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南昌梅湖发现一座沉睡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古墓。据专家考证,墓主为喻襜,字子裕,三国时期吴国的尚书郎中。
喻襜墓出土的铭文喻襜墓出土了一块刻有墓主身世的铭文砖,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找到的年代最久远的有关喻氏信息的实物证据。它的出土对研究喻氏的起源和分布意义非常重大。在门阀制度森严的年代,喻襜能官居尚书郎,足以说明南昌喻氏至少在东汉末年就是豫章望族。
南昌喻氏始祖周桢公避新莽兵,于天凤四年(公元17年)由楚之江夏徙居豫章之澹台门龙沙里家焉,自苍梧公历四十世至群集公,由澹台门而徙敷林,……。
——摘自南昌敷林喻氏族谱谱序
南昌喻氏根正枝清,始祖周桢公开基,苍梧太守猛公发祥,后裔世居澹台门,祖祖辈辈在龙沙生活了一千多年。北宋末年,时局动荡,族人迫于生计,择地易居。时豫章城南有蛟溪湖,其风气凝结,灵异蓄聚。湖畔有敷山,山上茂林广阴,翠影四敷,故名敷林。彼时群集公登上敷山,悦其林丽敷荣,乃剪荆斩棘,白果树下构室厥土,于是敷山蛟水之间肇有喻氏。
南昌县古地图,敷林属南乡敷林这个地名由喻氏而起,一直沿用至今。历史上敷林归属南昌县南乡五十二都,早在明嘉靖时期就已是豫章名区。请看明虎山人喻忠节笔下的敷林:“吾常因公事而至敷林,见敷林之地东有大寨,西临蒲冈,南屏坝口,北枕桂林山水,磐旋树木荫翳,湖光山色,妙丽宜人。与吾虎山石滩三族之所宅同一高旷焉,洵亦发族之处也,……。”
浮云若影,陵谷沧桑,如今蒲冈、桂林这几个地名已无迹可寻,敷林附近的地貌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敷林依旧为南昌县属地,距南昌市中心城区四十里不到,地处抚河冲积平原纵深腹地,河湖港汊之间,良田美畴,阡陌相连,大小湖泊和鱼塘星罗棋布,是名副其实的江南粮仓和鱼米之乡。
原本蜿蜒融萃的敷山如今已变成一片矮小的山丘,不知何时全被开成山地,种满了花生、红薯之类的农作物。山上绝少树木,长年累月的雨水冲刷,泥土流失严重,地势趋之平缓,已经不能称之为山了。
令后人惋惜的不仅仅是敷山,还有山下曾经明艳动人的蛟溪湖。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政府花大力气修建赣抚平原灌溉干渠。为节省人力,干渠从蛟溪湖穿过,湖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现今较大的两块隔渠相望,分别被圈做鱼塘,水面越来越小,再不复昔年印山落水之景致。
一、敷林喻氏世系流源及肇基祖群集公行述
中华喻氏通谱把敷林喻氏始祖喻收列在猛公后四十七世,生一子群集,明显错误。敷林旧谱载喻收,字群集。其实古人名与字多有关联,如周瑜字公瑾,瑜与瑾都是美玉;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意思相近。喻收字群集,很显然收与集就是一个意思,毋庸置疑就是一人。
