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人们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你我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这个解释很是文绉绉,就我的理解来说,就是遇事是否喜怒形于脸色或行动。就我而言,我是一遇事就容易炸毛的人,一遇事就有可能手忙脚乱甚至无措的人。
我缺少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情绪极易忽高忽低起伏不定。
随着读书我才顿悟,原来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极大,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很多的不安全感,自然,孩子也会在大人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中习得父母的易怒和冲动——这就是代际遗传的表现之一。
魏智渊老师说我们可以调整认知来调整情绪反应。
我似乎看到了一点亮色,原来我这么一个情感控制力比较差的人,也可以通过修炼自己,提高意识,调整自己的认知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最起码是情绪的反应。
比如孩子犯错了会选择掩盖和逃避,不敢承担,这是人的自然本能反应。
别忘了,一般情况下,孩子所犯的大多数错误,同时都蕴含着发展的机会,需要从中看到好的一面。谁不是在错误中一路磕磕绊绊着长大的?
教育的目的不是强迫孩子认错,而是鼓励孩子承担责任,从错误中学习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黄静洁老师在她的《学习的格局》中讲过,要让孩子在错误里多待一会儿。就是说错误其实是学习发生的临在场景。
只是,我们都太急了。尤其是我,一看孩子闯祸了、做错了、考砸了……就hold不住自己的情绪。
主要还是因为认知层次太低,格局不够。
面对孩子犯错误,我们的情绪反应如何,很耐人寻味。最上乘的、最值得学习的是谅解和宽容,最佳的行为反应,是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1,发生了什么(澄清事实)?
2,为什么会这样(寻找原因)?
3,我们能做些什么弥补(承担责任)?
4,我能帮你做些什么(提供协助)?
这4点列出来很简单,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却会有千万个不同的版本,因为有些孩子原本就很省心,很坦诚,有些孩子则比较调皮,问题丛生,这个时候信任和等待就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甚至能考验出每对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时的处理技巧。
永远记住:教育必须基于基本信任和尊重。
有了这样的认知调整,情绪才不至于一发泄就覆水难收、不可收拾。
而调整认知调整情绪,还要具备这样的基本常识——走在问题前面。
教育中的绝大部分问题,至少80%的问题都可以提前预测并加以排除,之所以没有排除,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在我们心中的重要程度还不够,二是缺乏相应的职业习惯。
如果缺乏,说明天赋和努力之间的平衡还没有建构起来,而天赋和努力之间的决定性因素是习惯。
习惯决定了你的生命在怎样的平台上运行,我们平日里大部分工作都不依赖于创造性,而依赖于自动化水平及习惯水平。
这还是源于认知水平不高,只想待在舒适区里,不敢拓展、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随着读书听书,不断的学习才有可能打开更多视野,调整自己的认知。
认知模式调整过来了,情绪就会稳定了,情绪稳定了,人就柔软了、平和了。就会用言行去践行什么叫岁月静好,什么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Ycy389--0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