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在还未成年踏入社会以前,自信心已经被消磨得差不多了。要不就是被击打得很自卑还要找好姿势自嘲,要不就披着金甲战衣幻想在海市蜃楼中找到位置,两端都是虚空。
中国人的自信心过早被消磨有很多原因,根据观察,有很大机会是来自家长、老师或是自身,为学习、工作和生活制定了不切合实际的目标。
说到目标的制定,想先说说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用于学习。
在当下线上线下各种学习活动火热的当下,更需要冷静地制定目标。制订合理的目标有多重要?就跟你决定饭要吃多少差不多。吃多了,会撑得消化不良;吃少了,会饿着自己。
见下图:
所有的学习,不管是传统课堂还是网络上,都应该是让学习者“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活动。如何制定目标是门学问,制定得过低或过高,都对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教的和学的都该学会如何制定一个可实现的有效目标。以下一一来分析:
1. 过高摘不到苹果:才华和能力撑不起野心,人会被焦虑吞噬。
人的本性是想要变得更优越的。人的潜意识中,设立着一个要不断地“自我完善”从而实现成功人生的目标。然而,一千个人对“成功”有一千个答案,有些人认为要挣5个亿,有人会认为考上北京海关的公务员,也有人可能会认为生足3个孩子才算。不管怎样,当才华和能力撑不起这个目标时,人会非常有挫败感。一直够不着苹果的猩猩,到最后会变得暴躁。
20多岁的人常会各种焦虑、各种失调,往往正是因为他们(或是社会)设定了过高的目标,比如毕业两年靠普通打工在北上广深买套豪宅,甚至是成为马云之类的。只关心某个暂时难以企及的目标,不关注可行性和过程,会让他们焦虑不已。
做教育也是一样的。给学生制定难以企及的目标,学生会变的很焦躁,而焦躁对学习有害。
2. 太容易摘到的苹果不好吃:当目标低得配不上你的才华时,会觉得没劲儿。
人,总是喜欢有一点挑战的。当一个人可以跑10公里,你却让他只跑5公里,他会觉得不够痛快。同样的,当一个人坐拥10万词汇量,你用四级文章来考他,他也会不屑。同理,给学生制定过低的目标,他会觉得“吃不饱”。
制定适合的目标,当然可以参考管理学目标管理的SMART,见图:
但哪怕有这个工具,制定一个恰切目标的关键,依然在于了解当前的水平。
做教师培训时,我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基础差,听不懂。当建议他们调整教学内容,降低难度时,他们又会说完不成进度,学生没法参加考试。老师们很轻易地,就让自己陷进了一个死循环。
实际上,如果老师关注的不是“教”,而是“学”,就很容易做出选择:
1) 教学生完全听不懂的东西;还是
2) 不按照教材来,但根据学生的水平,教他们能理解的新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只会遵循一条原则:哪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利,就采取哪种方法。道理就跟邓大大的“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是一样的。
我曾经做过一个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课题。听够前一年的高一学生抱怨英语太难后,我找来初中教材,发现初中英语和高中英语的学习存在着一个发音、词汇、语法甚至心理准备上的差距。找到这个差距后,我花了一周时间,专门编了一个小教材,从初中教材入手,找到初、高中教材的关联,先不急着上新课,而是花了一个月课时,专门弥补这个Gap。
在推进项目,压力也是挺大的,因为这么一做我无法跟同年级的备课组统一进度了。只要不从众就会有压力,其他班级的老师、学生,甚至校领导都会跑来关心一下为何有人不老实“听话”。
实验的结果是:虽然开学时,我教的班级比其它班级进度慢了一个月,但因为尽量拉平了学生的初始水平,在摸清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制定适合的学习目标后,之后的教学要轻松且从容得多。一个月的缓冲,换来了后面一年的高效学习。到学期末时,学生的成绩也是更加突出的。
此外,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一个班里的学生总是水平有高低。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提出:满足80%的学生即可。也有老师为了省事,在授课内容难度上取个平均值。更糟糕的情况是,老师完全不管学生的水平如何,只机械地根据十几块买来的教学参考书去计划教学活动。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五个手指有长短。一个班里,通常会有5%~10%很优秀很突出的学生,同时又存在月5%~10% 英语水平很落后的学生。所以在教学目标、内容和作业布置方面,我会有3套(甚至更多)做法。教学首先保证满足绝大多数;准备更难的内容让更厉害的同学去挑战;而对有困难的5%,我会不动声色地给他们放水,制定更低一些的学习目标,同时鼓励他们尽快迎头赶上,甚至找时间来帮他们辅导。
这样做下来,老师要投入的时间和心力当然要多一些,但比起应对学生因为学不懂不想学而引发厌学情绪所消耗的心力,这个要轻松得多了。当看到每个学生在期末不管进步多少都喜欢上英语课时,当老师的会非常有成就感。再说了,喜欢的事,只要值得,多做一些也不会觉得累。
如果你也心动了,就也试试回看当初制定的目标,如果不合适就及时调整。想吃苹果,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感觉,确实很美好!
教育心理小讲堂系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