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张爱玲的不少作品,对她的作品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讲真,看她的作品其实是件叫人挺难受的事情,“欲罢不能”大概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贴切的形容了。
就像陈奕迅在《红玫瑰》唱的那般:“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她的作品就是有一种这样的魔力,看不到就永远在内心骚动,真正看到了又要被更多的情感所代替了,反过来对于之前那种抗拒又淡了,对她的好奇又多了一层新的认知。
看她的作品就像有种戒烟的痛苦,想忘不能忘,想念又害怕念。
她的作品总是在深处深深的窥探着你的灵魂深处,然后将一切白描,引人入胜。
于是,她的“小心机”得逞了,成功被她套住,尽管如此,却也不会挣扎,因为是自愿的,更因为深深的触动,亦或是感动。
看她的作品不是件轻松的事情,确切的说是,当你试图去了解她的作品的时候,不会太轻松。
经过这些天,看了不少她的作品,总结出一条规律:一定要控制自己,不要先入为主。
然后,你跟着她写的角度,跟着她笔下的人物去见到“更多”,最后,再回头看看,也许这样看到的就相对完整了。
但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不同,这一篇,建议还是带着些许自己的故事去看,这样体会的就更深了。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我在一星期之前看的,而且我一般都是只看一遍,不论精彩或不那么精彩,我都只看一遍。
所以,现在我的讲的,也只是停留在印象的阶段,我不讲我不擅长,不讲手法,技巧,不像“官方”,我只讲我所看到的,我所记得的,和触动我的部分。
以上,仅代表个人立场。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话:“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这大概是大部分男性的真实写照,写的很直接很明了,那是一种透彻的了解。所以,在我看来,张爱玲是懂男人的,或者换个说法,张爱玲是知道男人的那点“心思”。
老实讲,站在一个男人的角度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张爱玲作为一名女性,能将男性的思维描写的如此直白,这也是非常震撼我的一点。
初看《红玫瑰与白玫瑰》,前面的大部分内容,感触不深。
这也许是和我没有切身体会是分不开的,加上我已经吸取教训没有先入为主,没有代入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去看。
等我看完之后,我才醒悟过来,这篇文章也许刚开始就应该带着些许不一样的体会来看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理解作品所写的,所要表达,以及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
这篇《红玫瑰与白玫瑰》,里面涉及的主要角色并不多,而且大多数都是由一个男人(佟振保)为引线,他是个“正经”人,普通人,文中把他说成是“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所以,他的关系也是相对“合理”的。
初恋、情人、妻子,这彷佛是“婚姻”的过程,所以,有了第一个巴黎的妓女,有了一个名叫玫瑰的初恋,有了红玫瑰(娇蕊,同学王士洪的妻子),有了妻子白玫瑰(烟鹂)。当然,“婚姻”里也还包含着“婆媳”之间的关系,兄弟(弟弟,佟笃保)之间的关系,以及夫妻间的关系,当然也有“旧环境”里的“主仆”关系,以及邻居之间的,关于名声,关于客套的各种关系。而这些都似乎是“合理”的,就像文中张爱玲形容他所说的,他是“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自然这些“合理”的一切也都会有的。
当然,无可避免的,男人该有的一切,振保也都有了,事业,名声,以及家庭,和这些以外的。
男人似乎总是应该有很多很多的东西,这和女人是不一样的,不,确切的说,在这个“男权”的社会,男人不仅需要婚姻,恋爱,甚至情人,都是男人“合理”的需求。而女人,相对的,求的就简单多了,也许是爱情,也许是婚姻,或者安定,也总是相对简单很多的。
看完《红玫瑰与白玫瑰》,最大的感触还在于在张爱玲巧妙的叙说下,我竟然觉得生活里似乎他们都活生生的存在着,无可避免的,都那样“合理”的存在着。
《红玫瑰与白玫瑰》最叫我好奇的还是这样一个“合理”的人(振保)的选择,看到最后,我看到了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影子,兀自感慨,兀自伤悲。也许,这也是“合理”的伤悲吧。
振保的是上海一家老牌外商的高级职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算是名副其实的“潜力股”。有地位,有身份,好的名声,和不错的收入,都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这样一个人,却也有过荒唐和挣扎,有普通人的烦恼,和一个“男权”主义该有的烦恼。
他(振保)因为初恋的原因,获得过“柳下惠”的名声;因为红玫瑰的原因,让同学之间的感情有了隔阂,也让自己(振保)慢慢的意识到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但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意味着需要放弃一些已有的东西(名誉、地位、甚至权力等),在爱与稳定之间,在不合理与合理之间,在现在和未来之间,他(振保)会如何选择呢?他退缩了,于是也就做不成“男人”了,对,爱情里真正的男人。于是他报复性的结婚,然后不幸福的“家”的生活开始了,不幸福的开始从而带来了更多的不幸福,对妻子(孟烟鹂)的无爱婚姻,对过去的“念念不忘”,对“初恋”的耿耿于怀,以及第一次叫妓女的不愉快经历,这些每多回忆一遍,对于未来,对于生活,就又少了一份愉悦和期待。
这些,大概就是“合理”的选择吧?以及“合理”选择所带来的“合理”的结果。
放下所爱(娇蕊),为了名声(毕竟是朋友之妻,加上娇蕊本人的名声不好),为了前程(苦心经营的一切,表面维持的,男人该有的一切),为了稳定,为了安全,为了符合“合理”社会,结婚,接妈妈一起住,以及宁愿鬼混也不愿意呆在家里……这一切看似“合理”,只是这真的“合理”吗?曾经的初恋,曾经自己以为的“妓女”,曾经过往的种种选择,以及婚后的不幸福(妻子和裁缝有染),定期嫖娼,不喜欢妻子,对于“家庭”的感觉甚是冷淡,再遇到曾经被他始乱终弃的女人(娇蕊),对方已为人妻母,对方的贤良和安稳,以及自己不断摧毁的,破坏家庭,兀自堕落,……这一次又一次的颠覆了他的认知,他还固执的觉得这是“合理”的吗?原本就不是合理的吧,人怎么可能处处合理呢?这些都只是比较符合振保个人的“合理”罢!
