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明心集》
儒学道德之本論

儒学道德之本論

作者: 李宗奇 | 来源:发表于2020-10-31 22:37 被阅读0次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出自《论語·述而7.3》)

    我們讀《論語》,经常會遇到這種情况,孔子説:‘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徙’,‘不善不改’,這四點,是他(既:《論語》的编著者們,所记述的“孔子”)的‘忧’。

    那我們後世学儒的,讀到這里,既:《論語·述而7.3》的時候......

    只要发挥我們最基本的,既:‘逆向思维’的能力,去推理、和分析,就可知道:

    既,如果我們後世的‘真’儒家們,若想孔子,我們的老师‘解忧’的話......

    那只要做到:修德,講学,徙义,改善,四點既可。

    道理是這樣的。因為老师(既:《論語》當中的“孔子”)説:‘德不修’,‘学不講’,‘闻义不徙’,‘不善不改’,“是吾忧也”(“是吾忧也”,出自于《論語·述而7.3》),即然這四點(既:‘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徙’,‘不善不改’)是他(既:“孔子”的)的“忧”地話,那替老师解忧,就只有:

    修德,讲学,徙义,改善(既:反向四點)了。道理是這樣的。

    所谓的:“修德”、“講学”、“徙義”、“改善”,其實,以我個人的经验而言就是修德’一件事道德”這两個字是這片土地上自‘儒家思想’成為绝對的主流价值以後频繁出现的两個字

    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道理是這樣的。谈到:所谓“”字的時候......

    前面(既:谈到所谓“道”時......)往往會加一個”字

    ,我們今天早已经不常罢他(”字和“连词(既:连成词)。我們今天,常罢“道”和‘路’字,连在一起,做:“道路”使用。

    哪條“道路”,那條“道路”,以及“道路”如何,“道路”如何(既:“道路”拥堵,或“道路”顺畅......)......很難见到人們,在大庭广众之下,“吆喝”、以及宣传着“修道”、“修道”。反正,我没见過這樣的人。

    可能有吧,但我没见過。即: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出自《論語·里仁4.6》)

    道理是一樣的。雖然“道”字,作“道路”講,与“路”字组词,已经是算‘狭义的解释’了。但“”字和“”字组合的時候意義還是没有變動的

    道理是這樣的由道及‘。《中庸》开篇既講: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礼記·中庸》)《大学》講:“‘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出自《礼記·大学》)

    《論語·宪問14.42》记载:“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出自《論語·宪問14.42》)這里,都提到了一個’字

    也即是説:我們對“道”字的“争议”,可以暂且搁置,因為無論今天常用的组词既:“道路”、或“道理”,似乎都和《論語》、《大学》、《中庸》中所用的:“道”字,起码在‘所要表达的内容上......’存在些许的出入,和差异。

    所以,我們姑且先谈和“道”字比较近的:“修”字。因為’字,也经常被古書提及,且,我個人認為,以我個人對《論語》、《大学》、以及《中庸》、《孟子》(既:儒家的“四書”)的認知,我以為:古代的‘修’字,先秦儒门思想家們所用的:“修”字,在我個人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水平范围里,我個人認為先秦儒者們所指的“与今天我們用到的這個‘’字在它(既’字)的本意上并無改變

    道理是這樣的。我們今天用的這個‘’字和儒家“四書”(既《論語》《大学》《中庸》与《孟子》)里用的“”字是一個意思

    既:修。修,我個人認為古往今来修字就這一個意思

    :修,的意思。修理,修電話,修手机,修電脑......