敷林谱序和《源流考》载群集公为南昌始祖周桢公后三十八世,世系总图却把他列为四十世,前后矛盾。另外世系中三十九世喻琦生年是咸通乙酉年(公元865年),四十世群集公的生年是元祐戊辰年(公元1088年),两代人差了两百多年,错误不言而喻。至于群集公何时徙居敷林,谱上计有元祐、元符、政和三种时间的说法,难以厘正。
敷林旧谱载:靖康灰烬之后,先世碟谱仅存者千百之一二耳。即在北宋灭亡时,南昌喻氏的老谱几乎在战乱中被烧光了。这样的情况下,修谱只能是族里几个读书人,凭记忆拼凑,世系和生卒年错误是难免的。年代近些的还稍好点,世系久远的,根本无据可考,多是找个同时期的有名望之人代替,还有最简单的方法把别人的世系一锅端过来。
敷林喻氏的谱系由群集公订立的,分礼义信三派。最早的喻氏族谱是由群集公六世孙仲云公在元大德戊戌年(公元1298年)辑修的。仲云公字隆登,咸淳癸酉(公元1273年)中试秋闱,授桐庐县令。现在的族谱就是后人在他修的谱基础上多次修订而成。他订谱时离群集公开基敷林不到两百年,群集公之前的世系传承应该不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造成这样的原因只有一个:群集公对父亲喻琦之前的世系不清楚,后世传之不详。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系应该也是先人从另支喻氏借过来的。近年来,我查阅了南昌地区其他支系的族谱,其中横山喻氏、大古喻氏族谱北宋之前的世系源流,几乎与敷林的一模一样。
部分喻氏族谱世系图群集公为我敷林始迁之祖,公讳收字群集,行六,号懒云散人。生于汴宋元祐戊辰三月,世居澹台门,负颖异,习举子业,元符中就外传,负笈敷林,笃志数载。常与友人游,徘徊四野,而喟然叹曰:“乐哉斯土!田可耕也,居者无虞,粒食可采也,爨者不乏樵薪,泽可渔也,欲烹鲜只须一罟之力耳!而且风淳俗朴,水秀山清,异日当其家于此乎!”及至壮,正欲取功名,以光先烈,忽遭靖康之乱,附廊之所,皆朝夕惶惶不安,于是定迁居计耳徙敷林,遂隐居不仕,……。————摘自《南昌敷林喻氏历代发迹分迁之由》
参考世系图里群集公后几世的生卒年,谱载群集公生于元祐年较为可信。敷林大载村南头有明代喻文伟所立敷林始祖墓碑,亦记载群集公为宋元祐时。
敷林喻氏始祖群集公墓碑——万历十八年喻文伟立始祖世居澹台门,生于元祐戊辰三月,元符中就外传,负笈敷林。谱上的信息就是:群集公于公元1088年出生,1099年就从世居地澹台门出外求学,背着书箱来到敷林。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宋代敷林附近并无出名的书院,且彼时交通不便利,一个十岁的孩子不至于独自来到离家四十里外的地方求学,这完全有悖常理。
族里老人世代相传一个故事:老祖宗是云游至敷林的,说难听点就是要饭过来的。话说有一天老祖经过敷林杨员外家,老员外见老祖眉清目秀,绝非俗类,于是好心收留了他,并将女儿(一说丫鬟)许配于老祖。老祖在敷林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突然不辞而别。传说终归是传说,可敷林村至今有杨氏后人,又由不得你不信。
族谱和墓碑上都是记载敷林始祖是喻群集,而恰恰就是始祖这两个字一直禁锢了我的思维。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老人口里的这个故事不以为然:始祖是群集公,他号懒云散人,明明是读书人(古代读书人才会有号),怎么会和要饭的扯上了呢?