于娇蕊,这合理吗?不合理吧。她如此的爱他(振保),深深的爱他,为他甚至不惜舍弃已有的一切(婚姻,和还不错的家庭环境),可她换来了什么呢?这是不合理的吧;她对他付出了真的感情,希望离婚后(士洪)嫁给心爱的人(振保),但心爱的人非但不领情,最终换来的是男人的始乱终弃,这合理吗?不合理吧;原本以为是真爱的,对方只是喜欢自己的身体,但明白之后她还是毅然决然的离婚,以此证明她爱过,这合理吗?于振保来说,大概是不可思议的吧。
于烟鹂,这合理吗?不合理吧。作为妻子(振保的妻子),她没有得到丈夫该有的尊重和爱怜,反而是处处受到丈夫的打压和歧视,甚至没了自己,没了灵魂,而这一切仅仅是她的原因吗?既然不爱她,为何要和她结婚呢?既然结婚了,为什么还要去鬼混呢?既然不喜欢她,为什么不离开她呢?她不过是他(振保,她的丈夫)的生活里的一个摆设,一个替代品,甚至连“存在”的意义都是他给定义的,这样的她,无疑是男权文化构建下的,“同样理想”下的妻子,她做错了什么吗?为何这般不合理呢!她的顺从,她的温柔,她的体贴,甚至她需求,都像是不存在的,连唯一可以依靠的自己的丈夫(振保)都是不承认的,或者说不在乎,这样的“合理”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呢?她是可悲的,这可悲何尝不是“社会”的可悲,丈夫(振保)的可悲,以及一个家庭的可悲,也是“合理”的可悲。
事实上,于每个人而言,每个人都是“合理”的,不是吗?
其实,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在两难之间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害怕变动,害怕责任和承担,想玩,想要刺激,想要拥有一切,却又不想付出,害怕付出。一切都想要控制(对婚姻的破坏和重建,何尝不是控制的一种手段?)在手心里,却又欲罢不能,什么也控制不了。
说到底,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何尝不是一个男人,甚至是每一个人的问题。
在爱与安定之间选择,在合理与浪漫之间选择,在婚姻和时代之间选择,在破坏和重建(对婚姻的破坏和重建,对时代的妥协和挣扎……合理性与不合理之间)之间选择,在众多选择中选择,亦在回顾过往和畅想未来间迷茫,继续前行。
振保的生命里,最影响他的“红玫瑰”与最合理的“白玫瑰”,何尝会没有他的影子?
我想,在振保的生命里,也许这已经不是爱情和婚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爱情里他(振保)是谁,在婚姻里他又是怎样的角色,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自认为合理的“婚姻”而不是“爱情”。
这“合理”是时代的产物,就像现在可以允许同性恋,到了年纪要结婚,大概是一样的。这“合理”也是个人的成长的产物,什么时期,选择什么,以及怎样符合时代,还有该承担和承受什么,这都是个人和时代的“合理性”。
所以,与其说,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值得同情,倒不如说,这就是生活,一个时代的生活。同情或别的情感,也只能是题外话,他们(故事里的人究竟明白与否)知道和不知道,其实已不重要,因为没得选择,也是没法做到真正自由的选择(身在其中,身不由己)。
故事结尾说:“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
这“振保”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所以希望那些像“振保”一样,或者类似,或类同的人,希望他们最终能改过自新。
只是他有什么过呢?又要改什么呢?这一点是值得反思的。
同样,生活里的我们也应该去思考,我们是不是另一个“振保”呢?我们该如何改过自新呢?
至于“好人”,文中始终没有正面提起过,里面谁是好人呢?好像都不是,于感情,于事业,于家庭,于婚姻,于利益,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好”,唯独“好人”不能随便用,也不能随便定义。
这何尝不是“时代”所带来的问题?做个“好人”,希望人人都是“好人”。
在我看来,好人,大概是对感情负责,对爱有承担,勇敢面对,不逃避,不辜负,即使错了,也要接受现实,勇于去面对这些现实。好人,大概是对家庭有爱,负责任,对工作,有事业心,对每一份情感,都有相应的交代。
不过,这些都不过是冰川一角。
也许,就像故事里的每一个人,各有各的“合理”吧。
所以,希望,“时代”慢慢变好,人慢慢变好,至于那些曾经犯下过错的人,希望改过自新,又变成好人。
最后,希望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能做个“好人”。
——读《红玫瑰与白玫瑰》有感
书上狐狸
2017年12月《爱有所爱》节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