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里有这么句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如何来理解呢,有很多种方式。字面的意思就是先生说:“韶乐十分的美了,又是十分的善。武乐十分的美了,但还未十分的善。”傅佩荣将这句话做过一个更加深刻的翻译,孔子评论《韶》乐,说:“美得无以复加,并且善得无以复加。”评论《武》乐,说:“美得无以复加,尚未善得无以复加。”
这句话,形成了一个成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尽善尽美。我们先来解读一下这句话,什么是韶呢?韶,舜代的一种音乐,武,是周武王时期的一种音乐。两个都是在帝王庆祝国家治理有序时用于歌舞庆祝时的乐曲。而所谓尽善尽美,戴迪就是能够达到美和善的极限了,极尽美好与完善,没有一丝缺憾。那我们就不由得发问了,为什么韶乐就尽善尽美,而武乐只尽美而无法尽善呢?这就需要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孔子的思想来出发了。
美是感官上的,美的事物的确能令人精神愉悦,而善却是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东西,能够让人感觉到心灵的震撼,那才叫做善。先从孔子的思想来出发,孔子内心里是非常敬重舜的,在他看来,舜是得到了尧的禅让得以统治天下,并且以德来治理国家,这是可以得到百姓用户的。而周武王以武力讨伐摧毁了商朝的统治,因此并不能称为善。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和百姓是一脉相承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两种迥然不同的治国方式带来的是不同的效果,同理,乐曲也是一样。统治者是什么风格,乐曲也是什么风格。舜跟周武王他们的德行和品质在孔子看来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因此他们统治下的乐曲也是不一样的。就像韶乐,它浑然天成,尽善尽美,而武乐却是被雕琢过的,美则美矣,没有善意存在。外表的美只能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享受,而内在却是无法打动人的,也无法走入孔子的内心。其实在孔子看来,真正的美必须要有善的存在才得以完美,才能够有社会价值。
其实这就是孔子思想在侧面的一个体现。孔子思想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仁”和“礼”。上面的这句话其实就是仁的一种体现。孔子倡导仁者爱人,讨厌杀伐战戮,就是如此。仁的实现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但是它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而人们对仁的审美,就是既要尽善,又要尽美。而孔子这种仁的解读是告诉现在的我们,真正的美不能脱离善,这也树立了区分真正美丑的标杆。
与仁分不开的,是礼。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提倡周朝的礼乐制度,表面看起来这又与孔子自己的论述有点矛盾。武是周武王时期的乐曲,孔子并不喜欢,但是孔子却欣赏周朝的礼乐制度。但是其实仔细分析起来这并不矛盾。周王以武力夺天下,这是他所不赞成的,但是周朝有序的宗法分封制度,是孔子向往的。孔子生活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他渴望安定,厌倦战争。
但是在他的意识里,仁与礼是分不开,礼也不能脱离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即离开了仁,礼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孔子所说的“爱人”,又不仅仅是爱自己,而是把爱己与爱人高度统一起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常说,治国平天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些都是仁的思想在治国方面的各种体现,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吧,我国一直都是富强民主然而又倡导和平发展的国家。
中华民族治国,从来都不能脱离以上所说的与最高的善相关的“仁”。而仁的根本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得到现实的安稳,也让每个人得到最大的快乐。而真正的达到尽善尽美的要求,能够以仁治理天下,这就是乐在古代的作用,它不仅仅指庆祝国家治理安稳的音乐,更是老百姓的喜乐安康。真正的将仁用于国家治理之道,这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一直需要践行的道德法则。
网友评论