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三、结合新课标、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谈于老师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的路径。
读于老师《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实录,我们不难发现,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依然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一、故事导入重情趣
说明文的学习本显得枯燥单调,于老师开课讲了小偷偷字画,玻璃来报警的故事,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听课的兴趣,对玻璃也充满了好奇,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读中有思重感悟
本节课有一个主问题,“这篇课文一共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它们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前两个问题是第一课时的一条线索,第三个问题是第二课时的一条线索。
第一课时,于老师在课堂伊始就抛出了主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却不急于让学生回答,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时机。等学生把课文读通了,读熟了,问题的答案已经被学生从水下捞出水面,才水到渠成地亮相于大家面前。
第二课时的主问题抛出后,学生很容易找到,于老师又让学生进行了深度思考,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写“玻璃自述”这种变换人称、以读促写的形式让学生的感悟有了质的提升,这个目标的达成使整个课堂熠熠生辉。
三、词语解读重积累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于老师在本节课中巧妙地运用了三种方法,虽然每次都是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但老师引导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如第一次提出的“藕断丝连”一词,稍有难度,于老师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本义,再提醒学生结合语境说出比喻义,这是老师领着学。第二次提出的“问世”一词,比较简单,于老师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课文自己找到答案,这是让学生自学。第三次提出的“分贝”一词,属于专有名词,不好理解,于老师直接讲解,这是老师教,学生学。
这也是在教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
四、圈画质疑重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于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而且通过寻找一个学生典型,以推广他的做法为名让学生向他学习,这种不露痕迹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教学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让学生善于质疑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在于老师的课堂中有充分体现。
五、联系生活重迁移
学习要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说明文看似乏味,实则和生活息息相关。于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藕断丝连”和“分贝”等词语时,均联系到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学问。
在评改学生的“自述”时,不仅从语文的角度,还联系到了学生和自己的实际,语言幽默,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这样的延伸与迁移使课堂趣味横生,妙不可言。
于老师的课堂,“趣入”,“深探”,“妙出”,有层次,有梯度,真可谓匠心独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副美丽的画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