    就這一個意思。是指:某些‘東西’、‘物件’壞了(既:坏了),有問題所以才要去

    或者説:意識到某些東西,某些事情、事物,不够完美了,所以,要:修正

    总之,一旦用上:修字,就代表:我要好。因為:我要好,所以,我才要:修。

    就這麼簡單。古代,先秦時期儒门思想家所用所指的”字和今天我們用的‘’字同樣都是指我要好的意思

    道理是一樣的。我之所以:要好,是因為:我意識到,我明白了‘我還不够好。因為我意識到了我還不够好所以我要去

    就這麼简单。而,众所周知,儒家思想,主要研究的,是:‘人’(既:仁)的問題。所以,以孔子为首的,儒门、儒家思想所谓的:“修”字,主要指的是:“修己”(“修己”二字,出自《論語·宪問14.42》),就像孔子説的:“修己以敬”(出自,同上)一樣。儒家人我們之所以要去“是因為

    因為我們意識到了‘自己還不够好’。所以,我們想罢自己“修”成為一個:好人。儒门的:我要好(既:修),不是要一個“好手機”(所谓的),或者“好電脑”(皆,所谓地......)儒门的我要好(既儒门的“”)

    我要做‘一個好人’之意思

    道理是這樣的。這就很复杂,因為:‘做一個好人’,其實并不那麼簡單。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出自《論語·述而7.20》)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出自《論語·季氏16.9》)。《論語》中,孔子承認,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出自《論語·述而7.20》,与《論語·季氏16.9》),并且説,生而知之者,是最好的。既:“生而知之者,上也。”(出自《論語·季氏16.9》)如果説,以我们儒门价值觀當中的:,作為评判標準的話......

    那麼,即便在孔子所在的時代里,同時代的‘大多数人’,也都:不够好。

    但,和孔子同時代的人,有無意識到:‘自己、既:我還不够好’那就不知道了。

    但孔子説了這樣一句話,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過而内自讼者也。”(出自于《論語·公冶长5.27》)可见,即便在“修己”(出自《論語·宪問14.42》)之风正盛的孔子时期,在孔子的時代里......一個人意識到:‘我還不够好’也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事。

    所以説:“修”(既:‘我要好’),真的是得凭命運,和福氣了。因為太多太多的人并不想要自己好而这部分并不想要自己好的人却拼命的想譲自己“好”。

    這,就成為了一個悖論,怎樣定义‘。我想,這世上有许多種定義‘好’的標準和方法,但我們儒门,我們儒家,就是:“修己”(出自于,《論語·宪問14.42》)。儒门,儒家的拥趸:首先认識到‘自己、既:我還不够好’;其次,我們要好(既:要“修”)。

    道理是這樣的。所以,修字,大概是這麼個定义,古、今几乎没有出入(除了字形以外......几乎没有出入)。而,“修己”(“修己”,出自于《論語·宪問14.42》)的:“什麼”,修己的什麼?则隔开了‘真’儒家,和伪儒、一般人的:鸿沟。

    道理是這樣的。我們‘真’儒家們,“修己的什麼”,或者説:我們真儒家們想譲自己“好。這是我們(既:我們‘真’儒)和伪儒、以及一般人的:区别。

    道理是這樣的。既然:都是為了我要好,三字的話,那麼,修字後面的:所指就是‘沟壑’了。就是拉开了‘真’儒,与伪儒、普通人之間的:沟壑、与深渠了。我們‘真’儒家所研究,所討論,所推崇的:孔孟之道,我們(既:‘真’儒家們......)“修”的是“道”,我們既:’儒家們......)“”的是“

    道理是這樣的。我們(既:‘真’儒家們......)“修”的,我們:要好,的,是我們自己,内在的,内心的‘思想’、‘意識’,与性格等。

    我們(既:‘真’儒家)是:“修内修自己的想法修自己的意識......等等不是“修外”。一:内,一:外,這是我們‘真’儒,与伪儒、一般人們......之間的:鸿沟了。

    道理是這樣的。怎麼“修内,我講四個字:由道,及‘理’。也叫:“格物”,“致知”(出自于,《禮記·大学》)。就是:向内求,“修内”。改變自己的想法,改變自己的认识、认知,改變自己的性格与意識的形态......