调整思路后感觉并不矛盾,云游过来的老祖宗并不是群集公,而是他父亲喻琦。这样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喻琦在群集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里人只知道他叫喻琦,世居豫章澹台门,仅此而已。于是群集公在敷林长大,求学,开基拓业,对父辈的历史过往不清楚,一切皆顺理成章。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做出如下判断:大约在北宋哲宗元祐丙寅年(公元1086年),世代居住在豫章澹台门外龙沙里的喻琦公云游至城南四十里外的敷林,入赘当地的杨员外家。于公元1088年三月生一字喻收,字群集。不久,喻琦公不辞而别,杨氏夫人独自将群集公抚养成人。公虽满腹经纶,奈何生逢乱世,遂于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左右),在敷山下蛟溪东南畔大载筑室安家,隐居不仕,后生三子,分礼义信三派,立谱系以示后人。
二、大载得名由来与敷林喻氏分迁流派考
敷林喻氏罗舍支族谱群集公生三子,常德长为礼派,居蛟溪湖畔大载。敷林喻氏谱序以及罗舍支、蛟溪支系谱世系图中注解却将大载作大寨,并载有得名之来由:靖康之乱,群集公复以乡豪应檄结众保土,以此所居之地,为大寨云耳!族里有老人说,蛟溪湖旁边早年世代居住着喻、杨、王、龙、朱、谌、周、熊等人家,称“溪上八大姓”。乱世之年,流寇经常骚扰村民,群集公登高一呼,集合溪上八姓村民保土卫家,众志成城,一时间强人竟不敢犯村寨,“大寨”之名由此而来。
南昌县地名志载大载之得名由来回过头来再继续族里老人那个有关老祖宗(喻琦公)的故事。盛夏的一个午后,老祖云游至敷山脚下的蛟溪湖畔,人困日高,公随便靠了棵树歇脚,顺手把饭篮挂在树枝上,篮里有好心人施舍的剩饭。这一歇竟然睡过头了,傍晚时分老祖才悠悠醒转。心想坏了,这么热的天,中午好不容易要来的饭肯定馊了。老祖连忙起身查看,奇怪篮子里的饭还很新鲜,抬头发现这棵大树上挂了许多不知名的小果子,树不常见,名字也叫不出。老祖认为这是一棵宝树,后来选择在树下安家,企盼宝树年年大载果实,“大载”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显然,南昌县地名志有关大载的记载也采用此说,官方亦弃大寨不用,把大载正式标识为敷林下辖一个自然村的名字。大寨从何时衍变成大载已经无从考证。只不过族里老人现今仍然称之为大寨(寨在方言中读音与“ 菜”相同)。
提到大载,就回避不了老祖当年发现的那棵宝树——白果树。白果树就是银杏树,因其果核洁白如玉又称白果树,属于比较珍贵的树种,一般农村地区很少见。老祖没有看错,这还真就是一棵宝树。时至今日,溪上八大姓里,当年白果树下安家的喻氏繁衍最盛,周朱两姓早迁,其余诸姓式微,有的惟剩一两户。这棵白果树位于大载的北首,喻氏子孙莫不把她奉为宝树,悉心照顾。直至清代道光年间,这棵大以成围的白果树因年老摧败,遗迹后渺不可寻也。
群集公居于白果树下,育有三子,谱分礼义信三派:长子常德,居敷林大载为礼派,宅名花门楼,即肇造开先之所,析五里冈、罗舍、城南;义派仲子常武居蛟溪之偃月山,有大房、南房、前房、后房、园上、新塘、绫行之别;季子常济居敷林为信派,分南巷、店下、西边山。其地不一,而敷林白果树下是根本地也,旧谱名总之曰敷林,崇根本耳!
