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旧事―麦假与秋假

作者: 遇见花开花落 | 来源:发表于2019-05-01 19:16 被阅读6次

01

我小时候,七八十年代那会儿,那时候,农村里的学生,上学不放暑假,放麦假和秋假。

顾名思义,麦假就是为了割麦子而放的假,秋假就是为了秋收而放的假。

为什么这么放呢?

我猜测,一个原因是,那时候农村学校的老师们大多数都是民办教师,教学只是工作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必须还得在家里种地,光靠那点当民办教师的微薄的工资是难以养家糊口的。

另一个原因是,那时候的孩子多,家里的老大带老二,家长每天忙于生计,养家糊口填饱肚子都是问题,所以基本上都是大孩子看小孩子的模式。农忙的时候,还得需要孩子帮着干活。如果耽误了农忙,辍学率可能会很高。

放了麦假,孩子们能干什么活儿呢?

最简单的是去地里捡麦穗;帮着把麦子聚到一起,方便大人捆麦个儿;最早的时候,一般是割了麦子接着抢着种玉米,孩子可以给坑里搁上种子,用脚驱平土;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帮着家里看孩子,或者烧水送饭什么的……

这么数下来,农村孩子从六七岁开始,能帮着大人做的活计实在是不少了。

记忆里,没有谁家孩子是不干活的。

只有长大了快出嫁的姑娘,在临近出嫁的那一两年,为了不晒得太黑了没法见人,稍微讲究点的人家,农忙时节,会让女儿在家里干些家务,以及一些不需要在地里顶着日头的活计。

至于有些家里人多地多劳力少的人家,可能就没有这种讲究,女儿将要出嫁了,还顶着日头天天下地的人家也是有的。

02

对于我来说,一开始放了假,也是要帮着母亲带孩子,做饭,去田间地头干活。

记得我第一次包饺子,就是在八岁那年的麦假期间。

那时候,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看到家里有韭菜和土豆,就决定包饺子。

也不知道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那时候怎么有那么大的决定,可能是无知者无畏吧,生生一个人干了一件大工程。

别说,最后,我还真包了一盖垫饺子,样子肯定是奇形怪状的,馅子也是大小不一,韭菜切的惨不忍睹,最后和土豆一起剁碎了,只放了油和盐拌了拌。

我们邻居家的姐姐们,也都早早就能帮家里洗衣做饭。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周围的人都这样。

那时候孩子上学晚,基本上都是七八岁上小学一年级。上三四年级,基本已经十一二岁了。

到了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妹妹能带弟弟了。我有了点空,就琢磨着挣点钱。

因为家里穷,每次开学交学费,都是靠平时卖鸡蛋一点点攒下来的钱。一两块钱的学费,就能挡住许多孩子的上学路。

后来,我决定卖冰糕。说是冰糕。其实就是井水加糖精,冻成的硬邦邦的冰块。

第一年卖的时候,是两分钱一块,当然也有三分钱一块的,就是多加了一点香精的那种。

第一步,从小卖部买回来一个纸箱子,拴上一根布条,这样就能够跨到肩上背着箱子了。

第二步,找出来一张大白纸,就是为了省钱钉起来当本子用的那种大白纸。比着箱子裁了,打好浆糊,把纸箱子糊起来,整个箱子立马像化了妆一般,整体感觉就高大上了。

第三步,从麦场抓来一些碾子滚过的、干净的、柔软的麦秆,铺到底部。

第四步,新的白布一块洗净,棉花一团,做个新的小棉被子,用来包冰糕保温防融化。

第四步,找块新塑料布,冲洗干净,铺到麦秆上。

然后,背上箱子去冰糕厂批发冰糕去吧!一次只能批上二三十块,一来多了背不动,二来还有本钱问题,三来批发多了,卖不及时融化了,那就亏了大本了。冰糕批发价便宜一半,但是加上融化,其实是挣不到预算的那么多的。

