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一个老乡在西湖小学校办工厂当印刷工,到工场看到的都是黑色,黑铅字、黑架子、黑油墨、黑机器、黑抹布,工人的衣服上也是沾满黑色块,白纸和窗外的天空和头顶的灯,是三大亮色。
第二年夏天,去中国美术学院参加了首届电脑美术培训班,懵里懵懂的学习给照片变颜色,变大小,移来移去,旁边打上一段字。三个月后进了广告公司,专做电视台节目片头,也在拍摄的广告后加上光影变幻的特效文字。学的时候,我的注意力都在三维动画上,到今天还有很多操作能记得。
好景不长,三维动画做了一年,新进了老板的朋友的兄弟,活都别人干了,我就申请去了设计部,给设计师当助手,很快,几个设计师都不愿意整天跟铅笔、尺子、颜料、胶水打交道了,给我买点心,拉着我加班做稿子,他们的精力用在构思和即时调整上了。
设计软件英文版的,更新很快,当时中文培训教材很匮乏,北京科海出版的软件教程版本落后,读着也不得要领,英语嘛认识的单词太少,没办法读懂软件手册,偶尔看到台湾人写的彩印教程,总是想方设法讨好别人,甚至提出免费干活,借过来赶紧复印。朋友林建去北京参加了培训,回杭州后说可以传授几招photoshop,那更是激动,赶紧骑了自行车过去讨教。现在,书店里堆满了中文版教材,网络上也是数不清的视频课,却再也不用看了。改行了。
照片处理的特技学了一些后(在今天的版本中,一切都很容易了,一键搞定),开始关注排版,一头栽进大小对比、颜色对比、数列比例、字间距、行间距的漩涡里了。但是总觉得自己做的东西不好看,很郁闷。有个朋友专业印名片,有次我问他,为什么你的名片看起来很舒服?他骄傲昂起头:我的字体是香港过来的!
字体!我惊醒过来,是啊,字体就是版面的表情啊,文鼎字库啊、汉仪字库啊没有那个美感嘛!特别是做书本排版,字体不美,印出来的书就不美。但是,字体自己开发不了,有什么用什么吧。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初掌握了一堆设计软件,三维的、平面的,图形的、图像的、排版的,沉迷在软件的无所不能的幻觉里。连那些资深设计师也陷在里面,在95年,一个金色特效字体就能收300块。但是,我还是注意到,传统设计师(还没有掌握电脑软件)做的稿子才真有章法,看起来舒服多了。只会玩软件的人只能堆几个特效,总体不堪看。后来,再也不去钻研软件了,去看设计教材。
当然,操作软件还是很需要功力的,同样一张图片,刚入行的人调整,印出来往往失真无神,同样一页排版,初学者排出来可能导致全面返工,印出来的资料报废。资深者能保持常年质量稳定,出活快。
稿子做完,拷入磁盘、MO(多次读写的光盘,3张3.5寸磁盘厚,形状一样),或者刻光盘,网速快了些后有时通过QQ传,送到激光照排中心输出胶片,胶片送往印刷厂排档开印。安装了德国、日本进口的四色、五色、六色四开、对开印刷机的厂房里,一切都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出来的书、海报、折页、信封分外清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