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家路上和同事闲聊,小小争论一个问题:老公是不是「改造」出来的?同事现身说法,用自己真实的案例向我证明,不可能有一开始就看得顺眼的人,但是不妨碍我们去改造他们。我只能说,我认同这种情况存在的可能,但对我来说,改变别人比改变自己还要难。
大概在我自己的经历中,每个人的改变,都源于他个人的意愿,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决定他人是否需要或者应该改变。当然,也不排除我在逃避无法改变别人的挫败感。
最近一段时间,偶尔觉得别人和自己都变得有一些陌生,这种感觉与关系无关,也不分好坏,而是那种从平面变成立体以后的「视觉冲突」。就像是《神探》里面彬sir可以看到一个人身上的不同人格一样,坐在对面的人突然变了模样。
《故事技巧》开篇讲故事的根基时提出一个观点:「故事在我们的大脑中和行为中根深蒂固,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成功的叙述具有相同的要素」。作者还认为,故事是由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行动构成的。明白两者之间的逻辑,再看这一章节讲述的几个关键词会很有意思:行动,主人公,困境,解决困境。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再加上一点形容词: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讨人喜欢并推动情节发展的主人公,带来冲突的困境,有过程和结局地解决困境。太像我们平时看待自己生活的视角了,不是吗?
我突然间好像释怀了那种让人不适的「陌生感」:生活不过是讲述了我不熟悉的故事。再回想《神探》的情节,每个人都说彬sir精神存在问题,但彬sir却从来没有说过哪个人是不正常的,即便是那个在他看来有七个人格的人。到底是他病了,还是他全盘接纳了别人忽视的存在呢?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故事」里,也倾向像「故事」一样接收和记录着周围的生活。
这是大脑给予我们的本能反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操控了某些无意识的反应:关注情节进展,凸显和评价主人公,聚焦冲突,关注结局和意义。
这种无意识相当于在提升我们处理外部信息的效率,但当某些局部被放大以后,有可能就不免会错过全局或者其他信息。
特别是,当眼前的「故事」令人失望的时候,也许,还有我们未曾注意到的情节线。
所以那些可能都不是真的
董小姐 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DAY201912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