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滴净水滴入土壤,阳光所触摸不到的根得到了滋润,那抹绿色便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等待得到宽恕善待的灵魂,在走向枯萎中,也期盼能触碰到救赎的光,只恨扎根在阴暗角落,永远无法企及一丝温暖。——题记
一、“他们说我是坏孩子”
儿童似乎生来就没有选择权,甚至没有更多“人”的权利,他们受支配于成年人,依赖于成人,也正是如此,孩子的塑造也深受支配他们的成年人的影响。正如《童年的秘密》里所谈到的:“儿童之所以无法按照人的发展要求那样自然地生长,在于受到了成人的压抑。”成年人总是给予她们视为最好的东西予孩子,最好的奶粉堵住孩子哭闹的声音,最好的玩具作为孩子的陪伴,最好的学校锁住孩子乱跑的脚步,最好的电子产品分散孩子对外面世界探索的兴趣。一切都是最好的,父母将他们所能给予的都倾囊而至了,可换来的却不是最好的孩子。出生的婴儿总是被成人们比作天使,由最好的物质堆砌起来的家长将希望给予在了每一个天使的身上,可几乎没有一个成人会过问天使们的意见,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听不懂,因为他们觉得孩子长大了便会明白,因为他们认为孩子的思想太过幼稚,因为他们不同意孩子们天真不切实际的想法......一切的原因使孩子失去了最基本的话语权。
从来没有成人愿意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心灵,倾听孩子们渴望得到关注,渴望得到宽恕,渴望得到关怀的心理世界。幼小的孩子缺乏用成人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能力,也缺乏获得成年人平等真诚的对待的态度,但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他们的精神世界被成年人所侵扰时,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成人世界的不满与反抗,而那些言行在成年人眼里却显得滑稽可笑、恶劣可憎,于是他们被定义成了人们眼中的“坏孩子”。
而一个被冠上“坏孩子”头衔的儿童在成人世界则更为不受待见,甚至更加没有权利。他们被成人暴力相待、横眉冷眼,渐而缺乏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给自己的心裹上了一层保护罩。
二、“为什么小孩子不可以”
那是一群在塘底看不到阳光的孩子,斑驳的墙面,高高的围栏,像一座监狱一般,一扇大铁门锁住了孩子的自由,也锁住了孩子们对善的期许。直到马修老师带来了几首曲子和爱的福音,彻底改变了牢笼中弱弱反抗的孩子们。他不是一个专业的教育家,却知道教育离不开爱的尊重,这是对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态度。孩子一直以来是难以受到尊重的一个群体,却也是最需要被尊重的群体。然而成年人往往会忽视这一点,认为孩子是听不懂道理的一群胡搅蛮缠的人。但其实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里说了:“婴儿自出生时起就产生了精神活动,可以分为意识和潜意识。”而潜意识在童年时期的表现虽不明显,却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也同样重要。
我不只一次看到,公交车上家长对大声追问什么时候到家的孩子说“嘘,小孩子不能说话,不要吵到其他人”,紧接着这位大人就跟旁边的朋友开始热火朝天地聊了。成人们总是担心儿童吵到自己,可几乎没有成人想过大人们也可能会吵到孩子。不论是酒桌上一声高过一声的猜拳、还是麻将桌上噼里啪啦的洗牌声、或是街口与邻居畅聊的最新八卦,都是儿童耳边的噪音,他们或许会在一旁独自玩耍,或许会吵闹着要回家,但这几乎都由不得他们自己做主,即使是如他们所愿提前回家,也需要他们在成人面前苦苦哀求才能实现。这种不平等的对待让几乎每一个童年时期的人都有过“希望快快长大,这样就可以......了。”“希望快快长大,这样就不用......了。”的想法,似乎这世界上本就存在“儿童行为限制法则”需要每一个儿童遵守一般,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百年前的中国,对女性的限制不亚于一直以来的儿童。
因为成人对孩子的重视而不尊重,提供物质保障却忽视精神世界的行为,让双方难以沟通、互不理解,从而使儿童转向与成人背道而驰的教育目标渐行渐远,最终剩下的只有牢笼中痛苦挣扎的孩子与父母失望悲痛的心。
三、“他们怕我就不敢欺负我了”