冰糕批发回来,马上脚不停蹄,一路狂奔直冲麦子场而去。运气好的话,赶上烈日当空,一个打麦场地能一口气卖完一箱子。一箱冰糕,最多能挣个两三毛钱。

我记得最多的一天,我卖了五箱,挣了一块三毛钱。在那个年代,一个壮劳力一天也不过是一块两毛五的工钱。

那天晚上算完账,母亲都惊呆了,然后那年麦假,家里啥活都没派给我,让我专心卖冰糕。

值得一提的是,那天卖命挣钱换来的结果是,第二天一早,我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中暑了。

不过农村孩子皮实,在母亲给我喝了一瓶冬天三九天里储存起来的雪水以后,我就又活蹦乱跳地继续我的卖冰糕大业了。

整个麦假,我挣了五六块钱,那时候就是一笔巨款了,比母亲手里的钱都多,母亲提了一句交公的话,因为我恋恋不舍的财迷样子,后来也没有和我要。

开学后自己交了一两块钱的学费以后,剩下的钱花了快一年。

现在想来,才意识到,那时候的父母,是多么开明的人呐!

03

麦假的事情说完了,该说说秋假了。

秋假的时候,主要就是要收花生、地瓜和掰棒子。

孩子们能干啥呢?

把花生棵抓到手里摔掉泥土;一粒一粒摘花生;把大人切好的鲜地瓜干一片一片地摆到地里晾干;过几天再来捡起干地瓜干;去地里帮着掰棒子;忙完了后还可以去别人家收过的地里揽地瓜和花生……

这时候,如果谁家干活不仔细,地里落下的地瓜花生多了,被别人揽了去,往往还在背后落个不会过日子的标签。

到了秋天,天气冷了,有时候一早一晚要穿棉衣。肯定不能卖冰糕了,那么,有没有挣钱的门路呢?

也是有的。就是卖玉米糖棍,用一个编织袋子装着,黄的玉米棍,然后到地里叫卖。

不过我卖了一两次,发现秋天实在是生意不好,就改到放寒假(年假)再卖了。

现在想来,觉得回味满满,那时候,穷的要命,可是,所有的孩子却都那么容易满足,乐乐呵呵地面对所有的穷日子,还要帮着大人干好多活计。

可能精神上无所求,活的自由自在,也算一种精神的富足吧!

相关文章

  • 乡下旧事―麦假与秋假

    01 我小时候,七八十年代那会儿,那时候,农村里的学生,上学不放暑假,放麦假和秋假。 顾名思义,麦假就是为了割麦子...

  • 麦假,秋忙假

    纯粹是几个人在群里,有一句 没一句的闲聊着,脑子里突然蹦出了这两个假期。 当然了,麦假--收小麦时的假期;秋忙假-...

  • 回忆杀系列(四)——麦收之割麦

    小学,我们一共放四个假,除寒暑假以外,还有各两周的麦假和秋假。这麦假是为收小麦放的,秋假是为收玉米放的。 ...

  • 童年(四十八)

    麦假(一) 因为在农村,配合农时,那时候是有麦假和秋假的。 麦假顾名思义,在割麦子的时候。小时候最不愿...

  • 岁月勾陈:七十年代拾麦穗

    我是农村长大的六零末。 那时,农村的小学是五年制,春季入学,一年三个假期,麦假、秋假、寒假。 其实,麦假和秋假都是...

  • 藏好了吗?

    小时候的学校里,每年都会有麦假和秋假。时间一般是两周,为了让小孩们回家帮大人干点活。麦假的时候帮忙弄麦子,秋假的时...

  • 这才是正能量

    在我上小学时,还是有麦假和秋假的,其实就是在夏收和秋收的季节里给老师和稍大点的学生放假参加农忙。 每一个麦假和秋假...

  • 我与老公(3)

    结婚 90年代的我们是把暑假分成麦假和秋假的,当秋假来临,我便不再去远方...

  • 五、农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豫东农村小学一年之中有四个假期,除了暑、寒假还有麦假和秋忙假。麦假是为了让学生回家帮忙收麦,秋忙...

  • 明天就考试了

    明天孩子们就考试了,考试结束将迎来长长的暑假 记得我小时候没有暑假,那是只有秋假和麦假 我来给解释一下麦假是指麦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下旧事―麦假与秋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pw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