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碰巧,这一天的工作主要都是围绕写观课议课展开的。上午听课一节,下午听课一节,晚上还有陈教授的观课议课讲座。无论是观课议课,还是听讲座,只要有一点触动就是收获。特别是陈教授的讲座,常常借助案例、影视等素材帮助我们理解概念。这就是大概念的迁移与运用。
新教师,真中!
上午,付老师讲的课文是《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主要在于训练学生边读边预测的能力。课堂上,付老师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引入课堂,回顾了预测的方法并相机板书。
接下来,付老师从题目着手让学生进行预测,紧接着通过继续读课文进行印证。这也形成本节课的教学节奏,即预测—阅读—印证。课堂节奏比较顺,学生的回答也比较经常,特别是到了猜测接下来胡萝卜先生会遇到谁的环节。六班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让人惊艳,大多数学生都会联想到跳绳、拔河等常见的事物,可是一个孩子竟然想到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当成救援绳。这就是思维的发散点!为何他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猜测可能与他的阅读经验有一定的关系。
听完付老师的课以后,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少了点挑战。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运用预测进行阅读,进而感受故事的神奇。然而,相似的环节中能否提炼出值得蕴藏写作密码的地方呢?通过对鸟太太和小男孩故事的对比阅读,就能发现故事的结构,即谁,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用胡子做了什么?有了这样的思维挑战,学生一方面可以更好把握这个故事的结构,为后面的续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则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童话故事的结构。
付老师的课堂,离不开平时对教材的把握,更离不开对单元要素的解读。
姜还是老的辣
下午,王老师带来的《搭船的鸟》。这是老教师的示范观摩课,凸显扎实的教学功底。王老师以单元篇章页组织开启课堂的学习,明确训练要素。接下来,王老师直接切入课题,顺势强调“搭”字。
整节课课堂环节紧凑,容量比较丰富。简单概括来说,就是:
一、整体感知,处理字词教学
二、跟着老师学观察
三、细致观察抓特点
其中第三部分抓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用时将近20分钟。这个部分的教学,王老师引导学生先是整体把握翠鸟的外形特点,在再细致体会作者是如何抓翠鸟的特点?这里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抓翠鸟的翅膀、羽毛和长嘴呢?了解这一点,或许效果会更好!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即借助图片体会蜗牛的特点。这个环节,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由于语言指向不明确,导致学生进入状态有点慢。
课堂总是留有遗憾,需要我们仔细品味。
晚上,听陈教授的讲座,最打动我的是《星星的孩子》。问题学生的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就需要助教。即观课者关注学生的状态,从而促进课堂的推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