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在多年前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就被揪了一把。这便是我对这幅画的第一印象。
01.
爷爷奶奶,还有父亲,都是地地道道、老实巴交的农民,守着家门那一亩三分地。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号召,也许他们一辈子都窝在偏僻的山沟里,孤独终老。
他们小时候进城,要花上半天时间,又是过河又是走山路。到城里就连吃碗凉面,都会特别有仪式感。父亲说他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就像我现在羡慕艺术大家的气质一样,遥不可及。
上个世纪出来的人,多半都经历过农耕社会。
这幅画便是父亲带我一起欣赏的。
他一直都很不喜欢自己的农民身份,一心想通过考大学走出老家的穷山沟沟。在那个年代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在他们眼里,知识就是金科玉律,神圣而又伟大。
干过农活的人,可能都不喜欢这种面朝黄土,背靠天的日子。累死累活的收成也不够全年管饱。
父亲虽不爱农村生活,却又总是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
讲炎热夏日如何去农田里收割水稻,去比人都高的玉米地里掰苞谷,里面闷热难耐,皮肤一碰就全是红疹子,去水田里捉趴在腿上吸血的水蛭,在小麦地里扎慌了,挠得全身都是血疤子……
我倒没听说过父亲讲拾麦穗,估计是南方这边麦子太少,大多数都是水田。
02.
细讲拾麦穗的,倒是张洁有一篇散文《拣麦穗》。里面很多东西都是我们现在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所不能理解的,甚至是没有见过的。
可越是不了解,越是没有经历过,人们便会越好奇。
至少我是这样。小时候的我就特别喜欢回老家。
跟着爷爷奶奶去水田里割水稻,结果把一溜的田都踏得稀巴烂;
夏天就去谷仓里,把风车当做手动风扇一样摇晃,吹出来的风还有一股麦子和稻谷的香甜;
和妹妹去田里捉很多很多小蜻蜓,拿回来放在蚊帐里,结果晚上全死床上,吓得我俩在吊床上睡了一晚;
去池塘里赶鸭子,吓得它们不敢回笼子。最爱光着脚踩在池塘边的泥泞里,总是踩几步就能摸到鸭蛋,偷偷捡回家交给奶奶;
爷爷奶奶叫我把茄子地里的杂草拔了,我上去就三下五除二,把好不容易长出来的茄子苗拔了个精光,还诬陷是我妹妹干的,气得我爸差点把我骂死……
可是已经快十年,都没有去过老家了。
没有再插过秧,没有再偷过桃,也没有再见过爷爷奶奶家养的那些可爱的牲畜了。
每次想回老家,家人们都摇头,他们都不愿回去,而我一直很向往。
03.
白居易曾写过一首歌颂劳动人民的《观刈麦》。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每次读到这一句,都会想到奶奶,她身材娇小却富有力量。
她说她年轻的时候,胸前挂一个孩子,背上背一个孩子,干农活、洗衣做饭砍猪草,这些农活完全都不再话下。
她就是那种从古至今,男人们都爱娶的那种女人。
温柔贤惠,话不多说,什么事情都听丈夫的,以家中男人为重心,身体健康有力气,底盘稳当,胯骨宽大能生娃,也能烧得一手好菜……
相比起来,爷爷就显得瘦弱了很多,干活也不及奶奶那般麻利快速,脾气也没她那么好,做事也慢慢悠悠。但他俩这些年,还是挺恩爱的。
可能奶奶唯一的缺点便是文化欠缺吧。爷爷教过,但奈何不够通透,之后也放弃学习。虽没受过高等教育,但也不失大家闺秀的风范,从不和人吵架,与人和善,不说闲话,这些年里,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变得心平气和了很多。
也许是奶奶年轻时为那个贫苦的家庭操劳太多,把力气都透支光了吧,她已经再也无法提重物,她总是和自己较劲,和岁月较劲。
奶奶那个年纪的人,吃尽了苦头的人,又怎么甘心被岁月打败?
04.
如果说要我抛开自己的情感来评价《拾穗者》,那我无能为力。好的画作是有背景,能触发情感的。
大数据曾经对全球知名画作做过一次扫描分析,发现黄色、妇人、田地、沙发、窗户等是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感情的。(这个数据分析来着某大数据网站,只供参考,不予商用。)
在这幅画里,就占了三个重要的元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和白居易一样。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勤恳恳和朴素品质,在此致敬。
往期精彩:
我是青木谷家: 自由撰稿人,伪艺术派,认真写文,身高二米二的医学生。
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另一个简书号: 青木谷家。深度思考、刻意练习。
喜欢画画、手帐、艺术等的朋友可以关注本号,每天都会更新文章哟~
如果喜欢就点个赞呗,爱你们❤❤❤~
简宝玉日更打卡第32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