | 聊人力
欢迎长按识别二维码勾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