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啊,又到了每周推荐一本书的时间了,今天呢,想跟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这样做父母就对了》。
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跟孩子发脾气呢?
如果有的话,
为什么发脾气呢?
做作业太拖拉?
早上不想起来上学?
乱扔东西,屋子弄得乱七八糟?
在你工作的时候,总打扰你?
.....
如果你正在焦虑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这么不听话?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
这本书19位国内外心理学大师,关于亲子关系的深刻剖析,包括我们熟悉的李中莹、武志红、张怡筠等。
就像黄淑文老师说的:“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每个人都需要学习,需要把自己还原成一颗种子,重新长成自己。放下权威,和孩子平等相待;放下完美,和自己真实相处;放下指责,和自己的父母真心和解。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地修剪自己生命的枝叶,最终圆满自己的人生,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在书中的开始,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最需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父母错误的信念,影响孩子建立核心信念
更重要的是,父母的错误信念,会影响到孩子核心信念的建立。值得一提的是,小孩核心信念的建立,不一定是因为受到了很大的刺激,而可能是很小的事件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件事情,他刚听到时感觉很微弱,可能想“哦,这样啊”;过了几天,又听到了,开始有点儿印象;第三次听到,印象更深……刺激会不断地叠加,最终形成核心信念,影响他的情绪与行为。
情商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呢?美国哈佛大学的戈尔曼教授提出情商包括五个要素:一是情绪的自我感知能力;二是调动自己积极情绪的能力;三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调节消极情绪的能力;四是敏锐觉察他人情绪变化的能力;五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情商的最高境界。
我们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网中的一个结点。孩子从学校毕业后,一般都要上班,哪怕不上班,在家开个网店,也要与买家打交道。将来结婚、生子,还要和伴侣、孩子相处。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是根本无法回避的。
情商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呢?美国哈佛大学的戈尔曼教授提出情商包括五个要素:一是情绪的自我感知能力;二是调动自己积极情绪的能力;三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调节消极情绪的能力;四是敏锐觉察他人情绪变化的能力;五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情商的最高境界。
我们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网中的一个结点。孩子从学校毕业后,一般都要上班,哪怕不上班,在家开个网店,也要与买家打交道。将来结婚、生子,还要和伴侣、孩子相处。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是根本无法回避的
关注与陪伴,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
对孩子来说,爸爸是天,创造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妈妈是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后盾;而孩子,就生活在这天地之间,被父母的关注和爱包围着的孩子才最有安全感,成长得最好。
说了这么多,家长也许会觉得做好父母真不容易,但其实爱孩子很简单。父母要记住几个原则:多和孩子平心静气地聊聊天(学习以外的话题),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多陪孩子一起玩;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和状况,父母都给他一个承诺:“我永远不放弃你!我会陪伴你!我会爱你!你好,我接纳你;你不好,我照样接纳你!
中国亲子关系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妈妈焦虑,焦虑会复制、传承,孩子生病。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祖辈受过很多心理创伤,包括:战争、饥荒、疾病、亲人的去世、被忽视……这些创伤给一个家族打上了精神烙印,代际传承一直传到了这一代。焦虑的妈妈可能从小就没有或者极度缺乏积极的母爱体验和家庭温暖,没有安全感,经常处于担忧之中。另一方面,有了孩子,她又会想:“我小时候没体会过的母爱,我要给我的孩子!”这种补偿心理,让焦虑的妈妈不顾孩子的需要,对他过度满足。
怨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80后和90后的年轻妈妈并不是自愿生孩子的。结婚一两年,父母就开始说:“周围人都生孩子了,你再不生就是高龄产妇了!”公婆也催:“你快生孩子吧,趁着我们年轻,还能帮你们带带孩子!”如果妻子还不愿意生,丈夫就可能下最后通牒:“你不生孩子,我就和你离婚!”在周围人的催促、逼迫和威胁下怀孕生子的人,她们生理上是妈妈,但心理上并没有完成角色的转换。
孩子出生后,她们开始面对一系列的丧失:身材走样、失去工作晋升机会(或者干脆失业)、没有娱乐时间……当孩子不听话、哭、闹、尖叫时,她们会非常厌烦、愤怒,甚至是怨恨:“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过得这么痛苦?”这种情绪困扰衍生了指责,甚至是暴力。有的妈妈经常打孩子,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在潜意识里,她们是在怨恨孩子、报复孩子,只是自己不愿意承认而已。