义派蛟溪新塘房手抄谱序凡后世喻氏子孙徙居别派时,多由白果树上折一小枝以示留念,故曰“白果分枝”。 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喻文伟在谱序上清清楚楚地归纳了敷林喻氏上述十四流派。其中的五里冈支系,谱上记载是由群集公四世孙礼派德照公迁徙到城东南灌城乡五里冈,大概在今天的南昌青山湖区佛塔一带。并由义派蛟溪衍出黄山绫行一支,绫行具体在什么位置也未说明。这两派由于年代久远,地名更迭,到现在已对接不上。
近段时间考据知:礼派兴宗公于元至正元年徙居塔城店头,今称为塔城东喻村;礼派明甫公元初迁新建昌邑山,今昌邑伍喻村喻氏也。这两村皆是当地大族,人丁兴旺,只是不知何故当年没有被文伟公一起纳入敷林支系。另礼派言瑞公分支春溪,今已传二十代。义派有宗字辈康熙年入淮,后裔现居江苏徐州和盐城滨海县等地,义派还有庸字辈行医至山东河北,后裔现今山东莘县、枣庄、滕州及河北大名等地。日后敷林喻氏总谱重修,这几支也应该纳入敷林喻氏分支流派。
还有一个应该注意的现象,今天在蛟溪村生活的喻姓有不同的两支。在蛟溪湖西岸,村东头,世代居住有二十余户喻姓人家,他们是和我们敷林喻氏是不同的支系,字辈也不一样,据考证他们的祖先是由抚河对岸棠墅喻家徙居敷林的,时间大概是在明朝末年,发展到现在也有一百多人,称之为山上五大家。
红石匾上四字“白果遗徽”——敷林喻氏塔城店头村牌坊三、敷林喻氏先贤用国公、文伟公行述
敷林喻氏自北宋末年群集公开基后,奎璧连辉,家声丕振,世代簪缨,洵所谓源远流长,根深枝茂,乃成发祥之巨族矣。
南宋后期,群集公四世孙德照公徙城南灌城乡龙沙里近田五里冈(现南昌市青山湖区佛塔附近)。敷林谱载:德照公长子喻用国,字国明。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喻用国中丙辰科文天祥榜五甲第一名进士,授迪功郎,官至兴国军通山县主簿,相当于现在的湖北通山县副县长。
敷林喻氏瑶湖支系谱载四十五世喻用国的简介江西通志、南昌府志上有关喻用国的记载寥寥数语,且把其籍贯记载为新建县。而家谱上有关喻用国的记载也语焉不详,亦把杜甫的诗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窃为其名下。而且更头疼的是南昌濠溪(在今南昌新建区石岗镇)喻氏族谱亦把喻用国列为濠溪第十世,其祖上三代姓名和敷林世系一般无二。
登科录上一般载有考生籍贯、祖上三代姓名以及家庭情况,只有找到宝祐四年登科录才能厘清这桩公案。两宋共举行过118榜科举考试,绝大部分登科录资料都已在战火中化为灰烬。现今存世的仅有两榜,万幸其中就有《宝佑四年登科录》(另一榜是《绍兴十八年进士登科录》)。几经周折后,我最期待的结果终于赫然在目:第五甲第一人喻用国,本贯隆兴府南昌县灌城乡。
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宋宝祐登科录》:五甲第一人 喻用国《宝祐四年登科录》是古籍孤本,所载第一甲第一人文天祥,第二甲第一人谢枋得、第二十七人陆秀夫,千载之后,睹其姓名,尚凛然生敬。用国公与文、谢为年家好友,平素互通有无,休戚与共。用国公于景定癸亥(公元1263年)因病卒于通山县主簿任上,寿48岁。公遗嘱长子仕楚将老家象湖近田百亩悉数卖掉,所得全部用于支助文山公抗元军需,用国公孤忠劲节,千载流芳。
用国公三子仕宗入赘理学名家罗舍渡熊遥溪门下,遂为罗舍喻氏开基始祖。赖用国公之德,今罗舍瑶湖喻氏族人计有六千余众,实为当地之巨族。另考:宝祐丙辰用国公登科时年四十一岁,推算其生年应为嘉定乙亥(公元1215年),谱上公生年为嘉泰癸亥(公元1203年)。当是其后人有意无意往前挪了一纪(即12年),足一甲子之数(古人生年未满60视为夭)。
