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世家
世家主要是诸侯王孙、皇亲国戚的故事。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意思是,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地上的车辐条围着车轮毂,作为臣属,忠心事主,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才有资格列入世家。
因而入选世家的都是忠义贤良,效忠国家,永不叛国之人。像吴王刘濞、淮南王、衡山王以及韩信,这些起兵造反,分裂国家的人,没有资格入选。
世家里面最特别的两个人是孔子、陈涉。
这两个人的出身及职务不足以列入世家,但他们对后世影响巨大,因此司马迁将二人破格高定一档。
孔子是乱世里的孤灯,一生复兴周礼,维护君权地位,他的思想及著作在当时已经颇具影响,董仲舒“独尊儒术”后更是成为整个国民的意识形态。
陈涉则是打响秦末农民起义第一枪的人,正是他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喊出了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点燃了反对暴秦的熊熊烈火。
他领导的起义是推翻秦帝国的导火索,同时也是刘氏王朝的开路人。
十表
它主要是辅助本纪,起着“纲”的作用。这有点像如今的大事记,记录着某年某月某日干了哪些事情,封谁为诸侯,谁造反等等之类的事情。
它从不同侧面考察政治事势,展现历史发展趋势。
《三代世表》以世系为主,重在帝王世次,并以此为经。全表又分为两截,前半截以不居帝王位的世次为纬,后半截以鲁至曹十国世次为纬,总的内容是“观百世之本支”。
《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以地为主,故年经(月表以月为经)而国纬,总的内容是“观天下之大势”,这四表在年代显示上是十表的骨干主体,几乎贯穿整个历史年代。
《高祖功臣侯表》以下四年表以时为主,故国经而年纬,具见汉初百余年功臣列侯的盛衰始末,并见惠景间的四朝事势和建元以后诛伐四夷的情况,总的内容是“观一时之得失”。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以大事记为主,年经而职纬,也就是首列纪年为经,次四格分列大事记、相位、将位、御史大夫位,旁行为纬,观其事可察人君治忽之机,即可定人臣贤不肖之分,总的内容是“观君臣之职分”。
它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极具历史文献价值,但可读性不强。就像字典一样,仅供历史研究者快速查阅历史事件和时间。
因而很多版本的《史记》中,可能也是为了节省纸墨,十表的内容都忽略掉,只保留相关篇章的太史公曰。
八书
书是专门记录典章制度。
有《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
《礼》《乐》摆在前面,体现了礼乐制度在统治中的教化作用,体现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律》,本应指音律,但按照司马迁自己的说法,主要是讲军事制度。
可惜前三篇均已遗失,如今看到的内容,都是后代学者所补。《史记》就像《红楼梦》一样,虽不完整,却更显其伟大。
《历》,是历法,在古代属于天文学的范畴。由于看法上的分歧,司马迁没有记述《太初历》的制订过程和具体内容,故人们至今不能通晓它的真貌,这也是一个缺憾。
《天官》,是关于天象与五行星占。司马迁虽是史官,也是一位天文学家,兼任国家天文馆馆长。
《封禅》,是国家的重要典礼,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去封禅,必须是秦皇汉武这样皇帝才有资格,因而纵观整个历史,去封禅的皇帝屈指可数。
《河渠》,讲兴修水利,是农业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平准》,以汉武时期的均输平准取名,主要讲当时的财政措施。
八篇中《礼》《乐》《律》《封禅》属政治领域,《历》《天官》《河渠》属自然科学,《平准》属财政经济。
七十列传
写历史,其实就是写人。具体写哪些人?首先是历代帝王。他们是必选,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他们所处的职位太高,一生下来就是副国。
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仅次于头顶的神明或老天爷,是天的儿子,因而被称为天子。
其次就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代表。他们支撑起了这个时代包罗万象的故事,是最耀眼的明星。列传就是关于他们的传记。
列传是全书的精华,也是大家最喜欢读的部分。它从远古时代到与司马迁同时期的人物,总共70篇。但其中的人物远不止70个,因为很多篇都是合传。
第一篇写的是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他们是孤竹国的王子,因不肯继承王位,跑进了深山老林中。世家第一篇讲的也是让出皇位的吴太伯和他弟。
这就像梁山好汉的座次,十大帅、十大将的排名,谁放在第一都不是随机的。把他们放在首篇,体现了司马迁对于他们高风亮节、坚守信义的赞扬和推崇。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不仅仅是爸爸的遗言、家族的使命,更是一份责任担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意思是,探究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古今王朝兴盛衰亡的内在规律,不会人云亦云随大流,而要写出一本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作品。
现在来看,他是做到了。《史记》全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完成之后,他没有把这部书公布出来,直到他的外孙杨恽在宣帝时,才将此书公之于众,从此《史记》才在社会流传开来。
阅读《史记》,可以从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开始看,这篇相当于本书的序言和跋,讲了作者每篇创作的缘由和起因,跟篇末的太史公曰相呼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