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0年,莫奈在英国展出了他画笔下的伦敦。当人们看到伦敦的天空由银灰色变成“紫红色”时,大惑不解。这个法国人究竟是怎么了?怎么会随心所欲的把我们家乡画的这么丑?在他们心里,对画家的作品充满了疑问。
然而,当伦敦居民有一天早晨醒来,却突然发现他们头顶上的天空变成了“紫红色”,他们于是想到了莫奈那幅画,开始从心里佩服画家那“不平凡的”眼光。是他让他们用新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城市,至于这“紫红色”的天空是怎么来的?是阳光从云层里的折射?还是那些红砖楼房的反射?亦或是雾霾带来的影响?这些原因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也就在这时,当伦敦天空不再是银灰色的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审美习惯才不知不觉得被打破了,守旧的伦敦人开始发现,自己的城市到处都是色彩的变化,而这些变化,过去却很少真正留意过。

那么,画家“不平凡”的眼光是从何而来的呢?其实,这种眼光的变化是从色彩的变化开始的。在莫奈他们这些“印象派”画家问世之前,在文艺复兴时期,一直是由以达.芬奇为代表的“古典写实派”的天下,他们强调的绘画语言是“固有色”。
什么是“固有色”?用达.芬奇的话来说,就是尽量排除外在环境以及其它光源对物体颜色的干扰,而还原物象的“本来”颜色,红衣服就用深红或浅红色画上去;绿袍子就用深绿浅绿画出来。
这些“固有色”,也被称为达.芬奇的“真色”,即不受其他外在光源影响的物象“本色”。在当时,这些被称为“真色“的“固有色”,是达.芬奇他们对中世纪绘画语言的创新,开创了绘画语言从“写虚”到“写实”的新纪元。
然而,500年后,以莫奈为首的“印象派”发现了新的绘画语言,这就是所谓的“条件色”。“印象派”认为,我们平时所看到物象的“固有色”,并不是它的真实颜色。因为,任何一个物象的色彩,都会随着光源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不同时段看到的物象都应该是“真实”的,你不能说在同一物象上,早晨看到的颜色是“真实”的,而晚上看到的是不“真实”的。

有一个故事中说,莫奈画《草地上的午餐》时,为了追求不同光线下不同的画面效果,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大坑,以便画上半部时,将画布放在坑底面。同是画家的库尔贝在旁边观看,他好奇的问莫奈“为什么不急着画”,回答说:“在等太阳!”又问:“为什么不画其他部分?”莫奈回答说:“色彩关系不对”。
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印象派”之所以拥有我们所不具备的“不平凡”的眼光,敢于在绘画语言上“离经叛道”和“越轨”,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在不同光源和同一光源下不同时段物象的细微变化。自然界中的气象万千,被他们以小时、以分秒为单位,精确地写实下来,如此地真实可信,如此地多姿多彩。

还是这个莫奈,他面对驻地前面的一普通的草垛,居然能带上几块画布,随着光线的变化,一块接一块的画下去,最终完成了25幅不同色调的草垛组画。他的色彩语言的特点,是在作品中逼真地再现了物象上瞬间的光影,最大限度的把握住了自然界中一闪而过的景物。于是,莫奈被誉为“色彩的发明家”。如果说,500年前达.芬奇的贡献是创造了新的写实绘画语言,那么莫奈的贡献则是创造了条件色的印象派绘画语言。在这里,“印象派”用“条件色”的绘画语言,与自然界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挖掘出自然界的另一种面目,改变了人们因循已久的固有认识。
做为一代大师,当年曾穷困潦倒的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当年的一幅普通小画,如今已价值连城。在苏富比拍卖行最近的拍卖会上,他的一幅《草垛》,以一亿零七百元美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新的记录。
也许,人们是以这种方式来承认大师对绘画艺术的贡献吧,不知道这是不是莫奈想要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