宝祐四年殿试策题用国公英年早逝,加之年代久远,其人长湮灭而无闻矣,今尚传理宗皇帝宝祐四年殿试赐诗,殊荣炳炳焉。诗曰:道久於心化未成,乐闻尔士对廷英;诚惟不息斯文著,治岂多端在力行;华国以文由造理,事君务实勿沽名;得贤功用真无敌,能为皇家立太平。
接下来我重点介绍下敷林喻氏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八府巡按”喻文伟。喻文伟,字国英,号同宇,群集公十八世孙,明嘉靖乙未(公元1535年)出生,嘉靖辛酉(公元1561年)乡试中举,明神宗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以文林郎身份出任江苏宿迁知县。
在任期间,文伟公做了几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宿迁老县城由于城址低洼,黄河连年泛滥,一遇洪水,平民百姓的房子全泡在水里,吃足了苦头。喻文伟在洪水来临之前积极应对,带领老百姓连夜搬迁,并在马陵山南麓兴建新的宿迁县城,新城西傍黄河,右带运水,北有通衢大道穿境而过,数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紧接着,文伟公又马不停蹄地着手修撰宿迁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县志。县志稿完成后,他又亲自挥毫作序。该志书为后人了解宿迁古代历史,续编宿迁志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文伟公非常重视教育,他按照家乡南昌的办学模式在宿迁建立了社学,并规定:凡近乡子弟,年12以上,20以下,有志学文者,皆可入学肄业,入学者得免差役。这是一件真正让穷人受益的大好事,给了许多平民子弟读书求学的机会。
正因为喻文伟这一系列奉公爱民的举措,使得他成为了唯一一个至今仍然被宿迁老百姓记住的古代县令,老百姓甚至为他树碑塑像,建生祠奉祀,可见文伟公是多么的得民心。
万历六年,文伟公复补河南宁陵县令,万历八年因政绩卓著擢升为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喻文伟敕命明代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位虽然不高,但“代天子巡狩”,称为“巡按御史”,分区掌管监察,大事奏裁,小事主断。文伟公在监察御史这个位置上干了十七年,历任巡按北道、直隶京仓、广东、福建、督理河南盐法道、侍经筵云南道监察御史,号称八府巡按,权倾一时。
江西通志和南昌府志几乎没有喻文伟的事迹记载,族谱也记载有限,我根据族里老人口传结合史料尽量还原文伟公的一些故事。
游普和寺 寻幽晓过梵王家, 踏破溪烟泛海槎。玉露洒林清满苑,灵霞蒸合醉千花。谈禅夜坐山沉月,说法朝闻鹤唳沙。 讲罢不知归路暗,漫穿曲径入云斜。 宿禅林寺 寻真路入野僧家,十里青山带郭斜。隔岭断云浮碧树,绕沙流水漾琼沙。梅槎了悟回头岸,莲社重生上界花。借宿石床松月冷,喜无尘梦到烟霞。(喻文伟诗作二首)
明正德(1506-1521)年间,大学者李梦阳来到江西担任提学副使,任期内他大刀阔斧,革除积弊,全力发展新式社学。李梦阳首先在南昌、新建二县办起16所社学,典型示范,先远后近,逐步推广到全省。很幸运,南乡五十二都的社学就设在敷林村东边的普和寺。明嘉靖年间,普和寺里先后有南江村陈槐荫、春溪村衷贞吉、敷林村喻文伟中试,后来他们三人都有很大的作为,其中以衷贞吉名气最大,他是明朝时著名的“江右三清”之一。
普和寺始建于唐显庆年,后坍塌,宋时重建。由于它建在敷林乌溪旁的一个土坡上,所以当地老百姓习惯称之为土坡寺。土坡寺的社学名气很大,十里八乡的学子慕名而来,她从明代一直办到民国时期,惠及了无数寒门学子,可惜抗日时毁于战火,今遗址犹在焉。文伟公深切地感受到社学能够改变穷苦孩子的命运,这也是他后来在宿迁、宁陵以及家乡大力发展社学的主要原因。