    這就叫:“修德”了。也叫:“修道”。所谓“道德”,無非是“一件事”的“两種説法”。你可以説:由“道”及“德”(既:‘理’、‘知’、‘明’),也可以説:“道”(既:‘理’、‘知’、‘明’)在“德”中。

    总之,“道”和“德”,在我們儒门中人看來,它(既:“道”与“德”)是我們儒门當中,谈論人心(既:思想、意識)中‘理性’部分時,所用的一個‘指向两個部分’的:代名词。道理是這樣的。

    狭义上的“修道”(“修道”,出自《礼記·中庸 》)實際是在:“率性”(“率性出自于《礼記·中庸》开篇),既:循找‘天命’的過程称為:狭义上的“修道”(“修道”二字出自同上)

    广義上的“修道”,實際上,也叫做:“自明誠”(出自,《礼記·中庸》)。道理是不一樣的。狭义上的“修道”,叫“行仁义”(“行仁义”,出自于《孟子·离娄下》),广義上的“修道”(既:“自明誠”,出自于《礼記·中庸》),叫:“由仁义行”(“由仁义行出自于《孟子·离娄下》)

    道理是這樣的。所谓“修”字,就像我説的:从古至今,除了‘字形’上的不同外,在用義上,并無差别。所谓“”字从古至今都為一個:我要好的意思因為:我要好所以:我要修。

    就這麼簡單。但,要我“哪”好,就是各人的差别了。從我們儒门、真儒家的角度説:那既是我要譲我的‘思想好’,我要譲我的‘意識好’,我要譲我的‘性格好’......我要譲我的“。這是儒家的、孔孟之道的:宗義,了。

    道理是這樣的。孔、孟之道的宗義,就是:譲我們的(既:内在的思想、意識,与性格......)好。就可以了

    這(既:“内”好),是区分‘真’儒,伪儒、和一般人之間的:最大不同,与沟壑了。

    道理是這樣的。我們儒家的人,從《論語》开始,管這種“内好”的状态,就叫做:“仁”了。所以,為什麼《論語》中,孔子一再强调“仁”、“仁”、“仁”,却從没应允過誰“有仁”的骨节,的重要一點,就為:”是“

    我看不见你的“内”,所以,孔子确實無法应允,某某,或誰“有仁”。

    但没有“仁”,是可见的。所以説:“修道”、“修德”,實際上改變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意識的形态

    道理是一樣的。“修”字,就是:要好,之意,這點古今一義(既:“修”字)。

    而“道”,最广義的:道實際上就是有‘’(既:理性有‘情’的,这颗:人心。但,之所以“”(既:人心)需要去......

    這是因為:我們绝大部分人,包括《論語》中,所记述的“孔子”自己,都不叫:“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出自于《論語·述而7.20》、与《論語·季氏16.9》)。因為我們不是‘生而知之理性’者,我們對‘理性’,還缺乏认识、认知(‘知’,既是:理性),缺乏‘认知’,就是:缺乏對‘理性’的理解、和认识。

    因為我們生來,對‘理性’是比较“陌生”的,没有刻意的循找(既:“率性”,出自于《礼記·中庸》),和训练過自己‘理性’的人,都叫做:‘非生而知之者’。

    而,所谓“生而知之者”(出自于,《論語·述而7.20》、与《論語·季氏16.9》),就是指的:生來,就對于‘理性’有着‘深入认识’,与极高‘认知’的人。

    生來,就拥有很好的‘意識的形态’,這就叫:“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出自,同上)。因為大多数人,没有這樣的“意識,形态”,所以,儒家、孔子儒家倡导我們去:“修”(既:要好)。

    道理是這樣的。從儒家的角度説:找到“道”(既:广义的“道”)之後......通過狭义的“修道”(既:“率性”,出自于《礼記·中庸》)而循到了广义的“道”(既:人心)之後,這種境界、或者叫:状态,就叫:

    尽心,了。尽心就叫一颗‘有明有暗心。

    道理是這樣的。在“尽心”之前,心中的“明”(既:‘理’、既:‘知’),是拥堵的,是闭塞的,是雾霾弥漫的状态......

