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父母看过龙应台的那本“孩子,你慢慢来”,特别佩服龙应台对孩子的耐心和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大部分的父母一遇到孩子做事情磨蹭,慢慢吞吞,就会变的焦躁不已。
小区里有个妈妈,经常和人抱怨孩子磨蹭,做什么事都慢吞吞,他们家离幼儿园就只有100米的距离,可孩子每天都是最晚到的。今天刚好被我碰到他送孩子,快到幼儿园门口的时候,孩子的鞋带好像松了,于是蹲下来系,妈妈在一旁不停的催促要快点,快点。可是孩子怎么都系不好,而且系着系着都着急的哭了,妈妈只好蹲下来帮她系好,然后一把抱住孩子往幼儿园跑。
我也试过这样,每次出门准备好后,儿子都一个人在房间磨叽,怎么喊都不过来。有一次把我逼的实在着急了,冲儿子喊了一句,儿子立马崩溃大哭,原来他是想拿一个玩具,可是突然找不到了。得知原因后,我立刻对孩子说“宝宝,妈妈知道你在准备出门时要玩的玩具,你慢慢找吧,我们晚一点再出去也没关系”。说完之后,儿子的哭声变小了,过了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玩具,然后我们很快的就出门了。
孩子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大人们应该顺应孩子的节奏。
成年人的生活中充斥着压力和竞争,对我们来说一切都要快,不然就来不及了。可孩子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如果我们经常催促孩子,孩子就无法静下心来去感知生活,感受这个世界,也无法安静的思考。孩子们不会因为偶尔的磨蹭而成为一个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的人,反倒是父母的耐心和理解带给孩子更多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当下。
所有被催促的人,最后都学会了反抗。
坚果身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那是发生在初中的时候,让我永远都忘不了。竟然会因为磨蹭这件事情而被班主任请家长,那时候上的是寄宿学校,每天要很早起床晨跑。那是坚果刚开始寄宿生活的一段时间,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坚果的属于慢性子,做什么都不着急,也没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总是因为在宿舍准备的太久而迟到。班主任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家里,于是妈妈为了训练我能快起来,经常在刷牙、洗脸的时候不停的催促我,刚开始我还挺内疚的,觉得自己太磨蹭了,确实需要加快速度,可慢慢被催的太多了,就变的反感起来,到最后干脆越做越慢,用这种方式来对抗妈妈的“催促”。
几乎所有的人在面对不停的“催促”后,都会变的反感、厌恶,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超限效应”,由于刺激过多,时间过长,而引起的逆反心理。想想你在逛商场的时候,热情的销售人员上前给你介绍的时候,是不是一开始觉得这人挺好、挺热情的,可几分钟过后,销售人员仍然热情不减,积极给你推荐的时候,你会不会感到不耐烦,再紧接着你都不想再看了,立刻就朝门口走去。孩子也是一样,在面对我们的催促时,他会变得烦躁、厌恶,在这种状态下,更加做不好手头上的事情。
所以想要孩子“快”,不能一味的催孩子,可以这样做:
表达自己想要“快”的原因,请孩子与你合作。比如孩子早上赖床,迟迟不肯起来,起床后洗脸刷牙又磨磨蹭蹭,再不快点出发,大人上班就要迟到了。这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宝贝,咱们还有三分钟的时间,三分钟后就要出门了,否则妈妈上班就要迟到了”。这样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而不是把焦虑的情绪传达给孩子,这样孩子能够理解大人想要“快”的原因,并且很愿意配合。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相信一说到时间观念,大家都会想到德国人,他们确实时间观念特别强。记得坚果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德国朋友,我们约定好时间在学校门口碰面,坚果那天有课,一下课就飞奔到约定地点,可是还是迟到了5分钟,当时德国朋友说,你是个不守时的人,我已经等了你5分钟了,虽然他是笑着说的,但坚果能感觉到他是认真的。自那以后,坚果不管是和谁见面或参加活动,都会准时。
坚果通过自己的经验,认为用“后果”来教孩子守时是最好的,比如说孩子早上不按时起床,导致上课迟到。如果家长一再提醒,孩子都不重视,那么,就让他自己承受迟到的后果,后果可能是被老师批评和谈话,只有他自己经历了被批评、被指责,他才会意识到下次不能再迟到了。
告诉孩子提高“效率”的好处。孩子做事拖拉,其实也就是做事效率低,父母着急是希望孩子能够提高效率。那么我们就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提高效率,提高效率对他来说有什么好处。比如做作业,孩子总是写的时候想着玩,这样既写不好,又玩不好。这时候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宝贝,你是不是很想看动画片呢,那我们现在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写作业上,这样我们差不多20分钟就能写完,妈妈答应你让你看半个小时的电视。但是如果你现在不专心写的话,你可能要花40分钟才能写完,那看电视的时间就要减少了,因为太晚了,我们要准备睡觉了。”这样告诉孩子,孩子便知道,父母说的“快”是希望他提高效率。
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长节奏,不催促,不紧逼,偶尔顺应孩子的节奏去面对生活,或许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慢”生活也是我们内心渴望已久的,让孩子“慢慢来”吧,这也许是你能给他最好的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