南昌县志有关普和寺的记载说到普和寺,就不能不提蛟溪村北边的禅居寺,这也是一座香火繁盛的古寺,始建于明洪武年,因掩映在一片竹林中,又叫禅林寺。喻文伟曾在寺庙借宿,并题有宿禅林寺诗。抗战时期,日寇驻扎在禅居寺,放火把偏殿烧毁,将僧侣全部赶走,后来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主殿也被捣毁,废弃的菩萨金钢残像被埋在现今干渠对面的山冈里。久之山冈竟得名“金刚山”,蛟溪村里老一辈人至今仍有“金刚山上埋金刚”的说法。再后来有村民在遗址上盖了房子,如今竹林愈发茂盛,禅居寺却不复存矣。
敷林、蛟溪在南昌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族里老人津津乐道一个掌故:敷林村东边的乌溪本叫邬溪,因溪边最早住着邬姓人而得名。邬溪烟波浩渺,水产丰饶,旁边的村民世代靠溪湖里的出产养家糊口。邬姓人虽然人数不多,但生性彪悍,经常为捕鱼采藕之事和喻姓人发生冲突,那时他们有人在县衙为吏 ,喻氏被他们压得起不了头,以至于整个溪湖被他们独占,外姓人不得下湖。相传文伟公在土坡寺求学时,有次在邬溪畔拾了一段莲藕,不想被邬姓人拦住,藕被抢掉不说,还对一个小孩子肆意羞辱。此事对文伟公影响很大,他暗暗发誓日后一定要讨回公道。万历十一年,文伟公奉旨巡按广东顺路回敷林探亲,一时间威风八面,大小官员跪道相迎,时正遇风雨,知府亦陷膝泥中。邬姓人瞧见这阵仗,连忙托人上门请罪:“望巡按老爷大人大量,宽恕当年的无理。”文伟公微微一笑:“他邬家人不提起这事我倒忘了,这个溪湖被他们强占了这么久,是不是也要给别人一条活路?送客!”邬姓人听到巡按大人的回话后,知道事情无法挽回,于是全村两百多号人连夜搬迁到丰城地界去了。后来有人提议将邬溪改为喻溪,文伟公说:“大可不必,让他们长点记性,把耳朵去掉,就叫乌溪吧。”
文伟公非常热衷喻氏家族事业,万历十八年,他在大载南头大世塘重立了敷林始祖群集公纪念碑石,碑石今仍保存完好。另公显贵后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自己出资修缮了普和寺的学堂,聘请了最好的老师,改善教学条件,不久族中子弟文苑、言章、言兴相继中举,后数百年敷林喻氏人文鹊起,至今尚奕奕也。万历四十二年,公以七十九高龄主持六修敷林喻氏族谱,并亲自排定字辈:惟文言全子,宗道曰中庸。致诚尊德性,学问美纯功。
万历四十四年,文伟公预知死期,以八十一高龄辞世,墓葬莲塘揭家山猛虎跳涧穴。大概在1946年敷林喻氏重修祠堂时(原祠被日寇烧毁),族里派出青壮劳力将文伟公墓前的一对石狮子拖回来,放在祠堂前的溪岸边。
现祠堂凋敝,石狮犹在。文伟公真不朽也。
原喻文伟墓前石狮四、敷林喻氏族谱历代接修情况简述
敷林喻氏族谱自元大德戊戌仲云公始修以迄,至清朝末年共有十次的接修记载。历次修谱情况如下:
一修:元大德戊戌年(公元1298年),喻仲云主修。邀请到元代著名文学家丰城人揭傒斯作谱序。
二修:明永乐癸未年冬(公元1403年),喻邦本主修。
三修:明弘治戊午年秋(公元1498年),喻方声主修。
四修:明嘉靖庚申年冬(公元1560年),喻源委、喻守鑑主修。历时十年,邀请到喻文伟同榜举人、翰林院国史修撰儒林郎陈栋作谱序。
五修:明万历戊寅年冬(公元1578年),喻守鑑主修、喻洪敷(文伟公父亲)校修。邀请到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张位作谱序。
六修:明万历甲寅年冬(公元1614年),喻文伟主修。文伟公亲自作谱序。
七修:清乾隆庚子年冬(公元1780年)敷林喻氏礼义信三派接修族谱。
八修:清嘉庆二十四年冬(公元1819年)敷林喻氏礼义信三派接修族谱。
