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心理教育
手机夺命案频发,背后的原因竟是......

手机夺命案频发,背后的原因竟是......

作者: 花妈妈育儿经 | 来源:发表于2018-09-02 19:00 被阅读17次
手机夺命案频发,背后的原因竟是......

如果有一天,孩子突然沉迷于手机,宁肯绝食、跳楼也要争取玩手机的权利,父母怎么办? 

每隔一段时间,手机就以杀手的身份,醒目地出现在官媒和网媒的显著位置。

最近又发生了好几起因手机引起的案件:

14岁男孩因玩手机被父母骂,拿菜刀狂砍手腕,左腕留下6道深深的伤口。

10岁男孩,因家人不让玩手机,直接从6楼跳下,抢救无效死亡。

某中学学生,放暑假在家整天玩手机,因此被父母教育,此学生竟给父母发短信“永别了”,然后跳河轻生,幸好被救下。

父母不让孩子玩手机,孩子就自杀的例子屡屡爆出,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小。

我们认为:

手机导致孩子与父母不再亲近!

手机是导致孩子不上进的罪魁祸首!

是手机,毁了我们的下一代!

真的只是手机的问题吗?

                            01

手机夺命案频发,背后的原因竟是......

“我要玩手机,我要玩手机。”一进我家的门,布布哭着喊着要手机。

表姐连忙将手机充上电交给孩子,拿到了手机,布布安静了下来,投入到了手机的世界。

表姐舒了一口气,抱怨道:“孩子一天到晚抱着手机,手机比他妈妈都亲了,而且脾气变得特别暴躁,当我不让他玩手机的时候,甚至把我当仇人。”

有次,几个小朋友正在一起看动画片,布布突然大哭着说:“我要手机。

由于长期玩手机,布布已经对手机产生了依赖,手机不在身边就很不安。

心理学专家说:孩子手机成瘾的案例近年来持续增多,手机比以前的电脑更容易使人成瘾,它的操作不受时空约束,儿童、青少年一旦成瘾,不仅会影响身心发育,还会导致人格障碍,变得对人冷漠,缺乏爱心,以及社交障碍等问题。

手机不仅剥夺了孩子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还容易让孩子变得怯懦、孤独、偏执。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流行病学家艾布·拉姆森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常用手机,会使孩子们做其他事时只追求速度,而忽略准确性,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

可为什么孩子会沉迷手机?

手机夺命案频发,背后的原因竟是......

                      02

孩子沉迷手机,首先是因为手机自带成瘾机制。

从心理学上来讲,成瘾有两个基础心理:逃避痛苦、获得快感。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早在20世纪初就发现,行为如果重复出现,一定曾被“奖励”过。

玩手机时,可以不用思考或等待,就可以满足感官上的愉悦,获得成就感和自主感。

当体验新事物,或者最重要的、期待新事物的时候,人的多巴胺水平会提高,这将刺激人们进一步寻求这些奖励。

多巴胺会让人产生快感。

这个原因会强化着孩子的行为。

第二点是父母陪伴的缺失。

现在的父母生存压力大,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有的父母,人在孩子身边,心却不在。

一次在幼儿园门口,一位爸爸在等待孩子放学的间隙,玩起了手机游戏。

孩子看到爸爸兴奋地说着今天发生的事情,爸爸嗯嗯的答应着,眼睛却始终盯着手机屏幕。

孩子问爸爸,妈妈怎么今天不来接我?

爸爸没有回答,继续盯着手机屏幕。

孩子接着问:爸爸,妈妈怎么今天不来接我?

孩子爸眼睛仍然盯着手机,不耐烦的回应到:你说你妈咋啦?

孩子也不耐烦的吼道:我说我妈今天怎么不来接我?

