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干餐饮这个行当的,甭论买卖的大小,掌灶儿的与跑堂儿都得算是一里一外,掌灶儿的主内,跑堂儿的主外。论能耐本事,各有专长,很难说谁比谁更要紧。套用一句梨园行儿里的话,可称之为“一边儿沉”。一家馆子、饭铺的兴衰成败全在这“一里一外”。由此老话就把餐饮行亦称作“勤行”。跑堂儿的“勤”,就是嘴勤、手勤、腿儿勤,掌灶儿的讲究的眼疾手快,火中取宝。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45232/b4addc2a096e666d.jpg)
记得有一部由古榕执导,陈宝国、葛优、徐松子主演的《老店》,用电影的语言将百年老店“全聚德”历经的风霜动荡拍得如昨日重现。剧里头由演员王运庭饰演的张八,就是一个能说会道,圆滑精明,每天手段百出、殷勤周到招揽客人的一“堂头”;还有前几年由谷智鑫主演的《传奇大掌柜》里张永强饰演的徐永海,也是八面玲珑,身若游鱼。
旧时跑堂儿的学徒三年,最要紧的是学说话。照理儿,是人就会说话,而“会说话”分为两层。一是幼儿学语,能张口叫爸爸妈妈就得算会说话。再一个是说话得体,见人说话好比量体裁衣,谓之“会说话”。跑堂儿的学说话即学“量体裁衣”的本领。
《老店》里大伙对这位张堂头的评价是“没有张头儿揽不到的客。”光进来还不算完,点菜也是技术活。每至饭口,自吃客抬腿迈进门槛儿那一刻,跑堂儿的就得拿“眼力”使劲观察客人的举手投足、穿衣戴帽、形象气度、男女长幼。使劲观察是心里留神,暗地里盘算,不是眼珠子紧瞪。脸上要春风和煦,眼里则蕴有亲善正气。然后再凭借自己的经验阅历咬文措辞,三两句话,既把留住客人,又让吃客刚一进屋就被挠到痒处,心情朗悦,有所谓宾至如归之感。如此客人还没坐下,心里即念叨“今儿得多点俩菜”;这才是跑堂儿的真本领。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45232/420ce8dc60ed7330.jpg)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有个相声段子,“说的是有客人在店里面吃喝,拢共消费了19块8毛,跑堂儿的过来算账,客人递过钱:“给你20,不用找钱了。”跑堂儿的接过钱也大声吆喝“3号雅间儿客人送小费2毛。”招引的满堂客人全都回头瞧。客人难堪之余随口一说:“嘚,那2毛钱还是找我吧。”跑堂儿的还是原调门儿:“3号雅间大爷2毛小费又要回去了。”对相声而言是“包袱”,对开门做生意的,就是抖机灵犯坏喽。
跑堂儿的另一“功夫”就是报菜名。饭馆儿数十上百道菜,均须背得滚瓜烂熟。报菜名口齿要清,咬字要准,不打锛儿,不沾牙,还须嗓音嘹亮。冲着后厨一喊,需令四座皆惊才算范儿正且地道。曾在网络见过一篇老人的回忆录,讲的是幼时陪自己爷爷下馆子的趣闻,因老人的爷爷酷爱京剧,每每听到某位跑堂儿的高音亮嗓儿,总会对着老人说上一句:“听听,这嗓子,敞亮,这响堂的嗓子,不去梨园行,亏喽。”
您说,相声里的《报菜名》紧着往上面倒腾,会不会刨根刨到堂倌的嘴底下、舌尖上?