我们千万不要指责妈妈们,而是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她们的感受。如果女性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是真正地渴望孩子、爱孩子,就不要对她们施加压力,让她们仓促地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否则妈妈受罪,孩子更受罪。
另外,妈妈自身也要反省、成长,接纳自己的情绪,尝试在自己的需要与孩子的需要中寻找平衡点。妈妈要先照顾好自己,再照顾孩子。乘坐飞机时,空姐都会告诉我们: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先给自己戴上氧气罩,再帮助孩子戴氧气罩。因为,如果先给孩子戴,妈妈缺氧死了,孩子最后还是活不成。所以,妈妈要先照顾好自己,拥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兴趣爱好、爱的对象,从万千世界里汲取精神营养。妈妈的需要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内心就会拥有更多的爱,才有能力爱孩子。
妈妈的怨恨、无助、嫉妒、冷漠。爸爸提供好环境,妈妈才会情绪稳定
爸爸对于孩子的作用是保持整个家庭环境的稳定。环境稳定了,妈妈的情绪才会更稳定,孩子就能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健康成长。
产后的妈妈也特别需要丈夫的支持。精神分析专家一般认为,生产后,因为激素水平急剧变化,以及孩子离开子宫产生的失落感,绝大部分的妈妈都有忧郁的情绪。丈夫要在经济、语言上都给予妻子充分的支持,保持家庭环境稳定。千万不能妻子辛苦地坐月子、带孩子,自己却跑去打麻将、喝酒、泡吧。这样对妻子是非常不公平的,她的情绪也会受到很大的刺激。
有的男人可能会因为看见妻子围着孩子转、自己受到忽视而产生忌妒情绪。我们一定要理解妻子,这是“原始的母性灌注”。因为小婴儿的生命太脆弱了,需要妈妈全身心地去关注,他才能够活下来。这时候,繁忙疲惫的妻子其实特别需要丈夫维持整个家庭环境的稳定,这样她自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对婴儿的照顾。
丈夫对妻子的支持,还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关心和倾听妻子的需要,感谢妻子对家庭做出的贡献,帮她分担家务。比如,主动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放风筝、打球、看电影、听演唱会等等。有一位爸爸,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但是,他每次从外地回到家,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都会亲手做一个大面包。等孩子们早上醒来,一闻到面包的香气,就知道爸爸回来了,欢呼雀跃着到房间里找爸爸。妻子也从这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汲取着营养与力量。
保持情绪稳定,是每个妈妈都要学习的功课;而帮助妈妈情绪稳定,是每个爸爸都要做的事。
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
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拥有“老灵魂”: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天赋蓝图;他们聪明而敏感,能够迅速觉察父母的情绪;他们能够吸收家庭能量场里的负能量,并把它转成身体的疾病。
观察、启发和信任,帮孩子的生命找到出路,如果不能给孩子爱,那就给他自由。
A欺负我,我去恨A——这种模式看起来境界不高,但是这种恨是可以解决的,譬如打架;A欺负我,我去恨B——这种模式很糟糕,因为无论你再恨B,你对A的委屈和怨恨都解决不了。
爱与自由
缺自由的孩子,必然缺爱;而自由,是缺爱孩子自救的动力。所以,缺爱但不缺自由的孩子,就像一株小草,只要你不去限制它,它就能从地底钻出来,不断向上生长;既缺爱又缺自由的孩子,他会不敢动。因为他一旦动,就会受到父母的攻击、控制和抛弃。缺自由的孩子,非常缺乏创造力,总是被动地等着别人告诉自己怎么做。可是事实上,又有谁能帮别人指出一条活路呢?所以,既缺爱又缺自由的孩子,连自救都会变得很艰难。
为此,我还写过一个小树的寓言故事:干旱时,小树为了自保,把树叶卷起来,防止水分流失。园丁A看到这个现象,知道小树缺水,就给小树浇了水;园丁B很懒,不去管它;园丁C学过很多知识,认为一棵健康的小树,树叶应该是充分伸展的,这样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于是他把小树的树叶一片片掰开,不许它蜷着。结果是,在园丁A和园丁B照顾下的小树都活了下来,园丁C照顾的小树旱死了。
A欺负我,我去恨A——这种模式看起来境界不高,但是这种恨是可以解决的,譬如打架;A欺负我,我去恨B——这种模式很糟糕,因为无论你再恨B,你对A的委屈和怨恨都解决不了。
爱与自由
缺自由的孩子,必然缺爱;而自由,是缺爱孩子自救的动力。所以,缺爱但不缺自由的孩子,就像一株小草,只要你不去限制它,它就能从地底钻出来,不断向上生长;既缺爱又缺自由的孩子,他会不敢动。因为他一旦动,就会受到父母的攻击、控制和抛弃。缺自由的孩子,非常缺乏创造力,总是被动地等着别人告诉自己怎么做。可是事实上,又有谁能帮别人指出一条活路呢?所以,既缺爱又缺自由的孩子,连自救都会变得很艰难。
为此,我还写过一个小树的寓言故事:干旱时,小树为了自保,把树叶卷起来,防止水分流失。园丁A看到这个现象,知道小树缺水,就给小树浇了水;园丁B很懒,不去管它;园丁C学过很多知识,认为一棵健康的小树,树叶应该是充分伸展的,这样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于是他把小树的树叶一片片掰开,不许它蜷着。结果是,在园丁A和园丁B照顾下的小树都活了下来,园丁C照顾的小树旱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5699006/076913196eba17a8.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