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作者: Fwx烟雨倾城 | 来源:发表于2021-07-10 22:02 被阅读0次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此诗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

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

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

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

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

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

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

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

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

“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

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

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

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

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

紧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

从字面上看,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

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

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

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

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

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

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

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道:“寄兴高远,情景俱足。”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

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

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

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

相关文章

  • 山中,山中

    每一个清晨 都是被清亮的鸟声唤醒的 山花的馥郁填满空间 身心被闲暇时光浸泡着 思维退化成无用的器官 心激活了沉睡的...

  • 山中屋,山中火,山中人

    傍晚,在蜿蜒似蛇的道路上行驶,望着窗外长绵的山像立在前方为托住落日的垫石,一块长长的屏风般遮挡了那接近地平线的一方...

  • 出山

    山中无老酒, 山中无挚友, 山中无尽头, 山中不适合常留。

  • 看天

    每到傍晚时分, 我总喜欢去山中走走, 在山中消闲, 在山中看天。 山中起风了, 山中的草悉索起伏, 山中的树呼啸摇...

  • 《山中作画住山中》

    前往河源紫金画画,在山中吃饭,在山中作画,觉得那边山满多的,是广东山比较多的地方之一,梅州,清远,韶关也是比较多山...

  • 山中

  • 山中

    山上白云慵 山下清泉流 山中双栖鸟 人惊入碧空

  • 山中

    一 水囊竹杖鹿胎巾,漠漠空山踽踽人。 野雉不盟飞远处,止留丛菊作芳邻。 二 前山更比后山崇,几度思量道已穷。 转信...

  • 山中

    一朝一夕饮,一夏一秋芬。 一水一山中,一世一双人。

  • 山中

    一入深山别大城, 涧溪喧嚣水生风。 窃喜眼前三伏凉, 暂忘酷暑待归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dh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