    在尽心之後,在有道(“既广義的“:人心之後,“明”(既:‘理’、既:‘知’)被:打通,于是,有明有暗,一阴一陽,這就叫道,

    道理是這樣的。所谓的:“一阴一陽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出自《易传·系辞传上》)這個“成之”(“成之”,出自,同上),就叫:“得道”,既:有道(既:尽心)了。

    這個“性”(既“成之者,性也”之“出自于《易传·系辞传上》)就是《中庸》开篇所説的天命(既:“天命之谓性”,出自于,《礼記·中庸》)。

    道理是這樣的。尽心,得道,所以(從這個角度説......)也叫:尽“天命”、得“天命”了。找到了心中的光明,既:“天命之性”(出自,《礼記·中庸》),就不會轻易放弃

    放弃(既:放弃“天命之性”)的,是因為:没找(既:循),或找不到......他們(既:放弃循找“天命之性”)的:更好(既:修),可能是修的外,而非“修”内了。

    道理是這樣的。有了“道”(既:狭义上的之後......你将自己的‘意識与‘思想思维运动放在光明放在‘理性’上......你會发现你自己罢自己的思维和意識的形态都裁切修整的非常好。這種裁切,這種“向内求”的行為方式,改變的,不僅僅是你的意識、和你的思想、思维模式、思考方式......

    這種“向内求”的行為方式,改變的,同樣是你的:“气质”。是你的:“氣”。

    所谓“意識”、“形态”,形态就是:“氣”,“意識”,就是你的:思想,“意識”可以是明的,“意識”也可以是黑暗的......

    我們“修”到“明”(既:‘理’、既:‘知’)之後,将自己的“意識”停留在“明”(既:‘理’、既:‘知’)上......這就使我們可以,其码説:在某些意義上面,可以“控制氣”。因為“意識和“形态”是在一起的就像“”和“”一樣,心和身是在一起的

    我們説:“意識”的“形态”,我們真儒家來説就好比對光的认识以及光明的“形态”一樣。因為我們“修”内的人,起码我個人,都是朝“明”(既:‘理’、既:‘知’)发展的。所以在“修道”的過程中,以及後來道、以後我們都习惯性的罢自己的“意識与思想盯在光明盯在‘理性’上......

    這使得我們这部分人的“意識”、与思想,是有“形态”的。

    因為我們(既:’儒家們......)向内“修正”過自己的意識”(既:思想,所以,這使得我們(既:真儒家們)的“意識”(既:氣)是被自己裁切過,是有樣子的。這就叫:“有德”了。就是“意識”的形态修德”(出自《論語·述而7.3》)就是“修正”自己的“意識”的形态

    将“意識”长期停留在‘理性’上修道”(狭义上的)就是在“裁切”自己的氣。因為所谓尽心、道(既:广義的“道”、指:心)以後其實也是指“意識被“裁切”成了某種樣子之後......

    1.

    這就叫:意識、形态了。既:“氣的形态

    道理是一樣的。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實際上,就是指的:“氣的形态”。這是(既:氣有“形态”):长期将自己的“意識”放在理性上面,并不断深化‘认知’(既:對‘知’、對‘理’的认识......),最终心、道(既:广義的“道”、指:心)之後导致的。氣能有“形态是因為人坚持不懈且努力的“修内”导致的最终“”成的“形态就叫”了

    2.

    有德就是指通過不断“修内而使成為了某种“形态”的人

    道理是這樣的。“道德”二字,按照儒家的話來講,其實就是:将“意識”专注在“”(既’)上通過狭义的“修道”(既性,出自《礼記·中庸》)而尽心、(既广義的“:心)之後,而使成為了某种“形态”的人這就是道德”二字的含義了

    道理是這樣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九月十五 于自家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学道德之本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ns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