九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冬(公元1844年)敷林喻氏礼义信三派接修族谱。
十修:清同治十二年冬(公元1873年)敷林喻氏礼义信三派接修族谱,喻新祺撰,喻中珮校修。
历代族谱修缮以明万历巡按御史喻文伟主持的第六次重修最为喻氏后人称道。此次重修,从万历辛卯年(公元1591年)开始筹划准备,至万历甲寅年(公元1614年)结束,历时二十三年。文伟公联合礼义信三派所有支系旧谱而重辑之推究为一本,统称为敷林喻氏族谱,并共同排定了二十个字辈,字辈沿用至今。六修族谱,实乃敷林喻氏族史上的一件辉煌盛事,谱系详备严谨,井井绳绳,千万世可传信也,文伟公厥功至伟。
敷林喻氏第十次接修族谱,今仅存卷首、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字迹清爽,装帧古朴,是同时期谱牒中之上品,也反映出彼时敷林喻氏族人较为雄厚的财力。
十年浩劫,敷林喻氏各支族谱大都被毁。敷林喻氏大载、敷林等几支族谱已于一九九三年春第十一次重修。惟有义派蛟溪族谱至今尚未修撰,我是蛟溪南房学字辈后裔,稽究多年,只知曾祖名讳,上代皆不可考,真愧对先人矣!
明大学士张位在敷林喻氏五修族谱谱序中写道:敷林之喻,自群集公始,无物之饶,无阀阅之侈,徒以勤劳孝让自好乡里间,风微所被,山林生色……。
从北宋末年迄今一千多年,我祖忠厚遗家,世德相承,群集公后已历三十五世,敷林喻氏衣冠文物,甲於南邑。
后记:
2011年左右,我在用心创作完思乡类散文《望乡》后,深感自己对敷林喻氏族史的了解太贫乏了,那时的我还没有接触过族谱,更不用说喻氏族谱了。老家的族谱连七十多岁的老父亲也没瞧见过一眼,他不无遗憾地说:“如果二十年前组织修谱,族里通文墨的长辈有些还健在,应该比现在条件更好,如今太多的往事已被历史尘封,难度太大了哦!”。我想,现在不着手收集整理族史,以后到我们子孙的手里就更难,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一些问题厘清,为以后蛟溪喻氏修谱打下基础。
于是从那时开始,我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有意识地挖掘有关喻氏,特别是敷林喻氏的史料,周末时间经常去查阅南昌地区的喻氏宗谱,有空回老家时必要叩老问长,访问一些族史掌故。最开心的是今年六月,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走进江西省档案馆,当第一次见到同治十二年敷林喻氏礼义信三派接修族谱时,我内心激动得许久不能平复,真是见谱如见先人。这虽是一套仅存两卷的孤本残卷,万幸卷首犹在,更神奇的是另一卷的内容义派南房到中字辈记录很完整,冥冥中真有祖先庇佑啊!档案馆规定孤本不得复印和翻拍,工作人员像防小偷一样盯着我,不让我偷拍。为了严谨地完成此文,我先后五次赴档案馆考据资料。
整整六年的搜集、甄别、整理;整整两个月的写作时间,伏案到凌晨,严重的颈椎困扰着我。完成了这篇文章,我如释重负地长舒了一口气,对我个人而言,上可告慰先祖,下无愧于后人;对敷林喻氏来说,则上可纪祖先所由出,下可纪子孙之由传,后辈阅之,顿生敬仰先贤之心,亦有助族人敦亲睦族、慎终追远,如此幸甚幸甚!
感谢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伟大的时代,信息共享,沟通快捷;感谢陪伴我一路走来的喻氏宗亲,没有你们的支持,这段心路历程,我一人走不来!
草拟敷林喻氏宗祠对联一副:
龙沙拥澹台 世泽远承苍梧望;
蛟水映敷山 家声近守侍御名。
————丁酉季秋 群集公三十二世裔孙喻铭拜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