“我请您吃,蒸羊羔儿、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炉猪、炉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什锦苏盘儿、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件儿、卤子鹅、山鸡、兔脯、菜蟒、银鱼、清蒸哈什蚂……”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45232/c2e8c6d77779c800.jpg)
说完“跑堂儿”的,咱再来说说“掌勺儿”的。在齐如山先生的《北平杂记》里,有写到,“饭馆子要的是‘响堂亮灶’。响堂即指跑堂儿的报菜名、招呼客人,亮灶是说厨子‘叫勺’敲得叮当作响。这两样儿都得传到店堂门外,显得生意火爆,饭座儿兴旺。”
京城丰泽园里有位王义均老先生。1983年,年逾50的厨师长王义均,在全国烹饪大赛上以“葱烧海参”摘得金奖,自此“海参王”在美食江湖奠定了名门正派的地位。2003年,70岁的丰泽园技术总监王义均,正式获誉“国宝级烹饪大师”。王老爷子擅长海参的烹制,把众师之长与川、鲁、淮菜系精华结合实际,融会贯通,在继承发扬原鲁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改革,是当今山东风味菜肴名师中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代表菜品有葱烧海参、糟溜鱼片、醋椒活鱼、干炸丸子、炸烹大虾、砂锅八珍、锅塌豆腐、鸡油扒双菜、烩乌鱼蛋(汤)等。
生于1933年的王义均,12岁扛着铺盖卷奔了北京城。几经辗转,进了北京大名鼎鼎的山东饭庄——丰泽园。记得央视《天天餐饮》在录播那期“葱烧海参”,该是在2009年,推算当年老爷子该有七十五、六的岁寿。整个录制现场,老爷子可谓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行云处难见造作,从容间饱含祥和,倒是在旁的董某人略显呱噪,少了沉稳,多了作秀。
记得更晚些时候,在得观一期老先生人物专访时,老爷子一席独白,虽言语平直却包含艰辛及坚韧:“那时候我就是个小力巴儿,从‘蹭勺’干起。”何谓“蹭勺”?就是大师傅炒完菜、调完汤后把大勺往地下一扔,小力巴儿就赶忙捡起来,拿炉灰细磨、洗净、烘干。“想学炒菜?哪有那么容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呐,我都是拿勺刮锅底,一边咂巴汤的味道,一边观察大厨的技艺,得偷偷的学。”从“蹭勺”到独立上灶,一般人十五年都算是快的,这个勤快能干又聪明的小力巴儿只用了八年。”
许正应了那句话,“天下味道,唯有以苦打底儿,才能慢慢的尝出好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45232/1d6196c371977e0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45232/c507c8c0e6d3714f.jpg)
在唐鲁孙老先生的《饮馔杂谭中国吃》里曾见过这样一段陈述:昔年饭馆儿东家很少有靠偷工减料坑蒙客人赚黑心钱的,人家卖的是手艺和信誉。依东家宗旨,跑堂儿的说话待客就须打心眼儿里替吃客盘算,想着法把生客变成熟客,仰仗老主顾托着买卖。
比学成样么,抬头再看看现在?
食坊间,繁花遮蔽,错落杂陈,路旁街角,一溜的食肆犹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有多少纯粹靠装修奇特而醉心门面造就的,有多少风格雷同“穿出串儿”来搞连锁的,或金碧辉煌、极华穷奢;或千篇一律、似有相识;有多少鸠占鹊巢的外埠摊档,如那粤式早茶、日本料理;中国美娘经营的西饼糕房……随着交通物流的崛起和快速推进,对于满足猎奇,无疑是拓展了空间,安上了翅膀。但若要说在一餐一饭里能寻着些疗愈的慰藉,这些餐馆、摊档难免就显的单薄了。有道是“一千人眼中就会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凡认准了,大概率都会有个从一而终的情结,逢人就会言说种种其中妙趣,就会夸赞如何味在毫尖,此时的言语发自肺腑,少有功利,是资深老饕对同好后学的一番提点,是为好滋味率真扬名的浩然坦荡,真诚且纯粹。但愿风光无两的“哈姆雷特”们,莫在滚滚红尘里辜负了这份期许,莫要为了几两碎银就将口碑卖给昧着良心的“天知道”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45232/29e15b0d15636ae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45232/94bffa2d67ed86b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45232/a3760cb70db86c8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45232/c599d8becab64eb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45232/040ca0e0c601992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