周围的人都不约而同的看了他们一眼。孩子爸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脸色拉下来,这才低下头来跟孩子说:“我都来接你了,你还想怎样?”说完立马又继续盯着手机屏幕。

孩子像泄了气的皮球,无奈的低下了头,自个玩起手指头。从他失望的表情中,看出了孩子的无奈和失望。

其实这就是一种“隐性陪伴”:父母与孩子虽然距离近,但只是身体的共在,精神并没有相遇,父母甚至还在排斥孩子的依恋和依赖。

还有的父母将手机当着哄孩子的利器,孩子一吵了就赶紧拿出手机,让孩子一边玩去。

我们不愿意花时间和孩子互动、交流,不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却抱怨孩子难管!

哪里是孩子的错?是父母的隐形陪伴将孩子从我们的身边推开了。

毕竟,手机越来越精彩,而父母用心的陪伴却越来越难。

手机夺命案频发,背后的原因竟是......

                    03

亲戚是一位教师,对孩子玩手机深恶痛绝,严禁家里的孩子玩手机。

可有次夜里却发现儿子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原来最近儿子用零花钱跟同学租手机玩。

他心里火起:怪不得孩子最近成绩下降严重,严厉训斥了孩子一顿,并再次严禁孩子玩手机。

可问题并没有解决,当孩子再次玩手机被发现后,他气得将手机砸了。

孩子却从此拒绝与他交流。

孩子沉迷手机,只是断网、打两顿,压制孩子远离手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每个行为不当的孩子背后都有着没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儿童时期,正是对爱的需求高峰期,一旦需求得不得满足,没有与父母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孩子就没法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

就像一棵小树,如果它得不到周围充足

的水分滋养,它的根须只好伸展出去自己找水,任何水,甚至是有毒的水,都会吸引根须伸展过去吮吸。

孩子重复的行为,像沉迷手机,根源是“成就感、归属感和自主感”等心理需求被满足。

所以,孩子沉迷手机,表明上看是手机太有趣,根本原因却是父母低质量的陪伴,导致心理营养的匮乏。


手机夺命案频发,背后的原因竟是......

手机正在代替父母,满足孩子缺失的心理需求,夺走手机,就是夺走孩子心理需求的来源,他当然要拼命了。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别等到有效期限到了才发现,与孩子的心隔得太远。

而在儿童时期,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和孩子建立链接,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孩子内心充实,才不会轻易被诱惑。

                      04

手机夺命案频发,背后的原因竟是......

父母要怎样做才能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呢?

一、正确的引导孩子对手机的态度。

智能时代,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机,并不可能,比起让孩子偷偷玩手机,我们不如给孩子定好时间,定好规矩。当然规矩是需要家长去定的,并且严格做到。规定时间一到,就不能再玩了。

二、  高质量的陪伴

知乎上有一个这样的话题:如何陪伴孩子,才算是高质量的陪伴?

有一条高赞是这样的:所谓高质量的陪伴,前提是不要总想着改变对方;高质量的陪伴,是要随时随刻看得见对方。

1、放下对孩子的期待。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孩子身上会显得尤为明显。

当我们想要改变别人的时候,无论出发点多好,都在传递一个信息:你现在的样子不好,你需要变成另外一个人。

这样的信息传递就像是从潜意识层面向对方施压,不停地挑剔孩子、指挥孩子。

于是我们指责孩子:

“就为了陪你,我这一天啥也没干,可是你呢……”

“自打你出生,我哪都没去,不就是为了陪你吗?你争气了吗?”

真正高质量的陪伴是全身心地投入,是双方都享受的亲子时光,我们在陪伴孩子,孩子也在陪伴我们。

2、看见孩子

人的天性,是渴望被看到,渴望被接纳, 而被看见和接纳时孩子一生的渴望。

  当孩子失落了,陪在他身边,告诉他无论怎样,你都是我的孩子,无论怎样,我都爱你。

而孩子犯错时,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看见”孩子,是父母对孩子尊重,即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这对于建立孩子的高自尊至关重要。

高质量的陪伴是真正的接纳和尊重孩子,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的体现,是孩子成长中,最可贵的“养料”。

高质量的陪伴能够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是孩子战胜困难的底气。

那些被“真心”陪伴过的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内心强大,有力量。

就像董卿在《朗读者》中说:

“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毕竟爱是孩子战胜一切困难和诱惑的温暖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手机夺命案频发,背后的原因竟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nm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