儿童与成人的不同,在于儿童是发展的人,因此儿童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的便是成年人的对待他们的方式。以暴制暴下成长的孩子在他们心里注定会被埋下暴力的种子、被冤枉欺凌的孩子注定会对世界充满防备、缺少爱的关怀的孩子注定会缺乏安全感。成人是每一个孩子的上帝,他们的行为终将成为孩子们的“注定”,影响他们一生的命运。而在利欲熏心的校长眼里,无可救药是进入塘底的统一标准,那些“坏孩子”似乎生来如此般注定该封锁在“监牢”里,他们是小恶魔,长大了便会成为大恶魔,如宿命一般。
我曾不止一次与我的父亲争辩“中国的棍棒试教育”比起说教是否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父亲总是自诩自己的教育方式的有效性,常以为我例,觉得我便是他观点里最大的实证。从小被大人们贴上好孩子标签的我,看上去似乎是棍棒试教育下的优良成品。然而事实上是怎样吗,我开始了长达一月的思考、观察与资料搜寻,得出了最让自己信服的解释。
棍棒试教育是不利于孩子心灵的成长的。暴力压制对孩子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与规范作用,成人便觉得该方法是奏效的、可行的。殊不知,棍棒试教育是成年人懒惰的体现,简单粗暴的打骂似乎是最快捷、最简单的管教方式,一个巴掌便可停止嘤嘤烦人的哭闹声,一句恶狠狠的威胁便可以制止愚蠢行为的发生,短时间内似乎成效明显,却暗暗地在孩子心灵深处种下了不良因子,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上成长的障碍。
粗暴的方法千篇一律,孩子的改变各不相同。我算是孩子群里听话的那一群,从小做错事便会被打上一巴掌“经验的教训”,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为了不让巴掌印成为脸上的常客,我总是小心翼翼,担心弄坏家长的“私人财产”,因此我也很少被打骂。表妹是家里的“狂躁分子”,倔强的性格似乎在她的骨子里刻上了打不怕的硬气,她总是越打越逆反,她的心灵像是一只挣扎于被铁链缠绕的野兽,不愿被驯化却也痛苦不堪。两个看起来截然相反的例子似乎无从推断出结论,但抛开外在行为表现的反差,会发现二者的心灵世界出现惊人的相同,表妹和我一样内心敏感、很在乎身边人的想法,做事情总是吃到苦头才知道自己做错了,只有受到教训才知道掉头,渴望得到他人的善待并会格外感激。这些特征与我的一个在说教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同学的心理完全不同,看上去我的外在表现似乎跟这个同学更为接近,实际上我在她的身上看到的更多是自己所不具备的自信、大方、主动、率性。而我的自信往往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伪装的。
这些个人性格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成长中慢慢经历而来的,也是影响终身的。伤痕累累的孩子为了自我保护会变成魔鬼,也始终拥有一颗脆弱而对世界充满敌意的心。
四、“他们肯定了我所做的”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更何况是心智尚未健全的孩子。赞许的目光和语言会使人积极奋进、乐观自信,马修老师正是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肯定了每一个孩子的价值,不忽视任何一枚小小螺丝钉的作用,那句“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多么温暖,这是照进黑暗的一缕最暖的阳光,令人惋惜的是蒙丹没有听到这句话,甚至被校长用暴力越推越远,不仅没有得到过善待,还被冤枉推入深渊,在一次次以为他将得到救赎后,却是另一个深渊在等待着他,他没有机会抓住光的尾巴,被冷漠、暴力与威胁一次又一次地狠狠按在了淤泥里。或许作者正是想用这样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孩子向成年人们敲响一个警钟,让成年人们看看这个救赎失败的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被逼向绝路的。
那漫天飘扬的纸飞机是我对你最诚挚的敬意。多美的画面,多有爱的真情。我多么希望里面也有蒙丹的纸飞机,能承载着他对世界的期望与爱驶向远方。但愿每一个孩子不要成为下一个蒙丹。——后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