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二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二

作者: xwezyxp | 来源:发表于2018-01-01 23:42 被阅读0次

    第一部分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人类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性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完整性。从本质上说,人是一个身体、情感和精神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人的完整性植根于生活的完整性。

    (一)现代教育对“整体的人”的支离。一方面,追求学术性、专门性的课程体系与缺乏深度的传递方式剔除了课程中的生命气息,从而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另一方面,高度“制度化”和“科层化”的学术科目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秉承“二元论”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的态度,视自然、社会、他人为利用理性原则加以操纵和控制的对象,从而把儿童完整的生活加以割裂和肢解,导致儿童的完整性被连根拔起。

    (二)“整体的人”的发展内涵

    1.“整体的人”的发展首先意味着智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

    2.“整体的人”的发展还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课程体系唯有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才可能实现整体的人的发展目标。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从而培养人格统整的人。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理念对教育的启示在于: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活世界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

    生活意义的失落。如何恰当处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困扰20世纪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之一。

    回归生活的课程。课程应该成为一代人努力界定自我与世界的场所。既然课程是学生界定自我与世界的场所,那么就应该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关注当下的生活感受,而不仅仅是先前积累的知识。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课程体现出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取向,《纲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内容以及现代社hi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体系也倡导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注重社会生活、关照学生的经验和个体差异性,所体现的不会是分科的学科知识,而是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和学问。

    三、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关于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生成方式。新课程首先确立起新的知识观,从而使人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其次,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等概念。再次,新课程还力图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以保障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

    四、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特定场所内,由于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而形成的学校独有的一系列传统习惯、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综合。

    “学校文化”的再生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学校文化的重建和再生是一个发展新的价值、信念和规范的过程;是一个变“灌输中心教学”为“对话中心教学”;变“专制独裁关系”为“平等合作关系”;变“资源垄断关系”为“资源共享关系”的过程。学校文化既有显性我文化,诸如教育目标和课程,也有来自于教育作用的潜在文化,诸如学生的交友关系、师生的信赖关系、学校和班级的氛围等对于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即“隐形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bx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