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改变——天下最难的事
经常听到有人说,“上医治未病,现在的医生不重视预防!”,我是极度的不敢苟同的。事实是,医生经常规劝人们改善生活方式以达强身健体之目的,有哪些人听了?甚至已经有严重脂肪肝、高尿酸,已经有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人,依然我行我素!天天烟酒不断,大鱼大肉,谁听了?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怪罪别人不停劝,这篇文章也不是来为医生鸣不平的,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总体上来说,人的一生在行为方面的基本原则是:用最小的努力换取最大的收获。物质的和精神的,身内的和身外的,无不如此!我们把这个现象暂且叫作“少付出原则”。
每一个个体都是在不断地战胜困难、恐惧和担心的过程中成长的。人们恐高、怕火、惧水、怕老板骂、怕家人烦、怕父母失望、担心考试过不了、害怕当众演讲等等。其实,所有这些恐惧和担心背后,其真是的原因除了实实在在的痛苦而外,主要还是因为对结果的“未知”。
有一句话叫“少年不知愁滋味”。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少年的一切都在变化中。随着身体的长大和改变,改变的还有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他们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行为习惯,也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少年们不担心改变,他们喜欢新奇的东西,喜欢新的环境,新的朋友等等,而成年人则完全不同。在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因为担心未知,他们不想“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符合“少付出原则”。
我相信,也经常能看到,有信仰的人不畏艰难险阻,但是,我同时也相信,他们不是故意找困难的,他们敢于迎难而上是因为坦途通往的方向不是他们的理想所在。
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祖先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运动减少、熬夜、阳光下工作的时间缩短以及饮食结构变化,如高糖、多油、过咸、抽烟酗酒等,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危害已经超出了挑战的范畴,成了实实在在的摧残!我们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们没有行动,因为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长期选择和适应的结果,是我们幸福感的主要来源。改变意味着放弃原来的自己, “改变自己”是天底下最难的事。
患者不听劝,医生很无奈![原创](中)改变——理解你的难处
人们不想改变是因为改变有可能经历痛苦,而且结果还不一定圆满,是未知的。然而,当科学研究已经告诉我们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比如肥胖、脂肪肝、糖尿病等这一连串问题的最终结局是全面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衰竭,这个结果是已知的,我们为何仍然不愿意改变呢?这是因为我们缺乏改变的动机。
促使一个人改变必须要有内在动机或/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对任务本身有兴趣或能带来愉悦的动机,它来源于个体内部而非依赖于任何外部力量的驱动。例如满足安全感、满足吃喝拉撒睡等生理欲望的动机基本上是内在的。
外在动机指的是从事某个活动的行为是为了取得外部获得,这种动机常常与内在动机相抵触。外在动机来源于个体的外部,通常有职称晋升、加官晋爵、金钱、分数、强迫、惩罚等。
人们不会轻易地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原因很多。
首先,人活一世实在是不容易!吃、喝、抽等会被认为是一种奖赏,被认为是“幸福”的体验,属于内在动机;
其次,我们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人”,而是一个“社会人”,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当社会价值观普遍认为“拼命喝酒是义气、是能力、是忠诚、是眼中有人、是热情和胆识”的时候,不接受这种观念的人会被认为是“异类”而被某个群体抛弃。有些人承受不起由于这种改变而被群体抛弃的代价。属于外在动机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很重要。因为人们在健康的时候是没有感觉的,躯体健康的最佳境界是感觉不到肉体的存在。所以人们不愿意为维护健康而进行“感觉不到回报的投资”。只有在患病导致躯体不适的时候,患者才会心甘情愿地去看病,为健康而改变!这个也是内在动机的范畴。
糟糕的是,很多慢性疾病的早期是没有症状的。患者既没有改掉不良习惯的内在动机,更没有改变的外在动机。因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往往是冲突的。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不但看不到当时带来什么躯体愉悦的好处,还有可能饿肚子;改变还需要额外付出精力和金钱,社会也不会因为你是健康的就发给你奖状。这些努力与“付出最小化”的原则是相违背的。
医生和患者除了职业差别,都是一样的“世俗和平庸”之辈,我们能够相互理解,医生理解患者为什么“不听话”。
患者不听劝,医生很无奈![原创](下)改变——我们一起改变
慢性代谢性疾病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这一点科学有证明,每个人也都心知肚明。
成功人士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会夸大自己成功的经验,其实,非医疗专业人员的健康认知几乎是零,他们凭自己的判断行事,难免失之偏颇。医生劝他们改变,他们会要求医生多用药代替“改变”。医生又不是天使,充其量算是个天使雇来帮忙的吧,不想改变生活习惯还想要健康,就找我们老板商量!你敢去吗?
医务工作者自己也有些是慢病患者,他们也很难坚持做到健康的饮食、健康的运动、健康的作息等好的生活方式,可见这件事的难度。所以,要让普通人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医生本身要先行动起来,要做好表率作用,我们和患者需要一起改变。
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家庭与糖尿病。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改变生活方式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家庭成员的帮助和督促。我们要和家庭成员一起改变。
实际上,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应该同步改变。一起改变,创造一个适合改变的外在动机和环境,让愿意为健康而改变生活方式的人不感觉“自悲和另类”。相互督促和鼓励,有利于大家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谈到患者不听劝的话题时,年轻的医生往往表现出很生气;中年医生不会生气,但是,仍然会很纠结;老资格医生会表现的很坦然,因为,老医生知道医生的角色。医生不可能强迫任何人改变,医生是个帮助者、提醒者和督促者。医生之所以苦口婆心的劝患者改变,是职业素养使然。上升点层次说,这样做是医德医风使然。医生和患者并不相欠,但是,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我们是战友。
好遗憾!是短暂身体愉悦的假象骗了我们,我们才会过着不利于健康的生活。如果不醒悟,我们会被淘汰,被未来的智能人取代,因为,它们不会被这些假象诱惑。它们不会要求多加油、不会要求用电的时候用高压电,它们不会偷懒不运动。
好幸运!我们已经知道改变就有好处,整个社交环境在发生变化。吆五喝六拼酒的人少了,清淡饮食的人多了,躺着玩手机的人在减少,河边散步的队伍长了。大家开始买低糖或无糖食品,油腻的月饼少人问津。趁着这股健康风,大家行动起来,为自己的健康改变。
改变自己已经很难,改变别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知道很多成年人有过医院探视患者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当时你对自己许下的承诺到哪里去了!健康是与生俱来的财富,健康对一个人的回报是悄无声息发生的。我们需要主动感知它的存在,设想不健康的后果,以便促使自己追求健康的内在动机的觉醒。
尽快行动起来吧,我们一起改变。留得青山在,一起享受祖国发展的成果。最后,送大家16个字共勉:戒烟限酒,低糖少油,有氧运动,心态平衡。
患者不听劝,医生很无奈![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