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橙子学院码字岛
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铮铮铁骨真勇士,以笔为刀塑造民族灵魂

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铮铮铁骨真勇士,以笔为刀塑造民族灵魂

作者: 倾城你好 | 来源:发表于2017-08-06 20:32 被阅读49次

            2012年,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了国人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填补了中国人在该殊荣方面的空白,举国沸腾。而在近一百年前,另一位中国人,鲁迅却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与世界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擦身而过。

            提起鲁迅,也许你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冲冠的怒发,似剑的浓眉,犀利的目光和一字型胡须”的人物形象。作为民族的脊梁、拿笔做枪杆的战士,鲁迅给我们的印象总是严肃和沉重的。

            然而,真实的鲁迅不仅是铮铮铁骨的硬汉和勇士,更是对祖国和民众饱含深情的文人学者,还是提携青年、振兴文化的跨界高手。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写作600万字,作品以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为影响深远。除了文学创作,鲁迅在翻译、美术、版画等领域也有重大贡献,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货真价实的斜杠青年。

            今天笔者就带你走近这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20世纪民族之魂的鲁迅先生的世界,一起感受他独有的人格魅力。

            一、少时家道中落,学霸弃医从文,将疗救同胞灵魂作为一生事业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富庶的浙江绍兴,在当地,周家也是名门望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童年在欢乐和趣味中度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受牵连而下狱,父亲变卖家产,四处奔走,终不堪重压而抱病离世。对于这一段经历,鲁迅曾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少时的鲁迅因家庭变故早早地洞察了世态炎凉和善变的人性。这样的洞察,与早年鲁迅的大量读书和好学求知密不可分。

            1898年4月,鲁迅离开了故乡,到无需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求学。在晚清,参加科举考取功名仍是正路,而学洋务则被认为是走投无路的下策,是备受奚落和排斥的。后来,成绩优异的鲁迅不负众望,考取公费留学,赴日本学医。欲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

            在仙台求学期间,学习用功的鲁迅很快得到了老师藤野先生的青睐。如果不是一次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也许这世上就多了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少了一位医治民族精神的文豪。

            1906年1月,在一次微生物学课堂上,教师照例放映些画片给学生看。这次的画片出现了很多中国人。当时正值日俄战争,一个中国人因替俄国做了军事侦探而被日本人绑着,准备砍下头颅来示众,而许多中国人站在左右,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围观的中国人一样是强壮的体格,却显出麻木的神情。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至此,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广泛的涉猎阅读,西方文化和新思想的洗礼,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国家民族饱受的欺凌之苦,造就了鲁迅独特深刻的洞察力。他认为,“对于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中华民族来说,疗救同胞的灵魂,比疗救他们的身体更加急迫,更加重要。”

            于是,鲁迅来到了东京,进行了大量的文艺译著工作,并学习了德语和俄语,磨练自己的才能,为改变国人的精神做着储备。

          二、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勇者,拳拳爱国心赤诚可见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轰开闭关锁国的国门开始,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未间断。中华民族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前仆后继、慷慨捐躯。在那森林一般巍然挺立的伟大人群的前排,站立着一位身材瘦小的巨人,他高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便是这真勇士和真英雄。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呐喊出新文学的最强音。《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我们在被人吃的同时,也一样的吃着人。这是一声何等沉痛、何等悲愤的呐喊啊,随着这声响彻长城内外的呐喊,鲁迅也蜚声国内。

            在那个没有真言的时代,鲁迅不顾自身安危,向腐朽黑暗的旧社会发起无畏激烈的战斗。国民政府长期通缉鲁迅达7年之久,鲁迅曾冒着随时被暗杀的危险为杨杏佛送殓,出门不带钥匙,可见其勇气和决绝。

            鲁迅是文人,也是战士,他用笔做最锋利的刀枪直戳进敌人心脏,毫不留情地剖开封建势力的面纱。翻开鲁迅的著作,走出来的不仅仅有“狂人”;还有乡村贫苦知识分子孔乙己;用浸泡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做药的华老栓;死在大雪纷飞夜晚的最底层妇女祥林嫂;以及深具奴性,擅长精神胜利法的农民阿Q。

            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怀有深深的同情,也对被封建礼教毒害至死的主人公们抱以沉痛和愤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用众多伟大而深刻的作品告诉国人,中国唯有全民族的伟大的忏悔,不足以真正的拯救。鲁迅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深切的热爱以及甘愿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日月可鉴。

            三、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祖国的明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京大学校徽,便是鲁迅的设计作品。“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象征着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鲁迅不仅将自己的人文理念寓于北大校徽的设计中,也在身体力行着“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人生信条。

            在鲁迅的生活当中,帮助青年学生是很经常的事情,无论是创作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他都会尽己所能、鼎立相助。他同青年一起创办进步刊物,帮助青年改稿子,给青年写信件,把青年的作品看成是新生的萌芽,尽管有很多不足,却代表着明天,代表着希望。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正是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生死场》,一举成名。

            瞿秋白,鲁迅一生最亲密的朋友。1935年,在得知瞿秋白被反动派杀害后,鲁迅非常悲痛,不顾重病,编订出版了好友的译文集《海上述林》,装帧精美,无比考究。

            为了校勘矛盾翻译的《一个青年的梦》,鲁迅不惜劳累,几乎耗费了整晚的时间。

            1936年10月19日,饱受肺病之苦的鲁迅与世长辞,一代民族魂陨落。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先驱,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伟大导师,赋予再多的溢美之词都不为过。他曾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一个人没有精神和灵魂,犹如行尸走肉,受人摆布,苟且偷生;而一个国家没有精神和灵魂,犹如傀儡摆设,落后挨打,饱受欺凌。鲁迅深刻的洞察力,无畏的勇气,犀利的文笔,拳拳的爱国心,以及对后辈的帮助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塑造了民族的精神。

            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写到:“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最后,笔者想说,身在新时代的我们,不必经历炮火纷飞和抗争牺牲,但民族精神需要我们继承,民族魂需要我们发扬,中国需要我们为她的真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522-王博-倾城你好#橙子学院码字岛第10篇作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铮铮铁骨真勇士,以笔为刀塑造民族灵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uen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