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下班的时候,突然遇到了,来单位办事的桑老师,儿子高二高三的语文老师。
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连忙上前热情打招呼。老师问起孩子在学校怎么样,适应不适应,我答还好,除了前两个月特别想家,现在已经适应了这种时空距离和学习生活。
老师很忙,还要赶回去签到,简短说了几句之后就分别了。
我曾在朋友圈看到过桑老师制作的相册,里面有今年带的新高一学生活动照片,就如当年他给孩子班级活动制作的美篇一样精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曾经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老师、家长、孩子成为亲密的战友。如今,我们离开那个校园,但是这段缘分和情谊是永生难忘的,心里面一直是感激。
回想高中那三年,比较难熬的是冬天。
学校在郊区,明显比城里寒冷,风特别大,经常是那种带着哨的东北风在你耳边没完没了地吹着,顺手就把楼下大树的叶子早早揪光了。
早上上班的时候,走出电梯门,狂爆的寒风能把人刮回去。
车停在楼下,十有八九要拿上刮雪板除霜,那刺骨的滋味别提有多酸爽。再加早上时间紧,匆匆忙忙中上车,方向盘触感如冰棍一般,需要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在结冰的路面上行驶,经常是跑到单位了,车里才有一点点暖和劲。
我最佩服的是也在那陪读的一位同事。
我们家至少是两个人在那陪孩子,同事自己一个人,骑电车上下班,路上要15~20分钟。
高中生一般早上5:20起床,晚上10:50左右睡觉,还不包括那种玩命到极致的。家长也得在这个时间段陪着,时间长了就有些顶不住。
有天中午,同事下班比较晚,怕做饭耽误孩子休息,专门给买了一份山野菜杂面汤带回家。
我们回家总习惯抄近道,从城郊的几个村子穿过,可以少等几个红绿灯。走聂楼,过三里湾,晚上这条路上有路灯,一个人骑着车也不会太害怕。
那天同事刚过聂楼没多远,就连人带车摔在了路边。
太困了,人一迷糊,失了分寸,摔疼了才清醒过来,人和车都在地上躺着。
同事醒过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给孩子带的饭撒了没有。
听同事说,当时看见摔出去老远的饭盒,没有洒,心里高兴的不得了,甚至笑出了声,感觉还挺幸运的。
一个过路的年轻人帮她把电车拽起来,骑上继续走,进高中家属院大门的时候,学校的放学铃响了,她松了一口气。
到家才发现电车前面装东西的框都撞扁了,额头,膝盖都破了皮,这些一路上她都没有感觉到。
如此种种,估计她的孩子都不知道。她总说孩子比我们难,天冷了可以穿厚一些,天热了可以开空调,孩子们心里的苦和巨大的压力却没法排解,只能自己扛。
如今我们都离开了高中,不知道孩子们会怎样评价这段岁月,会不会说,那三年真的不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